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句子网

论语十二章中的成语(经典66句)

论语十二章中的成语

1、——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2、(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便小有所成,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上天的意旨,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3、(示例)“吾日三省吾身:……传不习乎?”启发:替别人办事要尽心竭力;跟朋友往来要诚实;老师传授的知识要复习。

4、意思是: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

5、孔子原属殷族,其远祖孔父为宋国大臣,在贵族内讧中被杀,子孙流亡鲁国。其父鄹(zōu)叔纥(hé)是著名勇士,为鲁国臧武仲家臣。孔子出生不久,叔纥壮年早逝,家道中落,所以孔子自称“吾少也贱”。

6、生:我们平时学的文章是现代文,而这篇是文言文。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8、生:学生问:“老师,您觉得颜回是一个怎样的人?”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9、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课文中的注解大致理解课文意思,并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

10、温故知新:经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从而能获得新的知识。也指吸取历史经验,更好地认识现在。

11、(4)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2、(6)愠:生气,发怒。      (7)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13、  在教《论语》时,让学生能感觉到好像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继承并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有兴趣,愿意去读。

14、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15、 小学到初中必背的208篇古诗文(附音频)

16、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曾子曰:“吾 日 三省 吾身:        为人谋 而不    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19、出自《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0、第二章: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不是竭尽自己的心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21、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疏食饮水:吃吃粗粮,喝冷水。(在上文中不小心打错了)

23、出处:《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24、师:大家很聪明,说得正确。那么你知道《论语》是一本怎样的书吗?

25、出处:《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6、三十岁时有所成就;四十岁,心里不再感到迷惑;

27、师:请坐,这个同学的预习工作做得多好啊(板书:通假字)。这十二章中还有没有通假字?

28、第十一章: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29、生:孔子的弟子问:“老师,您平时是怎么学习呢?”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0、第七章: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31、(1)人不知而不愠             愠:生气,恼怒

3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3、《论语》是____________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________(体裁)著作。它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为四书,共二十篇。孔子,名丘,字仲尼,________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儒家学派创始者。

34、出自:《论语·述而》:“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意思是,遇到事情恐惧是必然的,做事情只有先谋划才能最终获得成功。

35、曾周游各诸侯国13年,未被接受。晚年致力于教育工作和整理古典文献,编辑、整理有《诗经》《尚书》《周礼》《礼记》《仪礼》《易经》《乐经》等,并编著有《春秋》。后世称他为“圣人”。

36、《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阅读时不要把各章节割裂开,而要把《论语》当作整本书来读。请从下面三组中选择一组,谈谈这两句共同体现出了怎样的主张,并举例说说这一主张对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人际交往有何作用。

37、  生:孔子是个大教育家,有远大理想的人。

38、 师:所以说,在学习古文的时候,我们不仅是要掌握文中的文言词汇,文章所传达出来的思想我们也要好好学习。

39、生: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这里的“有”通“又”。

4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文章分别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请分别找出相应的句子。

42、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生:应该就是通过不正当手段谋取的财富和地位。

44、师:还有另外一种理解。“朋”是由两个“月”字组成的,文言中,“月”和“肉”是通用的(板书)。上面一个“月”,下面一个“火”,读“炙”(板书:炙)。“炙”就是“烤肉”的意思。两个“月”就是两根干肉条,是孔子的学费,叫“束脩”。弟子们给他拎两串干肉条来,他就觉得很开心。意思就是“有更多的人来向我求学,我是多么开心啊。”这样也能解释得通。所以,读《论语》时,有些句子的意思是没有标准答案的。   

45、翻译: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不如喜欢学习的人,喜欢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46、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孔子与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并称“孔孟”。 

47、解释:愈加仰望就觉得愈加崇高,形容极其敬仰某一个人或某一件事。

48、“有”通“又”,音yòu ,意思是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加“有”字。

49、师:他的这个解释特别好。还有没有不懂的地方?

50、摘出出自《〈论语〉十二章》中现在常用的成语。

51、点睛:翻译文言句子是文言文的一个重要考点。翻译句子要把握的原则:语句通顺,成分完整。(注意翻译省略主语宾语时要补充完整,并添加括号。)落实字词,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方法是:吃透课内文言文,反复诵读,熟练掌握,再适当拓展。

52、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中丰富精彩的语言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53、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54、子曰:“知之者不如                      好之者,           好 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5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第九章)

56、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57、   生: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的所为)吗?

58、师:好,这是最主要的区别。还有吗?生:以前的课文都是一整篇一整篇的,这篇课文是一句一句的。

59、《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与《孟子》、《大学》、《中庸》并称“四书”。共二十篇。(“五经”指的是:《诗经》《书》《礼》《易》《春秋》 )  

60、师:她把这个“之”翻译出来了,很好。当然,“之”字如果不翻译成“学习”,还可以理解为“仁德”。“知道仁德的不如喜欢仁德的”。好,老师再来考一个。“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61、(意思)意思是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62、解释:不惑: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以此作为40岁的代称。

63、  (一个学生在下面大声地说“摇头晃脑地读”并做动作)

64、第三章:孔子说:“我十五岁时,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时能有所成就,说话办事都有把握,四十岁,心里不再感到迷惑,五十岁知道上天的意旨是什么,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我就可以顺从意愿,但也不会越过法度。”

65、明确: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上一篇 书的格言有哪些(经典40句)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