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句子网

黑格尔哲学三大理论(经典48句)

黑格尔哲学三大理论

1、(10)黑格尔著,贺麟、上玖兴译:《精神现象学》,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22页。

2、陈述这种统一的方式正如泰勒所言即是:”根据历史“,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自温克尔曼以来,一代德意志人对于古希腊的推崇备至,希腊人是表现主义的完美典范,”做一个人只要顺乎自然就行了“(《黑格尔》),随着希腊美丽的综合的死亡,现代人面对理智与情感和直观的脱离,不得不想他自身开战,完成了激进自由的过程”,所以“根据历史”,“合题”可以被看作是延续下来的对于古希腊之美的强烈缅怀,和一个复兴的筹划,而这一点在谢林、施莱格尔、青年黑格尔、荷尔德林以及许多其他人身上都可以发现,然而他们很快发现,“依据历史”的复兴是不存在的,因为“希腊人的总和统一是非反思的,反思开始于人自身的内在分离,新的统一又要“充分活的反思意识”的悖论是无法解决的,所以正如泰勒所言,这种“根据历史”的缅怀的统一和复兴的统恰恰精准表达了激进自由和必然表现之间的对立和屏障。

3、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就是上帝,上帝的本质就是逻辑理念。但上帝并不满足于仅仅是逻辑理念,他不但全知,而且全能、全在,所以他还要外化出整个自然界。黑格尔的“自然哲学”就是要在自然界里揭示出上帝或逻辑理念的身影来,并阐明上帝在他的这个“异在”里暗中所做的工作。自然界的产生虽然显示了上帝(逻辑理念)的大能,但这还不够,上帝还要能够扬弃自然界的“异在性”,让自然界自己从自身中发展出精神来。所以我们看待自然界就必须有双重的眼光,即一方面,从自然界的自然物质来看“太阳底下无新事”,自然本身是不变的僵死的存在,它将它自身中所隐含的逻辑理念死死地遮蔽住,成为精神的沉重的枷锁。物质是惰性的,它里面的一切运动变化似乎都不是它自身所固有的,而是外来的推动。但尽管如此另一方面物质不过是绝对精神的外壳,它里面有能动的精神在自由地冲突,终有一天会冲出重围。“上帝永远不会僵死,而是僵硬冰冷的石头会呼喊起来,使自己超升为精神。”(8)这样一个超升过程在自然界中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机械论(力学)、物理论(除机械力学外的广义的物理学,包括光学、热学、地学、天文学、电磁学、化学等等,但也包括古代的气水土火“四元素”理论)、有机论。它们分别与《逻辑学》中的存在论、本质论和概念论相对应。在有机论的顶点即人和人的精神身上,自然界意识到了自身,意识到自己实际上不过是精神这样一种本质,因而就否定自己而向精神哲学过渡。“精神是从自然界发展出来的,自然界的目标就是自己毁灭自己,并打破自己的直接的东西与感性的东西的外壳,像芬尼克斯那样焚毁自己,以便作为精神从这种得到更新的外在性中涌现出来。”(9)精神是自然界的“真理”。

4、    文化的主体性是以个体性为始基的,所以一定要知道个体性的始基的不共本质是什么,唯识学与黑格尔哲学恰恰是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基本性的差异。唯识学把我人的现前的“语言”与“思维”当成虚妄相,加以对治破斥,以“转依”方式起动正智现量去缘真实法性,这是一个“真”与“妄”的断绝。然而黑格尔哲学则是基于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基础上,以肯定与否定合一的方式对我人的现前存在加以阐释。这类同于真常唯心论的“一真一切真,万法自如如”的观念,也同于“理学”的“一本万殊”和“理一分殊”的原则,视现象为本体的现露,这与唯识学差异太大了。其实我们考量各自的文化动因与取向就会明白差异的原因所在。唯识学是佛教,它的本质是一个求“佛”的过程。而黑格尔哲学则是哲学化的神学,他的本质在于诠释“神”的真理性和存在性。当然,真常唯心论是“神化的佛学”,所以与黑格尔雷同。“佛”是心灵内在的真实觉悟,是一种能力的表现,而“神”则是超越的大全创生之本体。“佛”是多元的,所以有佛性皆可成佛;“神”是一元的,所以人人都是被造物。

5、历史是一条永动的河流,随着它的奔腾独特的个性不断被抛弃,并且总是在那个新的法律基础上形成新的个性结构。

6、(3)理念与感性显现的统一。黑格尔认为,感性显现是由理念所“自生发”的,因此,二者的统也是必然的。但得到这个结论,却是不容易的,这表明西方美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因为在黑格尔之前都由美只关感觉这一思想统治着,比如康德指出“纯粹的美”只是“直接呈现”的外在因素,即艺术的外在形式,而这一思想一直统治者西方美学界。因为这似乎符合我们的感觉经验,当我们看到美的事物时,是从直觉上感到其本身的美,很有倾注理性的思虑。而在这个潮流之中,他却把理性提到艺术的首要地位,黑格尔明确地说:(黑格尔哲学三大理论)。

7、逻辑照黑格尔的理解,他明确地说和形而上学是一回事;那是一种跟普通所说的逻辑完全不同的东西。他的看法是:任何平常的谓语,如果把它认作是限定“实在”全体的,结果它就是自相矛盾的。我们不妨举巴门尼德的学说:唯一实在的“太一”是球状的,作为一个粗浅的实例。任何东西如果没有边界便不会是球状的,而除非它外部有什么(至少有虚空间),它才可能有边界。因此,假定整个宇宙是球状的,便自相矛盾。(如果把非欧几里得几何抬出来,对这个议论未尝不可以有异议,但是这议论作为一个说明例子,也算可用了。)

8、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不应当只是单一的画家,应是兴趣广泛的多面手。

9、爱情确实有一种高尚的品质,因为它不只停留在性欲上,而且显出一种本身丰富的高尚优秀的心灵,要求以生动活泼,勇敢和牺牲的精神和另一个人达到统一。

10、  卡尔亨利希马克思和F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的学说.包括科学世界观、社会历史发展学说、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建设理论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工人阶级政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一词作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学说的总称在马克思在世时已经出现,在19世纪70年代末法国社会主义者的著作中曾广泛使用,但内容受到歪曲,马克思对此提出尖锐批评.恩格斯在80年代初开始使用“马克思主义”一词,并在1886年专门作了说明.

11、哲学史的本身就是科学的,因而本质上它就是哲学这门科学。

12、(6)黑格尔著,杨一之译:《逻辑学》,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549页

13、辩证法的规律是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中抽引出来的,实质上可以归结为以下 3个规律:从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法是关于一切运动最普遍的规律的科学。运动的根源在于矛盾。

14、反的阶段:这种日子过到15岁,16岁的时候,怎么看都不对劲了,发现现实的社会怎么和老师课堂上讲的怎么差距越来越大?现实和自己想的完全不是一回事,人也没有这么好了,社会也没有那么阳光了,父母的话也不听了,微笑也越来越少了,烦恼,压力,迷茫,挫折接踵而至了...也就是逆返心理了,在这个阶段的人由于知识的有限和和思想的不成熟,对于人生中的好多问题还不能给出合理的答案,但这也是成长的必须代价和必经阶段.

15、我们可以断言,没有激情,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不能完成。

16、黑格尔同历来其他曾抱有稍类似的形而上学观点的人有两点区别。一点是强调逻辑:黑格尔认为,“实在”的本性从它必须不自相矛盾这个唯一的考虑就能推演出来。另一个(与第一点密切相关的)区别特征是称作“辩证法”的三元运动。他的最重要的著作是两部《逻辑学》(Logic),要想正确理解他对其它问题的见解的依据,这两部书不可不懂。

17、依黑格尔的意见,在最好的思维中,思想变得通畅无阻,水乳交融。真和假并不像普通所想的那样,是判然分明的对立物;没有任何事物是完全假的,而•我•们能够认识的任何事物也不是完全真的。“我们能够多少有些错误地去认识”;我们将绝对真理归于某一件孤离知识时便发生这种情况。像“凯撒是哪里出生的?”这种问题,有一个直截了当的答案,这答案从某个意义上说是真的,但是在哲学的意义上不真。按哲学讲, “真理就是全体”,任何部分事物都不•十•分真。

18、(9)黑格尔著,梁志学等译:《自然哲学》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617页。

19、他的一生没有多少重大事件。在青年时代,他非常热中于神秘主义,他后日的见解多少可以看成是最初他以为是神秘洞察的东西的理智化。他起先在耶拿大学当Privatdozent (无俸讲师)——他曾提到他在耶拿战役开始的前一天在耶拿写成了《精神现象学》(Phenomenology of Mind)——然后在纽伦堡大学当Privatdozent,后来又在海德堡大学作教授(1816—1818),最后从1818年至逝世在柏林大学作教授,在以上各大学都讲授哲学。他晚年是一个普鲁士爱国者,是国家的忠仆,安享公认的哲学声望;但是在青年时代他却藐视普鲁士而景仰拿破仑,甚至为法军在耶拿的胜利而欢欣。

20、对于黑格尔哲学,科耶夫有一个基本判断:黑格尔哲学的基础在于“乙、自我意识”中的主奴辩证法,因为,“历史一定是主人和奴隶之间相互关系的历史,”“历史‘辩证法’是主人和奴隶之间的‘辩证法’”。他进而以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为尺度,明确地描述了历史的开端和终结。对于上述观点,我有两点基本判断:首先,这种识见与《精神现象学》的本真旨趣大相径庭;其次,这种超越哲学史阐释的哲学阐发,在理路上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史观颇有暗合之处。事实上,作为一名自称信奉马克思主义的苏俄流亡哲学家,科耶夫思想观念中原本就存在某种马克思主义因素。加之1933年《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公开出版之后,欧洲思想界普遍认为这个新发现的青年马克思为当代思想的重新革命化和历史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在这种大的思想史氛围中,科耶夫承袭青年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思路解读《精神现象学》是一种非常自然的选择。

21、黑格尔哲学的任务和目的就是要展示通过自然、社会和思维体现出来的绝对精神,揭示它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实际上是在探讨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在唯心主义基础上揭示二者的辩证同一。

22、义务所限制的并不是自由,而只是自由的抽象,即不自由,义务就是达到本质,获得肯定的自由。

23、有一些宝贵的东西作为它的目标时,生活才有价值。

24、第二个主要特点就是彻底的理性主义和逻辑主义。

25、统一的理念的开端就是康德的第三批判,康德在《判断力批判》里表达了对于哈曼的回忆“一种说法(……)按照这种说法,大自然通过他的美的形式形象向我们诉说”,这被看作是统一的开端。真正担负起这个使命的则是18世纪90年代的一代人,两个端点被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了统早期浪漫派的代表施莱格尔找的合题是“歌德和费希特的统一”,“前者代表美和和谐的最高境界,后者的哲学是对自由和自我最崇高的表达”,施莱尔马赫和谢林要求的则是康德和斯宾诺莎的统主体与大全(Theall)的统一。

26、人与自然不同,自然是自在的,是直接的存在,而人不仅像草木等自然物存在,而且要“为自己存在而存在”,即人要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人意识到自己存在,需通过两种方式:意识以认识的方式,二是以实践的方式。

27、一个拥有真正美的心灵总是有所作为的,并且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

28、对于黑格尔哲学中一个特别重要的范畴“理念”,是由概念与概念所代表的实在所统一的产物,这个统一的过程,在黑格尔看来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概念是理念处于抽象的状态,只涉及物的普遍性,所以还是片面且不真实的,它是在于理性应存在而实际未存在的抽象物,它具有理念的潜在性,而作为概念的反面,实在只是概念所代表的个别的事物,这就否定了概念的普遍性,即概念存在自身“设定”了它的对立面来“自否定”,但这种对立不是永恒的,不是消极的。对立是为了统否定是为了再否定而提升到更高的境界的肯定。这对于我们的生活也是一种启示,矛盾存在并不是消极的,矛盾的存在是为了更进一步的升华,而升华即要经过“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实体相对于概念来说,它仅是个别事例,也就如同概念单独存在时相同,它是片面的、不真实的,只有与概念结合时,而再否定则统一成理念,即黑格尔所说的,概念借实在的“中介作用”。在自否定之中就是在”自确定”。由于理念的“自否定”,“自发生”的过程,所以黑格尔把理念看成“无限的”,“绝对的”,“自由的”,因为理念不受外在物的约束,而可以自在自为的生展。

29、对于青年浪漫派而言,他们在费希特的哲学里找到了依据,自由的,创造的主体性观念被吸收,但是他们也摒弃了费希特严格的道德意图,施莱格尔甚至认为费希特哲学的创造物是一种“讽刺”,而他们出色的从其中摆脱了出来,在加上狂飙突进运动中席勒《美育书简》的主导直观和波墨、斯宾诺莎和歌德对于自然的见解,浪漫派形成了与自然融合、与生命融合的宇宙诗学,这一切在施莱格尔的《雅典娜神殿断片集》,在诺瓦利斯、荷尔德林的长诗里得到了酣畅淋漓的表达。于是,我们可以这样表达浪漫派为实现理念的统一而构造的合题,“创造的主体性的激进观念同他们自己的关于自然的诗的见解的统一”,而给予这种合题最深刻哲学表达的思想家就是谢林。

30、有限事物外观上的自立性,在他看来是幻觉;他主张,除全体而外任何东西都不是根本完全实在的。但是他不把全体想象成单纯的实体,而想象成一个我们应该称之为有机体的那类的复合体系,在这点上他与巴门尼德和斯宾诺莎是不同的。看来好像构成为世界的那些貌似分立的东西,并不单纯是一种幻觉;它们或多或少各有一定程度的实在性,因为真正看起来便知道各是全体的一个方面,而它的实在性也就在于这个方面。随着这种看法,当然就不相信时间与空间本身的实在性,因为时间和空间如果认为是完全实在的,必然要有分立性和多重性。所有这一切,最初想必都是在他心里产生的神秘的“洞察”;他的书中提出来的理智精制品一定是后来才有的。

31、如果说,《句读》的前面四个特征可以在文本中得到的证明,那么,后面这个特征则需要读者在阅读中的见证。邓先生指出,黑格尔“把知性和‘力’捆在一起讲,极为思辨,但大有深意。黑格尔的‘力’虽然举的大都是自然科学的例子,但其用意却在于从中引发出生命力、精神力的线索来。我甚至认为,在某种意义上,整个黑格尔哲学都可以归结为‘力的哲学’,或者说,是一种给人提供‘力量’的哲学。”黑格尔在《逻辑学》的柏林大学开讲辞中说:“人应该尊敬他自己,并应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精神的伟大和力量是不可以低估和小视的,那隐藏着的宇宙本质自身并没有力量足以抗拒求知的勇气。对于勇毅的求知者,它只能解开它的秘密,将它的财富和奥妙公开给他,让他享受。”黑格尔是勇毅的求知者,邓先生也是勇毅的求知者。他们都意识到精神的伟大和力量,都要将这种力量展示出来。

32、关于理性在“合题”中的地位,对于浪漫派而言是被终极排斥的,因为对于谢林而言,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统一只能在艺术中发现,被返现的一定是充分直观的产物,是艺术创造力的见解,而不是被理性所充分理解的事物。但是正如上文所言,这种纯粹直观中的自身与自然的统一定会导致自身失落于强大的生命之流中。

33、  众所周知,佛教唯识学的中道原理是“三自性”义,而黑格尔哲学的灵魂是“正反合”的辩证逻辑。所谓的“正反合”逻辑模式,就是一种纯抽象的思维形式,它可以理解一切存在的事物,黑格尔把它当成普遍性与必然性的真理原则。因为他认为在本体绝对精神中的思维与存在是同一性的,所以它的内在原则与本质也是一致的,故而“正反合”三一式就是绝对真理的原则。“正反合”的逻辑是基于存在的内在的“对立性统一”观念而建立的,“对立统一”是一切存在的普遍真理。与之相应,佛教唯识学的“三自性”是基于经验的现观而立的,所谓三自性者,一是遍计所执自性,二是依他起自性,三是圆成实自性。遍计所执自性是指由于意识的虚妄分别所执取的名言安立的概念,也就是于情(颠倒)有、于理(事实)无的,故而唯识学判为“无体随情假”。遍计所执自性是增益执(从无生有角度上讲),若从遮蔽真实角度上讲,遍计所执自性又是损减执。这个遍计所执自性是“无”。依他起自性就是心识的事实功能属性,也是正智直观的真实法相。当然,依他起自性是恒转如流的,所以这个存在是“如幻如化”的“有”。圆成实自性就是心识本身的真实理性,它也称为“真如”。它是恒常不变的法性真理。这个圆成实自性的存在是“真实”之“有”。

34、(4)黑格尔著,杨一之译:《逻辑学》,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300页。

35、只有在一个卓越的共同体中,我们才能够谈论一个统一的社会或文化。

36、黑格尔首先赞成浪漫派对于理性的反驳,但这被黑格尔看作是认识事物的“合理的知性”,这种分化也最终会统实际上黑格尔并没有放弃浪漫派关于艺术的合题,“但是艺术被贬为绝对精神通往宗教之途以及通往澄明之顶点的哲学之途中的更高实现的第一阶段”,理性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于黑格尔而言,只有理性可以实现人对于精神理解和自我理解的统一。在这个起点上黑格尔开始以“难以置信的毅力和感人至深的彻底性

37、于是,我们发现了这样的事实,绝大多数的浪漫派以正统的有神论而告终,施莱格尔改宗天主教,谢林后来也改宗为正统基督教。浪漫派的“合题”,不管是在施莱格尔的“讽刺”观念,或者是诺瓦利斯的“魔幻唯心主义”中,自由主体的本质正是创造性,无限的创造力,这是来自于费希特的唯心主义的观念,所以在浪漫派那里终极意义是无限变化的,黑格尔以“恶的无限性”进行谴责,这里“带着相当多的梦游者本能来运动的”(《黑格尔》第71页),黑格尔这样批评他们。

38、(7)黑格尔著,梁志学译:《哲学全书·第一部分》(即《小逻辑》),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79页。

39、我们已经把美称为美的理念,意思是说,美本身应理解为理念,而且应该理解为一种确定形式的理念,即理想。

40、汉语里的“哲学”一词出自日本学者西周在《百一新论》中的对“philosophy”的翻译,直到1902年中国人才在《新民丛报》的一篇文章里将“哲学”一词以回溯的方式应用于中国思想。1950年代起,中国的学术研究受前苏联影响,对思想史的研究,都套用“哲学”一词。

41、世界的起源和发展、物质和精神的本源、灵魂和肉体的关系、物质运动的形式、时空的实在性、人类认识的能力和途径、思维的辩证发展、语言逻辑与实在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解决社会苦难的方法等,内容十分丰富,对世界影响巨大。

42、此次瑶师独肩大任,带一方众书友共读黑氏《法哲学原理》,其意义非凡。面对这样恢弘巨作,两小时内读完根本不可能。所幸,瑶师对得起“新三一律”的这个“新”字,一改往日方法,详细分析《法》目录的逻辑,对其中所涉及概念亦做了深切阐释,从而导读全书,以刺激大家继续读完。只可惜讲座思维密度甚大,陆师与之琴瑟和鸣,又扩充不少内容,我等只能勉强跟上,又未能通读全书,不敢妄下雌黄,此处只能稍微谈一谈听课心得。

43、这是“一个恰巧为•我所知的结果,因为我已经详细考察了全领域。”所有以上引文都摘自《历史哲学》的绪论。

44、《句读》采用“全息”的方法为读者克服这一困境提供了极大的方便。邓先生带着对黑格尔哲学的整体理解来解释每一段文本,在每一段的解释中,都折射出黑格尔哲学的整体思想。不仅如此,在邓先生看来,《精神现象学》“几乎可以看作整个西方文化内在深层结构的一个综览”,因此,《句读》的局部,处处观照西方文化的深层结构,以及与中国文化深层结构的对比。这样就产生了一种“全息”的效果:即使从十卷《句读》中任选其中一卷的一段开始读,都能有思想收获,都能受到黑格尔哲学的训练,都能对中西文化各自的深层奥秘有所察觉,甚至会产生一种“窥一斑而知全豹”的阅读体验。这和听邓先生讲课的体验是一样的。《精神现象学》句读历时9个学期共145次课,即使只听了某个学期的某一段时间,都能对黑格尔的哲学达到一定程度的有效理解。这也正是《句读》“全息式”解读方式的魅力所在。

45、精神哲学的最后阶段是“绝对精神”。黑格尔认为,客观精神的实质只有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才能得到最纯粹的体现,这些精神生活都是时代精神的反映,但却蜕除了经济政治和社会历史的外在的客观性,但又不是单纯心理上的精神现象,而是本身体现为社会历史所追求的理想的客观目标,这就是艺术、宗教利和哲学。从历史上看,艺术在古希腊达到了顶峰,宗教的繁荣期是在中世纪,哲学则是近代的最为高超。这三者都是绝对精神,但体现为一个三阶段的发展:艺术是以感性的方式来把握绝对精神,宗教是以表象的方式把握绝对精神,哲学则是以概念来把握绝对精神,最终在黑格尔自己的哲学中达到了思维和存在、主观和客观的绝对同一即绝对真理。

46、这样两种渴望在赫德尔和康德那里被推向了各自的极端,另一个层面的渴望出现了,一个属于费希特,谢林的渴望,属于早期浪漫派施莱格尔,荷尔德林,诺瓦利斯的渴望。当然也是属于黑格尔的渴望,这个渴望是一个“合题”,赫德尔和康德的“合题”。

47、    唯识学的“转识成智”与“破妄显真”都是基于个体经验事实而立的,并且它的基本范畴“心识”与“真如”,也是认识领域的概念,不是超验的形而上学术语。黑格尔哲学的“绝对精神”与“绝对理念”则都是基于形而上学而立的,并且它的“绝对精神的自我实现自我发展”也是玄学的思辩构造之物,非是经验直观事实。从这一点上看,黑格尔哲学与唯识学在哲学性质上以及哲学的类型上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比较是一种有价值意义的文化沟通与交流工作。我认为比较研究最大意义在于比出二者的差异,从差异中求寻其文化义蕴与根源,这样才能获得借鉴与互补。唯识学与黑格尔哲学的比较也是从这一点上着眼。世间上没有绝对相同的东西存在,认识就在于不断地知异。相同是共相,只是观念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