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句子网

谭嗣同简介资料(经典76句)

谭嗣同简介资料

1、事情很紧急了,既已定下应付的策略,那我需急速回营,更换这些将官,并设法贮备弹才行。”谭君再三嘱咐一番才告辞。当时是八月初三日夜晚三更的时候了。到初五日,袁世凯又被皇上召见,听说也奉有密诏。到初六日,政变就发生了。

2、(隆重庆典)万人齐聚,珠玑巷谭氏大宗祠晋主庆典

3、谭伯牛:应该是,不然你怎么解释他主动去死这个问题。当然我们现在很难讲谭嗣同有什么信仰,信哪个教,但是他最终选择的那个死,肯定不仅仅是为了变法而死,还有更隐秘的东西藏在其中。有些隐秘的东西可能他自己也说不出来,他可能因为不明白才用死亡去做选择。

4、李天纲:我觉得无论是谭嗣同,还是康有为、梁启超,都是热情有余,才干不足。“才干”不是说他们个人的智慧、能力、知识,而是指他们的知识结构。他们不清楚中国的未来走向,不及上一代人熟悉整个世界的大势。如果那个时候能够把那代年轻人的热情和上一代人的远见卓识结合起来的话,戊戌变法说不定还可以搞一搞。

5、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年仅33岁。

6、憩园,清湖北布政使署修建的官署花园(原为南宋鄂王岳飞府第的后园),位于武昌司门口,今武昌区政府所在地。建于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面积10亩。据史料记载,建园时仅存有数百年前旧园遗留的山丘、水池、奇石、古树,在此遗址上疏池、架桥、扶石、立蹬、培阜植树,建“待月榭”和“枕江阁”,绕以长廊,初具园形。后重建,修复已圮长廊,建“听秋声馆”,周栽矮篱,辟花圃,杂植莳花翠竹等,将旧亭移于丛竹中,题名“筠心”。为节约开支,改屋瓦为茅草顶;在进园处叠石堆山,植茑萝附其上,使之隐蔽全园;修复“待月亭”,并用树根为拾级,将跨池之桥换为木板;扩池近井边,引井水于其中,以防干涸。因陋就简,10余日工成。今已无遗迹可寻。(谭嗣同简介资料)。

7、最后一点,便是对谭嗣同自己来说,他的死其实是对他自己内心道义的一种成全。道义便是一个人心中的道德和正义,自古以来,那些捐躯报国之士,若他们心中没有道义,何以投身救国?救国虽然受阻,但他从容赴死,以死明志。我们历数华夏千百年历史可以观得,在国家危难之际总是会有人挺身而出,他们心存道义,为挽救民族危亡抛头颅、洒热血,谭嗣同又何尝不是如此。

8、书信里的谭嗣同,目睹中国天朝上国地位不存,内心痛苦不已,言:“今中国之人心风俗政治法度,无一可比数于夷狄,何尝有一毫所谓夏者,即求并列于夷狄,犹不可得,遑言变夷者?”而当他看见中国自己能造银元了,就很欣慰,说:“银圆一节,中丞已令省城商民通用,想已由鄂局运解来湘,则省城宜有买也。妙在细至半角,值制钱五十文,交易尤为便利,则钱当不至甚荒矣。”他看到中国自产的“白煤”(无烟煤)是好矿产,又提出应当设法使之留在中国人之手,说:“武汉一代白煤销路,竭力经营,颇有把握。”

9、袁世凯正色厉声说:“您把我袁某当成什么人了?皇上是我们共同事奉的君主,我同您一样,都受到特殊的恩宠,救护的责任,不只是您一个人的。如有什么指教,我当然愿意听从。”谭嗣同说:“荣禄的阴谋,全在天津阅兵一举。您和董福祥、聂士成三军,都受荣禄指挥调遣,荣禄将会依仗你们的兵力来进行废黜皇上的大事。

10、然而就在这时,梁启超却病来如山倒,不得不离湘治疗。在梁启超走后,谭嗣同与其他教习合拍了这张珍贵的照片。照片中从左往右依次为:叶觉迈、谭嗣同、王史、欧榘甲、熊希龄、韩文举、唐才常、李维格。这就是为何此照中有唐才常无梁启超的原因。

11、君既系狱,题一诗于狱壁曰:“望门投宿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盖念南海也。

12、但到了谭嗣同的曾祖父谭文明时,他将家迁到浏阳南乡吾田市,隐居深山,“笃学固穷,文行有斐”。他儿子谭学琴当家时,家道突然暴落。为了生计,谭学琴去县衙做了一名管理簿记的小吏,靠着慢慢积攒,又将家迁回县城梅花巷丹桂坊。即便如此,他还是因为家贫,直到四十多岁才成家。清道光八年,谭学琴留下“我死勿令儿子废学”便撒手人寰,他7个嗷嗷待哺的子女几乎濒临三餐不继的窘境。

13、除了“骨灰级谭粉”,张维欣还有一个外号叫“行走的安利机”。中华书局编辑张玉亮受她影响,在编完《谭嗣同集》后,也对谭嗣同产生了很大的兴趣,现在,他正在筹备编一本谭嗣同诗歌的注集。

14、李天纲: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提倡“内圣外王”,如果在道德上通过了以后,在什么层面上都可以通行无阻。康有为,章太炎,包括谭嗣同,都意识到要改造,所以都提出了他们的方法,其实都是文化改造。

15、可惜的是,“无以召后起”一句,后来被康有为篡改成了“无以酬圣主”。

16、刘光第(1859—1898年9月28日),字裴邨,汉族,四川省自贡市富顺县赵化镇人,维新变法时期重要人物、戊戌六君子之清末维新派的著名爱国诗人。客家人,系清初湖广填四川客家后人第七代。家贫,勤读,于光绪九年(1883年)中癸未科殿试二甲第八十八名进士,授刑部候补主事。

17、谭嗣同1865年出生。他的父亲谭继洵曾任清政府户部郎中、甘肃道台、湖北巡抚等职。生母徐氏出身贫寒,作风勤朴,督促谭嗣同刻苦学习。10岁时,拜著名学者欧阳中鹄为师,在欧阳中鹄的影响下,他对王夫之的思想发生了兴趣,受到了爱国主义的启蒙。他读书广博,反对八股,好讲经世济民的学问,文章写得很好。他仰慕除强济弱的草莽英雄。

18、再说我军士兵饥饿劳累,撤退必定走不脱。战国时各诸侯还会还互相救援,况且我们周围还有许多朝廷军队的将帅!不如固守待援。

19、张维欣,青年学者,山西太原人。谭嗣同爱国公益基金会荣誉理事、湖湘文化研究会理事、浏阳谭嗣同文化研究会会员。研究领域以谭嗣同与中国近代史为主。担任纪录片《谭嗣同》历史顾问兼学术统筹、浏阳谭嗣同纪念广场主要设计者、新编《谭嗣同集》整理者之一。

20、作者简介:谭嗣同一生致力于维新变法,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是维新派中的最激进者。早年在湖南举办新政,利用时务学堂培养了大量的维新志士。

21、许知远:您觉得在现当代,怎么去重新想象谭嗣同呢?从您的角度,怎么去理解他呢?

22、笔者前文说到明代谏草堂主人杨椒山,他忠贞刚烈的品格也影响着后世的仁人志士,清末戊戌维新的领袖康有为、梁启超,就是在谏草堂召集一千多入京会试举子起草变法上书的,在当时这里就是变法人士的集会之地。廉泉在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举人,翌年在京会试时参与康有为的"公车上书"。与“谏草堂”旧集相吻合。

23、个人简介   谭嗣同(1865年—1898年),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少时师从欧阳中鹄,后加入维新派。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   

24、那么,拔贡与举人、贡士、进土那个大?虽属同属科举制度,但由于两者不同类,两者对比不太合适,举人、贡士、进士代表功名,拔贡代表出身,如果硬要对比的话,那说拔贡与举人则相近,就象团长与县长相近一样。

25、——柳肃(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岳麓书院首席顾问专家)

26、一百二十多年前,湖南浏阳人谭嗣同为探索中华民族救亡图存之路,献出了宝贵生命。一百二十多年之后,《谭嗣同年谱长编》得以出版,这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27、然而,虽对南京的官场十分厌弃,他却对相去不远的上海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上海,是当时“衰老”的大清帝国里最“年轻”的城市,也是西学传播的源头和“赛先生”上岸的地方。自1842年的《南京条约》将其作为通商口岸向开放之后,几乎所有冲撞旧秩序的知识和观念,都从这里传入、散播和发展壮大。

28、滔滔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不够舒展,从华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什么是坦平。

29、同时其又致力自然科学之探讨,鄙视科举,喜好今文经学。后往来于疆、陇、秦、直、豫、鄂、湘、苏、赣等行省,察视风土,结交名士,有“风景不殊,山河顿异;城郭犹是,人民复非”的感慨。

30、对于这个历史人物,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他的慷慨就义。但在他的研究者们看来,这一形象太过单薄,他作为文人的才情和个性,也有值得被看到的一面。

31、此时,一些变法的领军人物认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于是选择了流亡海外,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谭嗣同也本可以这样选择,可他却选择从容赴死。这样的行为笔者认为是有其一定的意义的。

32、高考填志愿的时候,来自山西的张维欣,把一本到三本的所有志愿,都报到了谭嗣同的家乡湖南。

33、本书用以事系日的方式厘清了很多难以考证或稀见的历史事件,其中不乏独到的观点与见解,我们可以看到的比如有:

34、在这种于新政、新学不利的情况下,谭嗣同深夜造访时任《湘学报》主笔的好友唐才常,请他入时务学堂执教,以声援势单力孤的梁启超,唐才常欣然同意,并在不久后就被添聘为中文分教习。

35、通过本文的论证分析,个人更倾向于沈子肃此挽联中的“同年某君”为谭嗣同绝命诗中“去留肝胆两昆仑”中的“浏阳二杰”之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唐才常。

36、“我写这个年谱长编,就像是给他补日记,做基础史料的整理工作。”

37、就拿前年胡景桂上奏章弹劾慰帅一事来说,胡是荣贼的心腹,荣贼指使他揭发慰帅,却由自己来查办,为慰帅昭雪,但不久胡就被委任为宁夏道的一个知府,接着又提升为宁夏道员。

38、许知远:包括上海在某种意义上迅速的政治化,跟1895年马关条约的失败其实有很大的关系。

39、这首诗表达了对避祸出亡的变法领袖的褒扬祝福,对阻挠变法的顽固势力的憎恶蔑视,同时也抒发了诗人愿为自己的理想而献身的壮烈情怀。

40、许知远:你觉得他是不是一个不懂日常生活的人,受不了平淡生活的人?

41、谭嗣同一生致力于维新变法,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是维新派中的最激进者。早年在湖南举办新政,利用时务学堂培养了大量的维新志士。

42、张维欣,青年学者,山西太原人。谭嗣同爱国公益基金会荣誉理事、湖湘文化研究会理事、浏阳谭嗣同文化研究会会员。研究领域以谭嗣同与中国近代史为主。担任纪录片《谭嗣同》历史顾问兼学术统筹、浏阳谭嗣同纪念广场主要设计者、新编《谭嗣同集》整理者之一。

43、湖南长沙人,中国近代爱国志士。幼时,毕永年随父在军中往来,练得过人胆识。他好读王船山遗书,深受民族思想影响。1897年,毕永年考取拔贡,与唐才常、谭嗣同结下深厚友谊,时常聚会议论国事,忧国忧民。1898年,积极加入谭嗣同、唐才常等在长沙举办的强学会,宣传维新思想。8月,毕永年追随谭嗣同抵达北京,拜会康有为。康有为通过谭嗣同介绍,知道毕永年是运动会党好手,便令他留京相助。康有为策划“围园杀后”时,曾让毕永年率百人刺杀慈禧。戊戌变法失败后,毕永年东渡日本,会见孙中山,加入兴中会,走上革命道路。

44、这张合影,正是谭嗣同与《时务报》诸人交游之印证。冲印之后,吴嘉瑞从上海将照片带至南京转交谭嗣同。对此,他十分喜爱,专程写信要求光绘楼照相馆将底片留好,以便于他“随时晒印”。他还开玩笑道,倘若有一天此照流落尘寰,不知其中姓名的“考据家”或许会将其称之为“大魏龙门磨崖碑”。随后,他将照片冲印多张随信赠予亲友。其中就有浏阳人刘善涵在收到照片后,题写了一则《题谭壮飞太守小像》:“图中左肩偏袒、右膝着地,手合十而气沉肃者,其我壮飞尊者乎?”,又“大地山河,了了到眼,见者莫不皆欢喜。”目前流传最为广泛的谭嗣同合十像,即为此照中所截取。谭嗣同曾将自己的部分单独冲印并在旁签名以貽他人。

45、时余方访君寓,对坐榻上,有所擘划,而抄捕南海馆(康先生所居也)之报忽至,旋闻垂帘之谕。君从容语余曰:“昔欲救皇上既无可救,今欲救先生亦无可救,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虽然,天下事知其不可而为之,足下试入日本使馆,谒伊藤氏,请致电上海领事而救先生焉。”

46、——彭晓玲(中国作协会员、湖南作协全委会委员、浏阳市文联副主席)

47、由此可见,谭嗣同的赞美不是朋友间的客套吹捧,而是在对报刊经营有丰富经验和深刻体会的基础上发出的由衷礼赞。但他还不满足于此,希望能将汪康年的上述实绩分别开列、以激励同人:“然仅以赢利而论,吾知尚不是穰公极得意之笔,嗣同沾沾以此为喜者,获此实利益,足令不知者心服也。”“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对出版人才的实绩,谭嗣同认识深刻,大加提倡,推动了相关工作的开展。

48、愿做时代变革垫脚石的谭嗣同,稍后遇上了正在宣扬“保中国不保大清”理念的康有为,怀着“以供圣人之驱除”的心态,谭对康遂执弟子之礼。

49、(作者简介)简圣宇(1981-),男,美学博士,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扬州225009)。

50、15年前,正在上初中的张维欣在历史课本上看到了谭嗣同的故事。在她的描述里,照片上的谭嗣同穿着一身武士装,手叉腰站挺,“非常潇洒”。

51、●剑气阁联话|《对联话》沈子肃挽同年某君联补证

52、君乃直出密诏示之曰:“今日可以救我圣主者,惟在足下,足下欲救则救之。”又以手自抚其颈曰:“苟不欲救,请至颐和园首仆而杀仆,可以得富贵也。”袁正色厉声曰:“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圣主乃吾辈所共事之主,仆与足不同受非常之遇,救护之责,非独足下,若有所教,仆固愿闻也。”

53、留一一指作者自己。政变发生,作者就做了牺牲的准备,并在劝梁启超出走时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指光绪帝)"。

54、事急矣!既定策,则仆须急归营,更选将官,而设法备贮弹则可也。”乃丁宁而去,时八月初三夜漏三下矣。至初五日,袁复召见,闻亦奉有密诏云。至初六日变遂发。

55、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谭嗣同旋奉父命,入赀为江苏候补知府,在从北京去江苏任职的途中游历了天津、湖南、湖北等地,后在南京候缺期间,开始创作著《仁学》。

56、谭伯牛:看梁启超给他写的传记,当然是觉得他受不了日常生活的。你看他每天那种自虐型的行军,自己行军,有一种宗教深的人都会有的自虐倾向。

57、戊戌政变中,不避艰危,援引古义,请慈禧撤帘归政,遂遇害,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58、早年在湖南举办新政,利用时务学堂培养了大量的维新志士;后来参与领导了发生在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的戊戌变法,期间他力辅光绪皇帝推行变法,整顿官制,革除弊政,最后怀着“愿以颈血刷污政”的决心为变法而牺牲,传播了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旧思想。

59、刘胡兰8岁上村小学,10岁起参加儿童团。1945年进中共妇女干部训练班,1946年到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做妇女工作,担任妇救会秘书,后为主任,并成为中共候补党员。14岁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15岁英勇就义,毛泽东主席知道后非常伤心,专门为刘胡兰题字:"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她也是唯一三代领导人均为其题字的英雄。

60、并且,此照还有效印证了一个事实,即谭嗣同是否在时务学堂亲自任教之争议。观察此照不难看出,其中人员皆为学堂教习(如梁启超、李维格、唐才常等)、高层管理人员(熊希龄),如不在学堂任教似不能参拍此照。另外,在1981年的第一期《湖南历史资料》中还收录了谭嗣同写给学生林圭的札记批语:“侃侃而谈,深中时弊”。皮锡瑞的《师伏堂日记》中还有关于谭嗣同为学生出考题、定名次等记载,由此可见,谭嗣同亲自执教时务学堂,应为确凿。

61、谭嗣同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位著名的悲剧人物。他就像一颗流星,在昔日死气沉沉的黑暗夜空中划出一道短暂而耀眼的光芒。今人多只是知道谭嗣同是以壮烈的牺牲而载入史册,但如果细察他的人生轨迹,特别是结合他留下的文章,会读到属于他的更为深刻的孤独和悲情。由于谭嗣同的论著乃是康有为阵营在其死后刊出,其间多有被改写之处,时过境迁也难以辨识究竟哪些是出自他本人之手,又有哪些被康有为授意“加工”过,于是真实的谭嗣同和被构建的“谭嗣同”之间就形成了微妙的差别。

62、喜欢谭嗣同的粉丝们发现,他有很多的兴趣爱好。他擅长古琴、昆曲,少年时期,还跟着多位有名的师父学习武术。

63、廉泉,字惠卿,号南湖,又号岫云、小万柳居士,清同治七年(1868年)三月十三日生,与沈子肃同龄,无锡城内水獭桥人。5岁入学读书,后江阴南菁书院学习。16岁中秀才,19岁与安徽桐城吴芝瑛结婚。

64、在《时务报》成为维新运动宣传阵地的过程中,谭嗣同始终是各项活动积极的参与者。他不仅亲自为《时务报》撰写文章,还热心地为其推荐作者。更有趣者,谭嗣同素擅数学,他曾悉心研究《时务报》往年账簿,算出了销售额盈利平衡点,又为其长远发展制定了一整套销售计划。最后,这位热心的读者竟被《时务报》聘为了董理。

65、生于福建闽县(今福建省福州市),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近代民主革命志士。第一批为推翻满清政权和数千年封建统治而牺牲的革命先驱,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提倡女权女学,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年仅32岁。

66、张维欣 谭嗣同与中国近代史研究学人、著有《谭嗣同年谱长编》、纪录片《我们的谭嗣同》历史顾问兼学术统筹、谭嗣同故居纪念广场主要设计者

67、(摘要)《谭嗣同书简》和《谭嗣同集》等书里收录了谭嗣同的往来书简和个人文章,通过对谭嗣同这些文字材料中表现出的关注焦点,可以勾勒出他本人的内心世界和思考深度。谭嗣同的悲剧,既有他个人的因素,也具有那一代乡绅知识分子的共同特征。这一群体未曾走出国门,也没能真正接触列强之类的现代国家,他们急切希望变革中国旧制度,但对于究竟应该如何变革仍然茫然无知。谭嗣同身上典型地展现了新旧交替时期乡绅知识分子的激情和局限。

68、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辛弃疾(南宋将领、词人)

69、几位日本友人力请他东渡日本,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以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乏,请自嗣同始。”

70、投入维新运动的谭嗣同,创办浏阳算学社,还参与创办湖南第一所新式学堂——时务学堂,办《湘报》,发文倡导修铁路、开矿山,致力于改变当时积弱的局面。

71、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

72、●联都百家讲坛剑气阁联话之人物联创作技法系列讲座

73、李天纲:我觉得谭嗣同给中国的戊戌变法留了一块纪念碑。他很明确,他意识到他的地位就是这个样子,所以他必须做一个牺牲来确立这样一个纪念碑。

74、整本《谭嗣同书简》里面有且仅有谭嗣同忧国忧民的文字。作为一个处于壮年之中的男人,他没有关注过美食佳人,也没有徜徉在莺歌燕舞的经历,至少在他这一书简,以及我之前读过的他的其他文章中从未涉及过。差不多可以说,在这个仅仅活了33年的湖南汉子的精神世界里,几乎就全是如何救国家于危亡的苦苦思索。作为他“仁学”里所谈宇宙万物与道德理想合一的直接表露,救亡图存几乎构成了谭嗣同人生的全部内容。据戊戌事败之后被查抄的梁启超致康有为(1895年)信件内容,梁启超称赞谭嗣同“才识明达”,可为“伯里玺之选”。“伯里玺”是英文“总统”(President)在清代的中文音译,此信也被清廷作为康党悖逆罪证之一。谭嗣同是否能胜任“伯里玺”且不谈,但他对国家命运的集中关注和思索,与真的“伯里玺”相比也的确有过之而无不及。

75、考究各处土产,须有简要之法,此次寄上嗣同所为土产表叙,自视亦殊不菲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