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句子网

陶渊明的诗小学10首(经典25句)

陶渊明的诗小学10首

1、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2、译文: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3、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饮酒·其七》

4、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5、这是陶集中的臻品,在中国诗歌史上也同样璀璨。其艺术水平之高相信放在任何一部伟大的诗篇前都毫不逊色。

6、新二年级名额不多啦!想和我们一起创作吗?惊喜的转折就在今天

7、相见时不谈论世俗之事,只说道桑麻的生长情况。我种植的桑麻不断长高,我开垦的土地日益增广。常担心严霜雪突然早降,使桑麻也像那零落草莽。

8、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9、除了多子和饥饿,陶渊明的归隐也成为他的儿子们成才的致命障碍。对于乡村生活,陶渊明一方面像农夫一样自耕自食,另一方面则有高蹈的心灵将他引向精神的彼岸。这种对乡村生活的审美超越和反观能力是他成为田园诗人的重要因素。但是,他的儿子们却不可能具有这种精神的二元性。他们从肉体到心灵都属于乡村。他们和农家子弟操着同样的语言,关心着同样的问题,除了上树掏鸟蛋、下河摸泥鳅,没有机会了解外面的世界。这种与农家子弟毫无二致的生活方式限制了他们的视野,制约了他们精神的成长。或者说,他们只是生活在诗人的诗中,只是诗人玩赏、旁观的素材,而无法完成从诗的对象向诗的主体的跃升。

10、我们在《庄子》中经常可以看到“真”,陶渊明虽然也经常使用,但他指的是脱离了一切造作和拘束的自然淳朴的世界和心境,说得极端一些,就是指断绝了私利的世界和心境。

11、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12、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涵,陶渊明是中古时期的大思想家。它的文学思想是南北朝时期文学思想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对于确实了解,既重视历史时间和生活真实的,更重视观念情感与胸襟理想真实的,是较为完美艺术真实。与此同时,他对于自然了解也体现其文学思想的特有性。她不言忠恕之道、不事刻雕,重视情感上的随意表达,重视诗词的自然天成,这是一种很高的人生境界。但是,不论是倡导艺术真实,或是青睐文学的当然,都是为淋漓尽致淋距地主要表现人生道路。这也是五柳先生文学思想的内核。

13、第一时期,晋孝武帝太元十七年(392)陶渊明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太元十八年他29岁到晋安帝义熙元年 (405)41岁。第三时期,归田时期,从晋安帝义熙二年(406)至宋文帝元嘉四年(427)病故。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陶渊明今存诗歌共125首,计四言诗9

14、接下来谈谈这两种类型中的后一种,也就是因感叹人生无常而产生的孤独感。以《己酉岁九月九日》中的这句诗为例:

15、因此,此处的“拙生”在表面上说的是自己不善营生,是陶渊明对这样的自己的审视与自嘲,但是所谓不善营生实际上是站在巧于钻营的人的立场上来看的。对于陶渊明自身来说,指的是毫无机巧、淳真朴实的态度。因此,“拙生”也表现的是自己的毫无机巧、淳真朴实。在自嘲不善营生的陶渊明的心中,也隐含着对自己弃绝机巧、淳真朴实的自负吧。

16、在中国古代,文人们要想过一种体面的生活,除了家道殷实,他唯一的选择就是出来做官,用或厚或薄的薪水滋养自己的闲情雅致,并为儿孙提供较好的学习生活条件。从屈原开始,清史留名的诗人们至少做过县长以上的官。在这一点上,陶渊明也未能免俗。“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从这句诗看,他青年时代是有这种想法的,而且从29岁到41岁,他确实做过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县令之类的小官。但在众多为官求宦的士人当中,陶渊明又明显是喜欢特立独行的。他不会委曲求全,更不愿虚与委蛇,而且对一般士人避之惟恐不及的乡间生活甘之如饴。由此看来,所谓的“夫贵妻荣”,所谓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随着他一句“田园将芜胡不归”的有力反问,妻儿们对他的期待也就化为泡影了。

17、种种迹象表明,辞官归隐的陶渊明不是种田的好把式,而且对乡村生活的艰苦和残酷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他在南山下种了一点豆子,结果种得“草盛豆苗稀”,可见满腹的才学无助于农作物的增产和增收。从古至今,没有哪一种职业比农业劳动更出力不讨好,“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确实和文人追慕的闲适情调格格不入。但陶渊明却偏偏要在这种生活中寻找产生诗性精神的可能性,于是问题就来了:对于田园,农夫一心一意地种豆,他却三心二意地去“种诗”;农夫关心的是谷物的收成,他关心的是田园的风景;农夫流淌的是汗水,他流淌的是诗情。最后,农夫的仓廪满了,陶渊明的诗匣也满了,但美妙的诗篇却怎么也变不成盘中的食物。于是,诗人和他儿子们的日常生活就显得很惨:“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在肚皮永恒的抗议声中,精神的高洁被染上污浊;所谓“君子固穷”的志节,也似乎要因此变得不堪一击。

18、房屋的井灶下留有遗迹,桑和竹残存着枯朽干株。我打听在这里打柴的人:过去的居住者都到哪里?这里的打柴人便对我说:都死光了没有留下后裔。三十年就改变朝市面貌,这句话可真是一点不虚!人一生就好似虚幻变化,到最终都不免归于空无。

19、《怀古田舍》:《桃花源诗》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附于《桃花源记》之后的一首五言诗,诗与记珠联璧合,又相互独立,并无重复之感。此诗以诗人的口吻讲述桃花源中人民和平、安宁的生活,诗人以自己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切感受,突破了个人狭小的生活天地。

20、乡间的生活是简朴甚至贫困的,清静甚至寂寞的。但是,也正是这样的环境,使人们获得了共同的语言,培育起一种朴质真挚的感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移居》)诗人不惜一身清苦,儿辈“幼而饥寒”(《与子俨等疏》),而孜孜以求的,正是这种天地间的真情。

21、陶渊明的这首《四时》,最特别的地方是,他完全是按照了一年之中各个顺序来写,先是写到了春天和夏天,“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现在正是春天,隆冬早已是过去了,一泓春水溢满了田野,然而到了夏天那云则是变幻多端,犹如一座座的奇峰,看起来非常的漂亮。“秋月扬明晖,冬岭秀寒松。”,秋天里的月亮,千姿万态,而且在秋月照射下,明亮的月光把这世间的一切都蒙上了一层阴影,到了冬天,那高高的山上有一株松树,不畏惧严寒依旧很挺拔。在这最后的两句中,诗人描写的更为生动,也更加的优美。

22、这是一首真真正正劳作的诗,非久居田家而不可得,宁静平和充实的天趣使然。又虽累得半死也不忘说一句“但使愿无违”,可见其率性的人生。

23、房屋的井灶下留有遗迹,桑和竹残存着枯朽干株。我打听在这里打柴的人:过去的居住者都到哪里?这里的打柴人便对我说:都死光了没有留下后裔。三十年就改变朝市面貌,这句话可真是一点不虚!人一生就好似虚幻变化,到最终都不免归于空无。

24、译文: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愿我不违背归隐心意。

上一篇 环境保护(经典67句)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