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句子网

苏格拉底一无所知原句(经典80句)

苏格拉底一无所知原句

1、苏格拉底提出“德性就是知识”的主要目的,在于强调知行合真善一体的道理。他并没有仔细考虑到那些直到后世才产生的复杂的理论上的区分,他只是身体力行自己认识到的真理。可以说,苏格拉底的道德实践就是对“德性就是知识”的最好注释。当他被判处极刑之后,他多次有生的选择:他可以交付一笔赎金,换取生命,他的朋友也愿意代他交付赎金;他还可以把妻子和孩子带上法庭求情,用妇孺之情感化陪审团;在临刑前夕,朋友们又为他安排好了出逃的道路。

2、来自华威大学的JianfengFeng是该研究的资深作者,他表示:“人类智商是一个很宽泛且争议较大的话题,直到最近有了先进的大脑成像技术之后,我们才能在当前的研究中用到相关数据,得到机会足够信息来解决这一问题,并进一步研发人工智能,比如帮助建立理解和诊断使人衰弱的人类精神疾病(类似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等)的基础。”

3、按照苏格拉底的说法,知识是和确切存在的事物,即“有”联系在一起的。而无知,自然就和不存在,和“无”联系在一起。(这里不能展开存在-不存在,有-无的问题)。而对于那些既非全然完整地存在着,又非根本不存在,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那些事物,对这一部分的把握和了解,就是意见。举例来说,很多人懂得欣赏美的画,美的音乐,就以为自己懂得了“美”。但苏格拉底认为这只是意见,而非知识。知识是对纯粹的“美”的掌握——显然,所有人,凡人,所能把握到的,都只是美的具体东西,而非美本身。(苏格拉底一无所知原句)。

4、苏格拉底的善既具有道德意义又具有功利意义和本体意义。在他自己的讨论中,并未给善下一个十分明确的定义,但透过他关于美德和善的各种讨论,我们可以看出,苏格拉底的善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

5、当然,苏格拉底的这一转折跟他当时所处的时代有关。如赵汀阳所论证的那样,在国家之前的社会秩序是以自然生成的秩序为基本依据的,也就是说自然而然形成的自发生活秩序是作为一种事实存在的,人们不会去想也想不出理由去反对自然秩序,就像原始社会的弱肉强食是唯一规则一样,那时的生存条件决定了人们只能服从这个规则。只有当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才发现可以通过创设规则来创造各种可能世界时才产生了政治思维。即政治是基于权力反思的权力斗争而不仅仅是权力斗争。自然秩序是别无选择的,人为秩序则意味着可以选择的多种可能性。必然性不是哲学问题而是科学问题,偶然性也不是哲学问题是历史问题,只有可能性才是哲学问题。有了可能性意味着有了可以选择的命运,因此需要反思而不仅仅是思考,命运的可选择性形成了政治化生存。

6、第各个范围有限的理解,最终要由什么来理解呢?人对宇宙的理解,只是对宇宙的提问,人怎样提问,宇宙就怎样回答,宇宙对人的提问的回答并不等于宇宙本身。宇宙的内容远远大于因提问而回答的内容。

7、他分别对那些判处他死刑的人和那些认为他无罪的人说了几句话。

8、在他看来,自己不但无罪,还是雅典人的恩人,他东奔西跑,和遇到的各色人等讨论虔诚、节制、正义、勇敢之类的德性,都是为了这些人灵魂的健康,是为了让他们真正关心自己的生命。

9、苏格拉底是出了名的丑,他的丑,丑出了共识,丑得惊心动魄,丑到别人绕道而行,阿兰·德波顿描述他:“他身材矮小、大胡子、秃顶、走起路来步子奇怪的摇晃,他那张脸被熟人打过各种比方:螃蟹、猩猩或者怪物,他扁鼻子,大嘴,杂乱的眉毛下一双肿泡的眼”。

10、他的死一方面揭示了哲学与政治之间的可能、甚至必然发生的冲突,同时也用自己无可指摘的一生为哲学做了最好的辩护。

11、为追求绝对的确定性的知识,苏格拉底把他的助产术运用于不同对象,讨论了各种问题。这种方法直接为柏拉图所继承和发展,不仅对哲学也对后来西方整个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产生了重要影响;黑格尔更是将这种对话内在化于精神之中,将其发展为详尽完善的辩证法体系。苏格拉底的哲学,虽往往被称为“实践哲学”,但是,那种“实践”并不是现实的生产实践,而是抽象的道德实践。确切地说,他的哲学是非实践的唯心论了。因此,苏格拉底哲学特征,在于它是脱离了自然科学研究基础的道德哲学,在于它是对索非斯特施行哲学攻击的宗教拥护者。

12、 “那么,你知道什么叫正义的行为,什么叫非正义的行为吗?”苏格拉底继续问并拿出羊皮纸,把“正义”和“非正义”分开写在羊皮纸的两边,要尤苏戴莫斯一一列举。

13、当以上四句哲学名言把西方哲学的特质突显出来之后,如何从世界不同文化的哲学,特别是从中国哲学和印度哲学的角度,来思考西方哲学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对于全球化时代的世界哲学重建,显得重要起来。(苏格拉底一无所知原句)。

14、大约一个小时之后,侍者终于来到贝多芬身边:“先生,上菜吗?”贝多芬如同刚从梦中惊醒一般,立刻掏钱结帐。侍者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先生,您还没吃饭呢!”“不!我确信我已经吃过了。”贝多芬根本听不进侍者的一再解释,他照菜单上的定价付款之后,抓起写满音符的菜谱,冲出了饭馆。

15、于是苏格拉底就跟游叙弗伦说:「哎呀,太好了,你简直是我的大救星啊,我正好被人起诉『不敬神』,如果你能告诉我应该如何信神、什么才是『虔诚』就再好不过了。」

16、其次,勇敢是善于应付危险。苏格拉底认为,勇敢是人们生活中一种高尚的品德,但是只有和智慧结合的坚韧才是高尚的、愚昧的坚韧只不过是顽固,是有害的恶。而且,即使是明智的坚韧也还不等于勇敢,因为明智的事情有大有小。在苏格拉底看来,勇敢不仅关涉对未来的畏惧和信心,而且也包括过去和现在,不仅涉及未来的善和恶,而且也涉及过去、现在以至任何时候的善和恶。这就是说,勇敢并非天生的勇猛,而是一种需要经受教育获得知识才能培养起来的美德,勇和智是不可分的,勇敢出自谋略。不能简单地说勇敢就是对可怕的危险事情无所畏惧,如果对这类事情的性质无知而无所畏惧,只能是鲁莽。只有在大难临头时而又有知识有计谋,善于应付危险,临危不惧,才是真正的勇敢。只有“那些知道怎样应付可怕和危险情况的人”,才是“勇敢的人”。勇敢在这里充分体现了善的功利性和美德性。

17、苏格拉底接着又问:“不骗人是道德的,骗人也可以说是道德的。那就是说,道德不能用骗不骗人来说明。究竟用什么来说明它呢?还是请您告诉我吧!”

18、这些被苏格拉底和效仿苏格拉底的年轻人揭下了智慧的面具的人,自然对苏格拉底怀恨在心,这些积怨最终在公元前399年爆发,引来了人们对苏格拉底的正式指控。

19、一位友人利希诺夫斯基公爵曾邀请贝多芬为住在他的官邸的法国军官们演奏,但贝多芬没有答应。公爵终于板起面孔,变“邀请”为“命令”。但贝多芬不仅毫不畏惧地坚持回绝,而且回家之后,他就把利希诺夫斯基公爵以前送给他的一尊胸像找出来,摔得粉碎。然后,他给这位公爵写了一封信,信中有这样的话:“公爵,您所以成为一个公爵,不过是由于偶然的出身罢了;而我所以成为贝多芬,则完全靠我自己。你这样的公爵现在有的是,将来也有的是,而我贝多芬却永远只有一个!”

20、对于那些认为苏格拉底无罪的人,肯定会对这样的死刑判决伤心不已,在场的就有苏格拉底的朋友和学生,包括柏拉图本人。

21、但他认为,这些行为都是与法律相抵触的不正义的行为,他在知道什么是正义之后不能再做不正义的事。他宁可承受不正义的惩罚,也不愿做不正义的事。因为人们对他不正义的惩罚乃是出于无知,而他若做不正义的事便是出于自愿。他为“德性就是知识”、“无人有意作恶”的道理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22、爱因斯坦(AlbertEinstein,1879-1955)说:“Themostincomprehensiblethingabouttheworldisthatitiscomprehensible”(宇宙中最不可理解之事,乃宇宙是可以理解的)。爱因斯坦的这句话内蕴着一种西方型的基本态度。当非欧几何摧毁了古希腊以来欧氏几何的绝对真理性、量子力学推翻了近代以来牛顿力学的绝对真理性之后,西方文化关于世界的理解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

23、 有一天,苏格拉底为了教育一位狂妄自负的青年尤苏戴莫斯,和他进行了一次机智的谈话。当知道尤苏戴莫斯雄心勃勃,想将来竞选城邦的领袖时,苏格拉底就对他说:“一个希望当领袖的人必须有治国齐家的本领,但是,一个非正义的人能掌握这种才能吗?”

24、苏格拉底认为,真正的知识来自内心,而不是靠别人传授。惟有从自己内心产生出来的知识,才能真正拥有知识和智慧。事实上,他给人的印象恰恰是想要向他的谈话对手学习一点什么东西。所以他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讨论,而不是正襟危坐地讲课。苏格拉底的这种教育方式,人们称之为苏格拉底式的“反讽”。

25、其实,世界的演进是在多种多样的复杂互动而形成的合力里产生出来。这里“合力”并非是科学的、逻辑的、清晰的,而乃很多种看得见和不可见的统很多样可分析和不可分析的统正因其成分之复杂和互动之错综,从而哪一种或哪几种成分和趋势会成为现实,是难以预测的,如果要用因与果的关联来讲,它是多因果的;如果要用必然和偶然的对子来讲,它是偶然的;如果要用现象和本质来讲,实乃没有本质的现象。总之,世界之所以如此,是在于它已经如此了,而不是它必然会如此。

26、这一连串的问题,使尤苏戴莫斯如堕五里雾中。

27、在悟空看来“认识”和“成为”其实在某种意义上是合一的,“认识”为“体”,“成为”是“用”。没有认识自己,就无法成为自己;不去成为自己,认识自己也是白搭。可以说是同一个真理的不同侧重,也可以说是一种进步。认识是对自己内在的灵魂的一种拷问与熟知,是为了能更好地发现存在的真理,从而显露自身的德性和潜在能量。

28、正是希腊哲学和基督宗教的联合,打倒了各地的异教,而创造出来一个崭新的西方。

29、在中国思想、印度思想以及其他一切文化的思想里,在本质上都没有未知。中国的圣人(从唐尧到孔子到老子)和印度的圣人(从释迦到大雄到商羯罗)以及其他文化的先知,都是全知的。只有希腊哲学家不敢以全知自居,作为哲学家就意味着等待着今人或后人来驳斥自己和否定自己。世界上只有希腊哲学,用哲学代替神喻,从在本体论上承认未知这一基点上开始思考世界。“未知”一旦从希腊哲学这个潘多拉妖盒里放了出来,就再也无法收回去了!被希腊哲学启蒙了的人类,注定要永远面对“未知”!

30、对于新时代下成长的小朋友们来说,往往竞争从受精卵就开始了,从娘胎里就开始听英文胎教,刚会走路就被送去学跳舞,筷子都不会抓就开始学写字,啧啧,姐不禁为现在的孩子们捏一把汗。

31、所以,要了解西方哲学家的思想,就有必要先来听听苏格拉底。

32、当然,苏格拉底的这一转折跟他当时所处的时代有关。如赵汀阳所论证的那样,在国家之前的社会秩序是以自然生成的秩序为基本依据的,也就是说自然而然形成的自发生活秩序是作为一种事实存在的,人们不会去想也想不出理由去反对自然秩序,就像原始社会的弱肉强食是唯一规则一样,那时的生存条件决定了人们只能服从这个规则。只有当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才发现可以通过创设规则来创造各种可能世界时才产生了政治思维。即政治是基于权力反思的权力斗争而不仅仅是权力斗争。自然秩序是别无选择的,人为秩序则意味着可以选择的多种可能性。必然性不是哲学问题而是科学问题,偶然性也不是哲学问题是历史问题,只有可能性才是哲学问题。有了可能性意味着有了可以选择的命运,因此需要反思而不仅仅是思考,命运的可选择性形成了政治化生存。

33、 有一天,苏格拉底为了教育一位狂妄自负的青年尤苏戴莫斯,和他进行了一次机智的谈话。当知道尤苏戴莫斯雄心勃勃,想将来竞选城邦的领袖时,苏格拉底就对他说:“一个希望当领袖的人必须有治国齐家的本领,但是,一个非正义的人能掌握这种才能吗?”

34、而事实上,只要是人为创造的秩序,就必须具有能够被普遍接受的理由,包括自由、平等、宽容、修辞、技艺、经验、理智……等等。但都须一一追问它们各自包含多少真理?它们能否传授?并不能因为一个词语听起来好听,就觉得理所当然。事实上每个观念都应不停接受逻辑和自我意识的敲打和盘问。接受现成的观念是懒汉的行径,无论这些观念显得多么政治正确以及无比耀眼,只要是主观意见所构造的可能世界,我们都有理由要一一经过自我意识的严格审查。人类面临着许多难题,对于这些难题我们或许有过许多答案以及现成的答案,但为什么是这些答案?而不是别的?难道不经思考就全盘接受吗?虽然人类的意见总是不可能完全一致,但人们对于自己的意见不是太过笃定就是漠不关心,这才是问题所在。说到根底,是要明了人的有限性以及在真理面前的局限性。在真理面前谦卑的低下头来,尽量的包容和尊重人类的各种思想,不同的观点可以辩论,当然不是如智者们一样的诡辩。

35、②.教育任务:解决的探究伦理、道德问题。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道德。

36、德尔图良(Tertullian,160~约225)说:“Ibelieveitbecauseitisabsurd”(正因为荒谬,所以我才相信)。

37、这时候我们要特别注意这个「立刻投票」的制度,这是雅典民主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不管是公民大会上的辩论还是法庭辩论,听众都没有时间进行充分的思考,更没有时间进行广泛的商讨,而是要立刻做出决定,这也就导致人们往往会诉诸各种情感而非理性做出决定。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苏格拉底的死刑判决。

38、学生们齐声回答:“我们现在觉得快乐极了!”

39、  “老师,您是希腊最聪明的人,请您告诉我们,快乐到底在哪里?”

40、苏格拉底、德尔图良、维特根斯坦、爱因斯坦的四句哲学名言,正好从四个方面透出了西方哲学的特质。

41、在于由希腊而来的哲学和科学(本质地体现在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和文艺复兴产生的实验科学上)用理性和逻辑的方式,从已知出发(逻辑大前提和科学实验室)去认知未知的时候,一方面确实认识了某些方面或局部的未知,另一方面也遮蔽了作为整体的未知;在征服未知的时候,一方面征服了某些局部或方面的未知,另一方面也阻碍了对整体的认识。而且,认识和征服的只是局部或某些面,而被阻碍的却是整体。如果说,世界的本质在古希腊被归结为Being(有、在、是),那么,海德格尔发现,只要用逻辑和科学去认识Being,得出来的,只能是Beings(在者、是者、某物),而非Being(有、在、是),或者说,只能是关于Being(有、在、是)的规定,而非Being(有、在、是)本身。而且阻碍希腊哲学和科学认识整体的不是别的什么,正是希腊哲学和科学本身!如库恩所发现的:由希腊哲学和科学开始的对世界认识,只是在一套范式的指引下进行的,世界只是也只能在这一范式中呈现。而任何一套认知范式都是有局限的,当认识达到了一定阶段,旧的范式就会被新的范式所代替。而且,范式的除旧布新和去旧图新永远也不会停止。这就是说,在希腊型的认识中,人类只能感受到和认识到认识范式的变化,只能由已经产生的范式所带来的关于世界的好像是整体、实则是局域的、部分的、片面的、碎片型的知识,而不能获得真正的关于世界整体的知识。

42、当已有的知识变得可疑之时,人真的感觉自己“一无所知”!“一无所知”的困境让“欲有所知”愿望变得强烈起来——

43、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快乐的猪,一种是痛苦的人。做痛苦的人,不做快乐的猪。 如果把世上每一个人的痛苦放在一起,再让你去选择,你可能还是愿意选择自己原来的那一份。 男人活着靠健忘,女人活着靠牢记。 教育是把我们的内心勾引出来的工具和方法。 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是告诉人们答案,而是向他们提问。 要想向我学知识,你必须先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就像你有强烈的求生欲望一样。 思想应当诞生在学生的心里,教师仅仅应当像助产士那样办事。 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主要是如何让它发光。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 最优秀的人就是你自己。 我知道自己的无知,我知我无知。 未经审视的生活是毫无价值的。 或:一种未经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在多人之前,吾舌尤健。 暗恋是世界上最美的爱情! 不要靠馈赠来获得一个朋友。 告诉我你的朋友,我就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

44、古罗马的哲学家西塞罗曾经说,苏格拉底第一次将哲学从天上唤到人间,让哲学去探寻善恶之类的问题,

45、好习惯是一个人在社交场中所能穿着的最佳服饰。

46、而德尔菲这个地方就是被宙斯定位成宇宙中心的地方。换句话说,到这个地方求神谕,权威性是很高的。

47、凯瑞丰问阿波罗神的祭司一个问题:「世界上有没有比苏格拉底更有智慧的人呢?」

48、当知道尤苏戴莫斯雄心勃勃,想将来竞选城邦的领袖时,苏格拉底就对他说:“一个希望当领袖的人必须有治国齐家的本领,但是,一个非正义的人能掌握这种才能吗?”

49、 独木舟下水了,大家把苏格拉底请到船上,一起荡起双桨,一边齐声唱歌。苏格拉底问:“孩子们,你们现在觉得快乐吗?”

50、首先,善是有秩序的安排。苏格拉底一再强调,快乐和善是不同的,善是快乐的目的而不是相反。当快乐出现时我们就快乐了,当善出现时我们就是善的。但是不是还有其他美德出现时我们也会成为善的呢?苏格拉底认为是有的。他说:“任何事物的美德无论实现在身体灵魂或其他任何生物中,都不是只凭任意偶然性而能最好地得到的,只能由通过适合于每一事物的秩序和条理性才能得到。任何事物的美德都是一种有规则有秩序的安排,所以,正是这种适合于该事物的秩序的出现才能使任何事物成为善的。”正因如此, 当他知道阿拉克萨哥拉说心灵整规万物时,他说:“我听了觉得很高兴,认为这个想法很可佩,心里想:如果心灵是安排者,那就会把一切安排得最好,把每一件特殊事物都安排到最好的位置。”苏格拉底关于善是有秩序的安排同他的“合目的性”美的原则是完全一致的。

51、做泡利的学生太惨了,他曾经批评学生的论文,“连错误都算不上。”他对一篇文章最好的评价就是:“这章几乎没有错。”

52、苏格拉底认为,人并不是生来就符合人的本性,只有在理性指导下才能认识自己的德性,也就是说,未经理性审慎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一个人只有真正认识了他自己,才能实现自己的本性,完成自己的使命,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而且,苏格拉底进一步指出,趋善避恶是人的本性,没有人志愿追求恶或他认为恶的东西,是行善还是作恶,关键取决于他的知识,因而每个人在他有知识的事情上是善的,在他无知识的事情上则是恶的。

53、之后苏格拉底就开始和游叙弗伦讨论「虔诚是什么?」

54、一事一物的产生和发展究竟是由什么所决定的?

55、他是道德哲学的创始人, 苏格拉底强调:道德是由理性指导的,所以“美德就是知识”,认为“善出于知、恶出于无知”。在西方哲学中第一个提出“自知自己无知”的命题(类似于孔夫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但也有所不同,孔夫子的意思不过是:为人做学问要老实,而没有说到:我本无知;)苏格拉底竭力倡导“知德合一”学说,他认为正确的行为来自正确的思想,“美德”基于知识,源于知识,没有知识便不能为善,也不会有真正的幸福。认为只有放弃对神的领域的求索,而承认自己无知的人,才是聪明人。

56、苏格拉底用本来可以用来辩护自己生命的时间全部都用来陈述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了。

57、对于那些判处他死刑的人,苏格拉底并没有怨恨、也没有愤怒,而是很平静地对他们说:「想要避免死亡并不难,因为死亡是一个腿脚并不那么快的追逐者,但是想要避免恶行却很难,因为恶行比死亡腿脚快得多。我们稍不留神就会被恶行追上;而死亡追上我们却要慢得多,要等到我们生命的最后一刻。」

58、可能有人会问,不信城邦的神和败坏青年算是什么罪名?

59、半年之后,苏格拉底被当权派以不信神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临刑前,那位年轻的助手来监狱里,他还没有找到最优秀的人,对此,他感到非常惭愧,于是,泪流满面地对苏格拉底说:我真对不起您,令您失望了!

60、根据案件的严重程度,法庭由2030401或501个「法官」组成,少数特别重大的案件甚至由上千人组成法庭。

61、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我从前以为这是一个哲人的不满足和谦虚之辞,并用芝诺的知识圆圈来说明这个问题:人的知识就好比一个圆圈,圆圈里面是已知的,圆圈外面是未知的。你知道的越多,圆圈就越大,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发现自己无知正是有知的表现,而骄傲自满则多半出自不知自己的无知。

62、自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西方哲学突出了逻辑、因果、本质、必然,而压制非逻辑、非因果、非本质、偶然,这些姑且将之称为旧思维,而以卡尔纳普、弗洛伊德、海德格尔等为代表的现代哲学和以德里达、福柯、维特根斯坦为代表的后现代哲学为新思维。

63、可能有人会问,不信城邦的神和败坏青年算是什么罪名?

64、然后苏格拉底说了出了最经典的那句话:「未经检审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65、就是原告先发表演讲,指控被告犯下了什么罪;然后由被告发表演讲,为自己辩护。

66、苏格拉底用本来可以用来辩护自己生命的时间全部都用来陈述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了。

67、  网名唐朝或唐酌,自由写作者,喜研《论语》,喜读老庄,喜读诗书,喜品电影,喜游山水,喜欢思辩,喜欢一切人间的美好!

68、确实,一个人对自身的认识也就是他关于德性的认识,一个人如果对德性有了认识,有了这方面的知识,那么对自身的认识便会更进一步,就知道自己是谁,该干什么。这就是他提出该观点的主要目的,强调知行合真善一体的道理。进而启发人们去努力地认识自己,去追求真理、正义、明智、勇敢等德性,完善自己的德性,然后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69、这时,就可以理解,爱因斯坦在追求统一场中,内心有一个上帝的信仰。也可以理解,力图去把握科学和逻辑把握不了的Being(存在)的海德格尔,感受需要一个上帝的救渡。所谓的上帝,就是西方哲学和科学从逻辑上需要的那一个至大无外至小无内的宇宙的整体性。而这个作为绝对整体的上帝却是西方的哲学和科学所无法证明的。这样——在理解的同时,这一理解本身并没有西方科学和逻辑所要求的充足的理由。正是在这一西方思维的困局中,爱因斯坦发出了他的名言:宇宙中最不可理解之事,乃宇宙是可以理解的,这句话可以反过来:宇宙是可以理解的,乃是宇宙中最不可理解之事。

70、苏格拉底认为,认识自己就是认识心灵的内在原则,亦即认识德性。这里的“德性”原指事物的特性、品格、特长、功能,具体到人就是“人的本性”。“善”是自然万物的内在原因和目的,具体到人身上,就是“德性”。

71、苏格拉底的妻子是个心胸狭窄、冥顽不化,喜欢唠叨不休,动辄破口大骂的女人,而且常使堂堂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困窘不堪。一次,别人问苏格拉底“您当初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位妻子?”时,他回答说:“擅长马术的人总要挑烈马骑,骑惯了烈马,驾驭其他的马就不在话下了。我如果能忍受得了这样女人的话,恐怕天下就再也没有难于相处的人了。”

72、对此,苏格拉底运用相反的具体事例,把这些看起来是“非正义”的行为一一予以推倒。

73、当原告和被告各自提出了认为合理的刑罚之后,法官立刻进行第二轮投票,法官们的选项只有两个,在原告和被告提出的刑罚之中选择一个。

74、以上选自《西方哲学简史(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75、现代科学已经认识到:世界是浑沌的“无”,人类向世界怎样提问,世界就怎样回答。对于认识世界来说,希腊型哲学和科学的提问,得到的仅是世界的一种回答而已,世界还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回答。在德尔图良时代,对世界就至少有三种提问方式:希腊哲学、基督宗教、各地异教。

76、那么当人的命运安排成了一种主观意见下的安排时,这种主观意见就必须要有个“应该如此”的证明,也就是最早的政治正当性问题。而在苏格拉底时代,由于城邦的建立,关于城邦统治的制度也在形成之中,那就是古希腊的民主制度,民主制度是以“多数原则”为正当理由构成城邦统治的,这当然也只是城邦统治形式的一种可能性。而为什么要选择这个形式,而不选择另外的形式比如贵族制、寡头制、谮主制等?这显然也是要经过严格的辩析和审查的。

77、他问道:“作战时,潜入敌方军营,偷窃其作战图是非正义行为吗?为防绝望中的朋友自杀,把他藏在枕头底下的刀偷走,难道不应该吗?生病时儿子不肯吃药,父亲就骗他,把药当饭给他吃,使儿子很快恢复了健康,这种欺骗行为又应该放在哪一边呢?……”

78、当苏格拉底把善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时,也就把人们在日常事务中对善的追求和实现叫作美德。美德一词,希腊文为arete,其含义相当广泛,它不仅指人的优良品质,也指任何事物的优点、长处和美好的本性。苏格拉底将人的所有优秀善良的品质,诸如自制、正义、智慧、勇敢、友爱、虔诚等,都称为人的arete,英译为Virtue, 汉译为美德(也译为德行)。

79、概观苏格拉底对早期自然哲学的批判,我们可以看到,苏格拉底思想并没有完全摆脱智者思潮的影响。他主张哲学研究由自然转向人事的主要理由还是实用的考虑。他把公众利益作为哲学的目标,放弃了对自然奥秘的思辨。因此,他的思想始终局限在道德实践领域,他习惯于社会交往的实际行动,没有提出世界观和伦理学的完整理论。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苏格拉底的批判达到了智者思想所不能及的深度。他在自然哲学内部挖掘出摆脱自然哲学困境的原则,这就是以心灵为本原的原则。他赞扬阿那克萨戈拉发现了这一原则,同时批评他未能将这一原则贯彻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