描写端午节的五言诗句
1、常识性的端午传说、端午习俗,相信那么优秀的你们一定是非常非常熟悉了,所以小科老师今天要在这里给大家来点不一样的料。除了画风正常的高考,还有时常别(脑)出(洞)心(大)裁(开)自主招生。所以,从不一样的角度看看端午,考考你是不是真的掌握了这些知识点。
2、(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与许仙》
3、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4、《登上戍石鼓山》是谢灵运登游永嘉石鼓山写的诗,开头有“旅人心长久,忧忧自相接。故乡路遥远,川陆不可涉”四句。
5、便请另一房客德,昂倍梅尼伯爵夫人去试探高老头,结果却无功而返。(《高老头》)
6、A蝉娟B.西施C.郑袖(正确答案A,解释:蝉娟是屈原的学生,郑袖是反一号)
7、请问端午节系的五彩线,除了青、红、黑、白之外,还有哪个颜色?
8、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9、译:微微小汗湿透了碧色薄绸,明日端午节一定要浴兰汤。参与者人山人海,梳洗后剩下的香粉胭脂随水流入河中,布满河面。
10、《资治通鉴》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陈涉世家》节选自这部通史。(《陈涉世家》节选自《史记》)
11、“记”是儒家杂述礼制、礼制变迁的历史,或礼论之作;所述的礼制有实施的,也有理想的。又叫作《礼记》;这《礼记》是一个广泛的名称。这些“记”里包含着《礼古经》的一部分。汉代所见的“记”很多,但流传到现在的只有三十八篇《大戴记》和四十九篇。《小戴记》。
12、A南北朝时期B、商周时期C、战国时期D、春秋时期(正确答案D)
13、 古典诗词的魅力首先体现在它的格律美。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一文中总结新诗有“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其实,很多新诗都难以达到这个要求。相反,大部分的古典诗词却能符合这个标准。我们知道,押韵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体的重要特征之一。古代的诗、词、曲都是能够吟唱的,所以才统称为诗歌。古典诗词的格律,包括篇章格式、声律、韵律、句律诸方面。由于汉语的特点是单音成词,双音词特别多,古典诗词基本上又是以两个字为一个节奏,使用虚词很少,十分讲究四声协调、对仗工整、音节相等、顿挫相间,读起来就会感到抑扬有节、朗朗上口,而且一般篇幅不长,容易记忆,这就更能体现出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性,具有回味不绝的回环美。在外观上,古典诗词则具有明显的对称性,于错落中更能体现出均衡匀称的美学原则。而一些现当代新诗,由于太过自由无拘,篇无定句、句无定字,一个句子有时多达二三十字,有些甚至连诗歌最基本的特征——押韵也不讲求,实在令人难以卒读。所以,能够流利地背诵一二百首古典诗词的大有人在,而能够完整地背诵七八首现当代新诗的人却寥寥无几,有些新诗甚至连作者本人也背诵不了。
14、端午节本是南方吴越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初五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15、诗词写作,要选熟悉的题材,也就是说要写身边的事,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或有深切感受的事。切忌涉及与自己无直接交集的事,否则写出的都是空话、套话,没有感染力。题材不忌大小,就怕不熟悉。
16、选好了熟悉的题材,就要选合适的体裁。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写绝,什么情况下写律,什么情况下写五言,什么情况下写七言,什么情况下填词,应该有一个大致的判断。
17、孔子开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从此也便有了私家的著作。
18、“策马”两句是化用屈原《离骚》中的“步余马于兰兮,驰椒丘且焉止息”两句。“采蕙”两句又袭用《思美人》的“揽大薄之芳茝兮,搴长洲之宿莽”及《九歌·湘君》中的“采芳洲兮杜若”等句。步兰皋,驰椒丘,采兰蕙,摘杜若,屈原的这些行为都是“不忘芳香,以示清洁”(朱熹语)。屈原是以象征的手法,来显示自己品格的高洁,表示自己对美好事物的不断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