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句子网

老子关于道德的名言(经典72句)

老子关于道德的名言

1、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2、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老子《道德经》

3、鲁迅说,不读《老子》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确实,先贤老子如同智慧的化身,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道路上的灯塔,其博大精深的哲理名言,震古烁今,闪耀全球。

4、(出处)《道德经·第六十四章》(译文)合抱的大树,是从很小的小树长成的;九层的高台,是用一筐筐的土垒起来的;千里的远行,一步步走才能到达。

5、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6、《庄子》、《史记》与《礼记》记载了孔子五次问道于老子的历史事件。

7、“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过后,必有凶年”——中国乃战争之国,伏尸千里,流血成河,成为每一朝代兴起、每一次接班人之争的必然。中国人几千年悟不出如何使政权平稳过渡的办法,这是我们的智力的缺陷。(老子关于道德的名言)。

8、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9、老子最早提出:宇宙间的天地万物,都来源于一个神秘玄妙的母体——“道”。老子所说的“道”,具有自然无为,无形无名,既看不见摸不着,又不可言说的特性;它是天地开辟之前宇宙混沌混一的原初形态,又是超越一切有形事物的自然法则。老子说:

10、——第五十一章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

11、老子告诉孔子:“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孔子闻言,恍然大悟,“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孔子叹服于老子的智慧学识,认为老子是像龙一样的存在,他向弟子感叹道:

12、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13、至于如何来实现家庭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就需要建立家庭成员自觉的有效的沟通机制。最常用的沟通机制我们建议采用定期的家庭会议,而且要把它看得比吃饭睡觉更重要。辅助的沟通方式可以采用书信、面谈、备忘录、座右铭等。所有的沟通都不能偏离了“以共同兴旺为目的”的价值观念和“以尊重客观为原则”的行为准则,任何的偏离早迟都会导致失误,引起家庭的不和谐。

14、“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 

15、老子将自己的思想仍用“道”一词的形式来表示。当然,“老子思想-道”的共存关系也并不是老子在写《老子》一书的时候才确立的,而是在老子写《老子》一书之前就确立了。《老子》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这里如实反映了“上士、中士、下士”三类人对老子思想的“道”的看法。又《老子》第六十七章:“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即天下人都说老子的“道”是广大的,却不像任何具体的东西。

16、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注:原文老子第五十八章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老子第五十八章》

17、夫唯弗居,是以弗也。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18、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19、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20、徐 山 2017 《胎儿期记忆:人的精神文化原型的发现》,中国商业出版社。

21、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22、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老子《道德经》

23、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道德经》第二十一章

24、“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人治社会,注定了人际关系复杂,注定了修身处世学问深厚。

25、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老子《道德经》

26、(出处)《道德经·第十二章》(译文)色彩缤纷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声使人听觉失灵,浓厚味道使人味觉不灵,骑马打猎使人心思放荡发狂,贵重的物品使人的行为不轨。

27、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28、夫唯不争,故无尤。道德经的名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29、大直若曲,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老子》

30、况且君子得其时则出来做事,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他还并告诫孔子要去掉“骄气与多欲”。

31、《道德经》第四十九章:“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32、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贵以身为天下者,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若可托天下。

33、另外,北宋司马光《道德真经论》:“世俗之谈道者,皆曰道体微妙,不可名言。老子以为不然,曰道亦可言道耳,然非常人之所谓道也。”(3)司马光也认为道是可以言说的,然而这个道不是常人之道。

34、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老子《道德经》

35、老子云“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这天下的是非对错、曲直黑白不会孤零零的直白的显示出来。因有对的,便知道错的;因有黑的,方晓得什么是黑的;因有清明之治之世,也就有得春秋的乱世。老子言“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慈孝;国家昏乱,有忠臣”。有消极的一面,同时,也有积极的一面。但始终,万物是对立而生的。

36、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37、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道德经.第四十五章》

38、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

39、第三个关于老子的故事是说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史书记载周太史儋会见秦献公时,曾预言说:“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在一起,合了五百年而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有的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的人说不是,世上没有人知道哪种说法正确。总之,老子是一位隐君子。

40、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老子

41、老子说:“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这里老子用最简单的“躁动胜寒冷,清静胜酷热”的例子来说明,人只有保持清静,才能成事,天下才能秩序井然。是的,一个躁动的人能有什么成就呢?心中无非是被焦虑、功利所充斥,看似忙碌,实际上却一事无成。只有做到知止、沉静,方能成长。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42、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43、唐代李荣《道德真经注》:“道者,虚极之理也。……圣人欲坦兹玄路,开以教门,借圆通之名,目虚极之理,以理可名,称之可道。故曰: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非常道者,非是人间常俗之道也。”(2)李荣认为道是可以言说的,但是这个道不是人间常俗之道。

44、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45、“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中国人于琐事有防患于未然的本领,但于防止政治侵害、腐败,保护自己的人权方面却没有这样的智慧。

46、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47、(出处)《道德经·第六+三章》(译文)圣人自始至终重视细微的小事,不做什么所谓的大事,所以能够成就大事。

48、导语:关于诚信的名言,大家可以多加学习和积累。下面是老子有关诚信的名言,供各位阅读与借鉴。老子关于诚信的名言《道德经》第二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49、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50、(出处)《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译文)君子时运来了就驾着车出去大展身手,生不逢时的时候就像蓬草一样随意而行。

51、老子与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是人类历史上的两位古圣先贤,他们差不多生活于同一时代,老子的年岁略长于孔子。据《史记》等典籍记载,孔子仰慕老子的学问,曾多次向老子请教。孔子曾对弟子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后来孔子千里奔波,专程问礼于老子。老子热情招待,教之以大道礼乐,赠之以警世名言。

52、(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三章》(译文)从事于道的人就认同道,有德的人就认同德,失去道德的人就认同道德沦丧。

53、信用既是无形的力量,也是无形的财富。(日)松下幸之助

5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先贤老子所创立的道家思想,无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自其产生起就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与走向产生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

55、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第八章上善若水。

56、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与儒家的孔子相比拟,史载孔子曾学于老子。在道教中,老子是一个很主要的神仙,被称为太上老君,尊为道祖。

57、为何说是老子著述的是《德道经》,而不是《道德经》呢?

58、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59、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老子《道德经》

60、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61、老子不仅提出“道”的观念,而且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道生万物、道法自然的宇宙观。

62、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63、也是根据贤人、圣人、至人、真人的不同道德层次,其德性能量的德化、教化、感化所起到的自然作用力,其能量释放频率的高低、远近、强弱,而产生的自身道德能量场积存程度的自然流露,是—个有德之人应作的无私奉献。

64、道德经中,系统地所论述的,能窥见道的“万物”中,具体的有二:橐籥、水。若是勉强再添加几个“万物”的话,应该是这句:

65、《道德经》第六十四章:“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66、轻浮,是不懂得自重是根本;浮躁,是不懂得安定才是王道。所以君子每日的行为,都展现稳重、安定的样子,不会妄自菲薄,也不会急躁不安。

67、信言不美,美言不信。——《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68、老子是典型的隐君子,“以自隐无名为务”,出关更是彻底地隐遁。作为隐士来说,老子有足够的时间去内省,去发现自我,认识自我。而老子对“道3”“物-虚空”合而为一认识的获得,当和老子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

69、对于事实问题的健全的判断是一切德行的真正基础。夸美纽斯

70、——第二十五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四十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

71、作“恒道”。《说文》:“恒,常也。”即“恒”一词的本义为“恒常”义。通行的王弼本《老子》和帛书甲本“常、恒”的异文情况,表明两个词在“恒常”义上是同义的。“常道”即恒常之道(永恒常在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