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句子网

勤奋的事例50字(经典50句)

勤奋的事例50字

1、出自《晋书·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2、凿壁偷光    形容贫寒之士刻苦夜读的典故。出自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此典又可写作“凿壁借光”、“凿壁借辉”、“穿壁借光”、“偷光凿壁”,或简称“凿壁”、“偷光”、“匡壁”等。

3、他开心地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找来一把凿子,在墙壁下方荒僻处凿了个小小的洞穴。霎时刻,灯光照亮了一小块儿地方。匡衡赶快从床头翻出《诗经》,凑到那一小块儿宝贵的光明处,收视反听地苦读起来。匡衡的父母看到匡衡云云刻苦,都感想特别快慰,同时又倍感酸楚。

4、出自《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云。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勤奋的事例50字)。

5、公兰谷又名公方枝、公方苓,山东蒙阴人,1919年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读中学时日寇入侵,他成了西去逃亡学生群中的一员。后进入四川,1941年考入重庆中央大学中文系,1945年又考取中央大学文学研究所,师从胡小石先生。研究生毕业后曾任中学教员,1952年8月调入位于天津的河北师范学院任讲师。先生博学多识,富有文学才华,大中学时代就曾在《大公报》《抗战文艺》《中央日报》等报刊上发表过小说、诗歌达几十万字,创作非常勤奋,读研期间又潜心研究古典文学,尤对《诗经》和汉魏文学用力最多,其研究论文曾在《中央日报》连载,调入师院后主要讲授“现代文学史”课程。公先生曾担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河北省语文学会副会长、河北师院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主任等职。

6、释义:原比喻新露头脚。现比喻刚离开家庭或学校出来工作。缺乏经验。

7、匡衡看后,立刻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把凿子,将墙壁裂缝处凿出一个小孔。立刻,一道烛光射了过来,匡衡就着这道烛光,认真地看起书来。以后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着墙壁,借着邻居的烛光读书。由于他从小勤奋好学,后来匡衡成了一名知识渊博的经学家。

8、  1958年,国家下达了研制原子弹的命令。这是一项绝对保密的工作。年轻的邓稼先被选为主要研制者之一。他深感自己责任重大,说:“为了完成这项任务,死了也值得。”

9、韦编三绝   形容刻苦认真读书的典故。语出《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研究得差不多)矣。’”韦编,是用来串连竹简的熟牛皮;三绝,是断了三次。此典的其它形式有:“绝编”、“三编绝”、“韦三绝”、“绝韦编”、“三绝韦编”等。 

10、出自汉·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11、十年窗下   形容长期闭门苦读的典故。语出金元间刘祁《归潜志》:“南渡后疆土狭隘,止河南、陕西,故仕进调官,皆不得遽。人仕或守十余载,号重复累,往往归耕或教小学养生。故当时有云:’古人谓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今日一举成名天下知,十年窗下无人问也。’”后人便以“十年窗下”、“寒窗十载”、“寒窗之下”、“十载寒窗”、“灯窗十载”等词语来形容长期清贫自守,闭门苦读。 

12、蒲松龄草亭路问。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在路边搭建茅草凉亭,记录过路行人所讲的故事,经过几十年如一日地辛勤搜集,加上自己废寝忘食的创作,终于完成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划时代的辉煌巨著《聊斋志异》。

13、站在旁边的哥哥,深深地理解他,知道在他超人的天资背后,更多的则是弟弟那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刻苦勤奋的汗水。

14、在1992-1993年历时两年的编写过程中,廖老查阅了雒容农场历年的统计报表、财务决算、基建决算、劳改业务报表等资料,认真进行分类、统计、汇总。

15、他们住茅草房,冬季四面透风,寒冷刺骨。可他们不图享受,吃苦耐劳,奉献青春,开拓创建第一代劳改场所,在特殊战线为建设国家作贡献。

16、方仲永的父亲是一个十分爱钱的人,他把方仲永当成了一棵摇钱树。当没有人邀请的时候,他就领着方仲永主动登门拜访,以求得人家给点小钱。

17、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自幼天资过人,但是由于家境贫寒,家里无钱买纸买笔,欧阳修的母亲郑氏为了让儿子习文练字,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用荻草代替毛笔教小欧阳修写字。

18、那些有钱人家经常邀请方仲永到自己家来,一方面是为了感受一下这位神童的才华,另一方面也是显示一下自己爱惜人才。当然,每当方仲永走的时候,那些有钱人家都会给一些钱以表心意。

19、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在路边搭建茅草凉亭,记录过路行人所讲的故事,经过几十年如一日地辛勤搜集,加上自己废寝忘食的创作,终于完成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划时代的辉煌巨着《聊斋志异》。

20、投稿:120156131@qq.com,注明“原创” 商务合作QQ120156131

21、“农场一开始没有明确的场界,附近村民经常因为土地问题和我们起纠纷,我自己都处理过好多起,都能坚持实事求是、秉公处理,遇到一些不讲理的村民,我态度也很强硬,他们都怕我,有理不在声高嘛!到了1957年鹿寨县人民政府下文批准了‘雒容农场场界规划图’,才算是确定下来。”

22、本文曾参考李屏锦《陈年旧事》(花山文艺出版社2013年),谨致谢忱!

23、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24、通过大量的写生临摹,其的画虎技法突飞猛进,笔下的老虎栩栩如生,几可乱真。

25、几天后,母亲和哥哥风尘仆仆地赶到广州,并且带来了麻包和化肥袋,准备用来装带回家的东西。农村人没有用包的习惯,也买不起包。

26、就是凭借这种执着,在700多个日日夜夜坚持下,完成了50多页、4万多字、50多个图表的《雒容农场志》编撰工作。

27、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28、以后往后,匡衡白昼帮大年夜人忙田里的农活,夜晚借着那一小束从近邻人家借来的灯光,孳孳不断地念书,经由不懈地全力,终于成为一代学者。

29、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也是我国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之所以能成为弟子三千、名扬四海的圣人,是和他小时候的刻苦勤奋分不开的,也正所谓是“天才来自勤奋”。

30、所谓成功的人,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就是今天比昨天更智慧的人,今天比昨天更慈悲的人,今天比昨天更宽容的人,今天比昨天更懂得爱的人,也就是今天比昨天进步一点,心灵和行为日趋高尚的人。——《富兰克林自传》

31、他只是给颜真卿介绍了一些名家字帖,简单地指点一下字贴的特点,让颜真卿临摹。有时候,他带着颜真卿去爬山,去游水,去赶集、看戏,回家后又让颜真卿练字,或看他挥毫疾书。转眼几个月过去了,颜真卿得不到老师的书法秘诀,心里很着急,他决定直接向老师提出要求。

32、因为有无数个像廖老这样的老一辈监狱工作者,他们没有豪言壮语,却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事业的赤诚初心。

33、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上中学时,考试不及格,老师要让他留级,同学们也笑话他,但他却不悲观失望,而是发奋学习,最后取得了优异成绩。出国留学时他又刻苦钻研,为中国人争了气,成了我国着名的生物学家。

34、他出身于农家,有农民式的质朴和率直,又有某些老式知识分子的迂腐。他不通庶务,不善于与人交往,专心学术研究,50年代后自然就成了那个时代的不合潮流者。公先生一生孤苦,家庭生活充满了悲欢离合。由于他的不切实际的幻想,四十多岁时还是孤身一人,一直吃单位大食堂,伙食自然不好。如果赶上有免票供应的猪肉,他才能改善一下伙食。搬到宣化后,他住在文史村西侧的一排房子中,离我们78级学生宿舍不远。人们偶尔也见他到附近村子里找农民购点猪肉,“炖点大肉”是他对日常生活的唯一奢求。有时由于他专心于著述而把肉烧焦,糊味四散才有好心同事过来提醒他,“肉糊了!”他总是笑眯眯地走出来,“你看,早忘了。没关系,没关系!”这一顿大肉也就泡汤了。

35、“在工作上极致上进的人”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本身就说明她同样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无论是从穿衣到吃饭,从说话到做事,还是从生活到事业,都希望能够做到完美主义。

36、带经而锄   形容生活贫苦依然坚持学习的典故。语出《汉书·公孙弘、卜式、倪宽传》:“(倪宽)受业孔安国,尝为弟子都养(为弟子们做饭),时行凭作(有时还要下地干活),带经而锄,休息辄诵读,其精如此。”此典常以“带经锄”的形式出现。 

37、颜真卿听了,以为老师不愿传授秘诀,又向前一步,施礼恳求道:“老师说的‘工学’,‘领悟’,这些道理我都知道了,我现在最需要的是老师行笔落墨的绝技秘方,请老师指教。”张旭还是耐着性子开导颜真卿:“我是见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察笔法之意,见公孙大娘舞剑而得落笔神韵,除了苦练就是观察自然,别的没什么诀窍。”

38、  名人刻苦读书的小故事三:匡衡凿壁借光读书

39、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

40、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41、夜晚借月光或自制的小灯盏照着读书,没有蜡烛,他就把老的烛盘上的蜡油收集起来,装在一只罐头盒里,再注入一些灯油,用棉线卷一根灯芯照着读书。在面包房当工人时,他用零碎的木棒在揉面的台子上架起一个临时的书架,一面揉面团,一面读书。

42、半生萧瑟孤病身,一世风雨任浮沉。文章知己空似梦,遥寄相思慰君魂。公兰谷,人如其名,既像空谷幽兰般恬淡自守,不理世事,一心向学;也如空谷幽兰般清冷寂寞,难遇知己,少人赏识。斯人已逝,怀念长存。在我们78级入学40周年和先生逝世38周年之际,谨以此文纪念先生。

43、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44、钟繇(151-230年),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一作许昌人。三国曹魏时大臣,杰出的书法家。他的书法“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唐张怀《书断》),开创了由隶入楷的新体,对我国书法的发展贡献很大,当时的名将曹操也曾向他讨教过书法。

45、束之高阁   比喻将收卷充置不用的典故。典出《世说新语·豪爽第十三》刘孝标注引《汉晋春秋》:“是时刘乂(yì)、殷浩诸人盛名冠世,(庾)翼未之贵也,常曰:“此辈宜束之高阁,俟(等到)天下清定,然后议其所任耳。’”此典本不指书,但后来人们往往以此典来表示把书扔在一边不再读或不再用。其形式有“束高阁”、“束阁”、“束置高阁”。 

46、囊萤映雪。孙康家里很贫穷,买不起灯油。一天半夜,孙康从睡梦中醒来,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光。就利用它来看书。

47、挟策读书   比喻勤奋读书的典故。语出《庄子·外篇·骈拇第八》:“臧与谷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挟策读书,问谷奚事,则博塞以游。”策,写书的竹简。博寒,古代的一种游戏。后人便以“挟策”、“挟册”、“挟策读书”、“挟策亡羊”、“读书亡羊”表示专心致志地勤奋读书。 

48、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大学者,他学识渊博,在经学、史学、音韵以及诗文诸学上,都有较深的造诣,是当之无愧的一大名儒。顾炎武从小就勤奋学习,对待学问非常认真。长大后,每当外出旅行时,他都用马或骡子驮着沉甸甸的书,真正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49、释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