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句子网

老子最出名3句名言(经典88句)

老子最出名3句名言

1、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老子最出名3句名言)。

2、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3、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老子《老子·俭欲第四十六》

4、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5、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6、  老子云:“见素抱朴,少私而寡欲,绝学无忧”(出自第十九章)。

7、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老聃

8、企者不立,跨者不行。——《道德经.第二十四章》

9、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10、人间世上,一切概念与价值都是人为所设定的,期间充满了主观的看法与独断的判断,因此也引起无数的言辩纷争。

11、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12、出自《老子》。显贵的根本是低贱,高大的基础是低下。说明了贵、贱,高、下的对立和统一。

13、天下的难事,一定从简易的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一定从微细的部分开端(天下的难事都是从容易的时候发展起来的,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细小的地方一步步形成的)。

14、  老子认为柔和之气是人体最富生机之气,就像出生婴儿生机盎然,朝气蓬勃,是有利于人体的真元之气。被后世医家称为元气,指导着养生理论,演化成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的道家气功基础。 

15、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16、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17、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18、当代人,都是利益的爱。也只有真正不求回报的爱,一如既往的爱,才能得到偿还的,才能得到回报的。越是渴望得到回报,往往只会适得其反。

19、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20、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21、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22、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23、出自先秦《老子》第八十一章。辩,指口才好。善良的人不怎么会说话,能言会道的人不一定善良。此言品德与说话能力没有一致关系,而是有矛盾关系。此话虽然说得有些绝对,但揆之历史与现实,却也基本符合事实。因此,在我们的为人处世中,这话还是有参考意义的。

24、想做一件难度很大的事,要从这件事最容易的地方下手;要想做成一件大事,先要从最细小的地方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无论工作还是学习中,都应该从细节入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25、出自《老子·第二十九章》。圣人不妄为,所以不会失败;不把持,所以不会被抛弃。

26、希望人们从客观实际情况出发,一旦条件成熟,水到渠成,事情也就做成了。

27、宠辱若惊,…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28、  第一宇宙。《老子》在第一章开宗明义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心目中的宇宙就是“道”,道无所不在,周行不止;道是万物的根本;道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无形物。他的这一思想,冲破天帝造众生的神论观点,在中国哲学史和文化史上都是一个首创。  

29、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辫若讷。

30、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31、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3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33、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34、只有无为才有自然,同时无为本身也就是自然,因而,无为既是手段又是目的,既是一种生活态度又是一种人生境界.

35、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36、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37、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38、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39、  勇於敢则杀,勇於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40、我们姑且把人的悟性分为三种:上等、中等、下等。悟性最上等的人,他听了“道”的理论,马上就明白了,就会积极地去实践,把这些理论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而悟性中等的人呢,他听了“道”的理论,半信半疑,有时候相信比较多一点,有时候怀疑比较多一点,有时候也会去实践一下,但不久又放弃了,我们大多数人,都属于这一类人。悟性最下等的人在听完“道”的理论后,他完全听不懂,他以为你在讲故事,开玩笑,所以就会哈哈大笑起来,如果他要是不笑,那反而就不足以称为“道”了。

4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第一章》

42、由此,老子用“玄之又玄”来描述道的特殊性与深奥性,虽然但老子所言之道并不远人,这里只是老子用“玄”来强调他所言之道与当时社会所言之道的差异性,并且阐述他所言之道的超然性与根基性。

43、  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4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45、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46、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47、出自先秦《老子》第五十四章。善于栽培树木就不会使其根本动摇,善于维护就不会使既有的东西脱落。此以植树、护物为喻,说明道德的培养与维护的道理:善于修身修德的人,别人是难以摇动其心的;善于维护道德善行的人,别人是无法改变其心志的。

48、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49、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50、(翻译)那些轻易发出的诺言,必定很少有能够兑现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做起来往往会遭受很多的困难。

51、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52、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53、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54、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老子《道德经》

55、想要得到一些东西,就要从反面开始,真的是这样的,得到一些东西,就意味着要失去一些东西。想要得到成功,和钱,那必然是要失去很多陪伴亲人的时光,有取舍,才有舍得。

56、人要做到样样好是不可能的,因为把大怨化解平和了,那些小怨又会变成大怨了。“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所以说,圣人并不要求达到天下的至善,那是办不到的。因为是非好坏,在哲学上来说,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是非善恶好坏,都是时间空间的变化,以及人为的因素而定的。今天我们这件衣服漂亮,几年后就觉得不漂亮了,这都是时空环境人为的心理变化而决定的。所以上古的圣人不要求达到天下无怨,人人无怨。“左契”是指大的原则,守住大原则就可以了,不必去责备他人。孟子也说过“有求全之毁,不虞之誉”,世界上的人常常按照圣人的标准去批评对方,要求别人十分严格,但绝不那样严格要求自己,这都属于“求全之毁”。

57、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58、老子这句话的真实意义是说行善是符合天道的,因此行善的人就是顺应天道的人,所以天道总是与善良的人同在,使得善良的人做事情犹如神助,顺风顺水。

59、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60、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61、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老子《道德经》

62、中国人不得不背的98个千古名句,你还差多少?

63、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64、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65、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66、  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67、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68、老子告诉我们人生最大的秘诀,如果人想做得面面俱到,那就绝对做不好。“和大怨,必有余怨”这一句话,说明人欢喜怨恨,爱埋怨的心理是天生的。一般人指责现代的青少年不满现实,我说不满现实是古今中外的通病,不但青少年如此,我们也一样。年轻的时候不满现实,现在老了,照样的不满现实。不满什么现实呢?不满于老年的现实,年轻人不满年轻的现实,每个时代每个世界,没有任何人安于现实满于现实的。假使有人满于现实,这个人不是圣人就是妖怪;当然圣人做得到,妖怪还做不到。所以除了圣人以外,人没有安于现实的,因为人的心理很妙,没有人是无怨的。我经常引用古文辞的话——“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一个人无事可怨时,还怨东风呢!当然,花落水流都要去埋怨一番,这是人的心理,尤其是年轻人的心理。所以,世间几乎没有一个人真是善人,善人到了“无怨亦无恨”的境界,那就是圣人、佛的境界了。

69、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70、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71、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72、我们姑且把人的悟性分为三种:上等、中等、下等。悟性最上等的人,他听了“道”的理论,马上就明白了,就会积极地去实践,把这些理论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而悟性中等的人呢,他听了“道”的理论,半信半疑,有时候相信比较多一点,有时候怀疑比较多一点,有时候也会去实践一下,但不久又放弃了,我们大多数人,都属于这一类人。悟性最下等的人在听完“道”的理论后,他完全听不懂,他以为你在讲故事,开玩笑,所以就会哈哈大笑起来,如果他要是不笑,那反而就不足以称为“道”了。

73、第要明白天长地久是客观的,是不依赖任何人的意志、意识而存在,这是唯物论。

74、《道德经》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学、宗教等等方面。先秦以来,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时就超过三千余种,具有代表性的不少于一千种,从侧面说明了《道德经》的巨大影响。

75、《道德经》是金手指,它指引我找到太极拳的大门,并一步步登堂入奥,感受了太极拳的神奇。

76、人类生活行为的运行是以地球物理运行的法则为法则。地球的运行是以整个宇宙运行的法则为法则。宇宙的运行是以道的法则为法则。道的运行是以自然而然为法则,以宇宙本来自然的规律为规律。

77、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78、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79、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道德经》第七十四章

80、老子的这句话是在提醒世人,身处于社会之中,面对着形形色色的诱惑,能够坚守住自己的本分,不因外部因素的吸引和干扰而抛弃根本,不忘初心,才能够平安长久。

81、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82、世界上常有人突然出名,实际上那个大名不见得符合事实,这叫“不虞之誉”,是意想不到的恭维。圣人之道是把握原则,而不苛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真正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了解了圣人之道是领导阶层的大政治家,只把握原则,不求管理。“无德司彻”,“彻”是治的意思,无德的统治就是到处设规则,也就是管理,这是无德之人的做法。

83、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84、这里老子当然不是费口舌给你讲去“建”什么,或者去“抱”什么;老子说的就是一个道德标准如何订立;订立后如何执行的问题。

85、本章下面还有:“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这是不是和《大学》中所讲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样呢?

86、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87、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