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句子网

谭嗣同名言我自横刀向天笑(经典42句)

谭嗣同名言我自横刀向天笑

1、他岂能不知,谭嗣同之死所昭示的“惟有激烈的革命才是正途”的道理?但谁又能理解,他力挺光绪只为争取南海圣人吹嘘的那宗经费?

2、杜根是汉安帝时期的大臣,安帝成人邓太后还把持着朝政不放手,老杜就上表奏请太后退居二线,让皇帝亲政。结果,邓太后对老杜恨之入骨,命人乱棍打死还不解恨,竟还让人扔到乱坟岗去喂狗。

3、从这里可以看出,该版本的《狱中题壁》与《谭嗣同传》中出现的诗基本一致,仅出现了几个错别字。梁启超之所以能获得谭嗣同的遗作,根据《留庵日钞》的说法可知当初谭嗣同的确将这首诗写在了墙壁上,这首诗在许多刑部传抄本中皆有出现。根据这一线索继续推断,梁启超所获取的信息渠道,应该是自刑部署内打听来的。

4、孙中山说,须以革命之行动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搞暗杀,潜特务,拉拢高官,联结外邦,是事半功倍见效神速的好办法。(谭嗣同名言我自横刀向天笑)。

5、  9月18日,谭嗣同密会袁世凯,希望袁带兵入京,除掉顽固派。袁世凯假惺惺地表示先回天津除掉直隶总督荣禄,然后率兵入京。两天后(20日),袁世凯一回天津,便向荣禄告了密。荣禄得此消息,连夜进京面见慈禧。

6、“帝党”和“后党”矛盾日益激化,一场你死我活的宫廷斗争不可避免。

7、戊戌政变后,谭嗣同是有机会逃命的,但他却甘愿赴死,希望能用自己的血来警醒沉睡的国人。身边朋友劝他离开,正在积极联络武林侠客营救光绪皇帝的谭嗣同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8、兵分数路,埋伏于湘鄂皖三省地界,约定8月9日同时举义。

9、谭嗣同之死,告诉他改良之道已不可行,非以革命不能救苍生。

10、所谓的“大将军刀”,是没有开刃的钝刀,做不到一刀断头,只能如板斧砍树一般,必须来回往复劈砍多次。

11、当日,他被押往武昌,与林圭等二十余人被杀。殁年33岁,和谭嗣同一样。

12、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2月,谭嗣同回到湖南,在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学政江标的支持下,与唐才常等倡办时务学堂,聘请梁启超任总教习,自己和唐才常任分教习,在教学中大力宣传变法革新理论,宣传平等、民权等学说。他把《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含有民族主义意识的书籍发给学生,向他们灌输革命意识,使时务学堂真正成了培养维新志士的基地。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使湖南成为全国最富朝气的一省。

13、  《仁学》融合佛学与儒家、道家、墨家和西方算学、社会学等各种学说,是一部极富民权思想的哲学著作,也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

14、唐才常的门生兼部下,蔡艮寅,因早前被宝庆(邵阳)籍同乡军阀软禁数日,侥幸逃过此劫。

15、我横刀而出,仰天大笑,因为去者和留者肝胆相照、光明磊落,有如昆仑山一样的雄伟气魄。

16、康广仁,是康有为的亲弟弟。事发之后,“南海圣人”康有为拔腿便跑,广仁弟弟尚不知情,未能走脱。在狱中,他以头撞墙,嚎啕大哭,“天哪!哥子的事,要兄弟来承当。”

17、一位叫夏馥的人说:“自己作孽,应由自己承当,却凭空去牵连善良的人。一人逃命,使万家遭受灾祸,何必活下去!”

18、戊戌六君子中,谭嗣同最为有名,除了他显赫的家庭出身外,还有他不畏生死的那种精神。

19、历来对此诗后两句有多种解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归纳起来有如下几说:

20、因子获罪罢官,谭继洵回到浏阳并为谭嗣同挽联作诗“谣风遍万国九洲,无非是骂;昭雪在千秋百世,不得而知”。

21、“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出自谭嗣同《狱中题壁》,意为即使屠刀架在了我的脖子上,我也要仰天大笑,出逃或留下来的同志们,都是像昆仑山一样的英雄好汉。该诗是谭嗣同就义前题在狱中壁上的绝命诗,谭嗣同自赴一死,慷慨激扬,仰笑苍天,凛然刑场!而留下的,是那如莽莽昆仑一样的浩然肝胆之气!

22、菜市口瞬间血雨翻飞,人头滚滚,林旭临刑高呼“君子死,正义尽”!

23、这首诗出自清代思想家、政治家谭嗣同在狱中所作的七言绝句《狱中题壁》,诗的原文如下:

24、先是荣禄定计,要在太后和光绪在天津检阅新军时实行政变,废黜光绪帝,一举扑灭新政。光绪知情后,秘密通知维新派设法营救。

25、值得一提的是,《走向共和》这部作品就沿用了该说法。在这部剧中,康有为、梁启超师徒在将手稿公诸于众时,立即遭到王照的反驳。王照一眼便认出该密诏是两人伪造的,而谭嗣同这首诗亦是经过了篡改的。这首诗原句中的“公罪”所指的,自然就是一些人擅自决定于颐和园发动宫变的罪行。

26、谁料老佛爷竟然不问青红皂白,抓住了就杀,并不走什么三堂会审的流程。

27、林旭的妻子沈鹊应,民族英雄林则徐的曾外孙女,清代重臣沈葆桢的孙女。悲痛欲绝中,毅然要去刑场收尸。但其家人死死阻止,未能成行。最后,还是福建的叔父进京收尸,将林旭的遗体运回福州老家安葬。

28、出处:谭翤同诗《狱中题壁》。该诗是谭嗣同就义前题在狱中壁上的绝命诗。

29、家国两愁绝,人天一粲然。只余心独在,看汝更千年。世界几痕梦,微尘万座莲。后来凭吊意,分付此山川。

30、例如傅剑平便认为,黄彰健的说法中存在许多漏洞,尚需推敲。林旭在刑场上吟咏的绝命诗,是不是谭嗣同在狱中所留的原作,尚且存疑。既然连这一点都无法确认,就无法考证《狱中题壁》的“原版”内容究竟是什么,对此的推断自然是不成立的。想要研究谭嗣同所留的《狱中题壁》,就必须跳出诗旧有解说的藩篱。

31、1875年,10岁的谭嗣同与北京城的武林高手、江湖“义侠”大刀王五结交。其人当时已是源顺镖局的老板,喜欢行侠仗义。他不仅教授谭嗣同刀剑之法,还安排武师免费给谭嗣同当保镖。成为生死不渝的挚友。

32、邓莹辉.中国古典诗词精鉴.广州:华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33、剑是英雄胆,琴即英雄魄。谭嗣同十七岁那年夏天,庭院中两棵高约六丈的梧桐树被雷霆劈倒其中一棵。九年后,谭嗣同以这棵梧桐树的残干制成了两张古琴,一名“崩霆”,一名“残雷”。“残雷”琴今藏故宫博物院,琴背面刻有行楷35字:“破天一声挥大斧,干断柯折皮骨腐。纵作良材遇己苦,遇己苦,呜咽哀鸣莽终古。谭嗣同作”,“崩霆”琴今藏湖南省博物馆。据说当年谭嗣同应诏赴京,夫妇别离前夜,还对弹“崩霆琴”与“残雷琴”依依惜别。北上时谭嗣同将此两琴与“凤矩剑”带在了身边。当变法失败,大刀王五劝其逃离时,他将“凤矩剑”赠给了大刀王五。

34、面对人头落地的血的现实,诗人没有颤栗,没有悲伤,有的只是人格上的凛然难犯,心灵上的无比坦然;于是,他从容不迫,昂首向天,临危不惧,纵声大笑。这笑,既是强者的笑、英雄的笑,也是冷峻的笑、轻蔑的笑,还是轻松的笑、快慰的笑;这笑。不仅内涵丰富,而且使一首主题沉重的“死亡之诗”顿时有了让人荡气回肠的生命活力,在艺术上堪称破“滞”妙笔。

35、谭嗣同写景之诗也颇具特色,比如他写的《洞庭夜泊》:

36、年岁相当的两人,习文弄武,朝夕相处,唐父教他们抚琴击剑,欧阳中鹄教他们圣贤之道。

37、望门投趾怜张俭,直谏陈书愧杜根。手掷欧刀仰天笑,留将公罪后人论。

38、在浏阳,谭家是高门大族。唐才常的父亲虽为饱学之士,但性情耿介,家境贫寒,经常举债度日。

39、在谭嗣同、唐才常的身后,我们分明看到,那一束火焰,已经燃成了冲天的火光。

40、2 认为“两昆仑”指康有为、梁启超和大刀王句意同上。此说多基于民间传说,传奇色彩太浓,可信度不是很大。(据传大侠大刀王五曾只身潜入狱中救谭,但谭拒绝逃走,临别时谭将此诗交予王五。)

41、张俭,东汉末年高平人,因弹劾宦官侯览,被反诬结党营私,被迫逃亡。人们看重他的声望品行,都冒着危险接纳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