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句子网

论语十则(经典91句)

论语十则

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论语十则)。

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3、孔子在遣用此二字时,可谓是恰如其分,颇具匠心。三句都使用了反问句式,表明了孔子对自己所阐述的观点是坚定不移的,强调弟子们要实现它的意义。

4、(我)教给你的,(你)懂得了吗!(薛金星《中学生教材全解》)

5、要很愉快地去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学好。而"乐"是快乐、欢喜之意,有形之于色的意思。对待朋友的到来应现出欢乐的表情以示欢迎。

6、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7、  翻译:孔子说:“年末天气寒冷,这时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

8、孔子,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闲人,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他在政治思想上大力宣扬“仁”的学说,提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以实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为最高境界。

9、写作素材推送第四期(2月4日)——科学巨匠(1-10)

10、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hǎn)》)

1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2、第二则:为人处事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重点字词解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费县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xǐng):多次反省。注: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多次检查;二是从多个方面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三:泛指多次。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意思是:真诚、诚实   (5)传不习:传(动词用做名词),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补充词解释:   吾:我。   日:每天。   三:多次。   省:检查,反省。   为:替。   谋:谋划。   忠:尽心尽力。   信:诚信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13、  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14、译文孔子说:君子团结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

15、温故而知新:“故”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此古义变今义是意扩大了范围)

16、  (译文)孔子说:“干不义的事得到了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犹如浮云一样。”  

17、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8、③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9、见贤思齐: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向他学习,和他一样。

20、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21、(解读)在这一则语录中,孔子为我们指出了人生各阶段学习和修养的目标和任务,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在社会上立身处世,努力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承担社会责任,不能虚度光阴,一事无成。

22、不亦说乎:“说”“悦”的古字,愉悦,高兴。

23、论语十则原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课,选自《论语译注》。《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4、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25、翻译:孔子说:见到贤人就要向他学习,希望能达到他的水平,见到不好的人就要自我反省。

26、    《论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大标识,它的影响涉及文学、哲学、政治、思想、伦理学、美学、音乐、教育学等多种学科。  

27、白话译文:子贡问道: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呢?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于别人身上。”

28、(3)时习:按时地去复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29、  (译文)孔子说:“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我需要仁德,那仁德就来了。”  

30、  罔(wng):通“惘”,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31、译文:颜回、子路侍立在孔子身旁(颜渊:名回,字子渊。季路:名由,字子路或季路)。孔子说(子: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盍:何不)”子路说:“愿将我的车马、衣服和朋友共同享用(衣(轻)裘:泛指衣服。“轻”字为衍文,是因《论语•雍也》中有“衣轻裘”而误衍。“裘”:本指皮衣。共:动词:指共同享用),用坏了也不抱怨(敝之:指把车马、衣裘用破,用坏。敝:使动用法。憾:抱怨)。”颜渊说:“(我)想的不是夸耀自己的好处(伐:夸耀),不夸大自己的功劳(施:表白)。”

32、见贤思齐焉:贤,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可译为贤人。齐,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表示看齐。

33、君子可以不求食饱、不求食好,居住环境不追求舒适,居住环境较好的话会有一种依赖性,会对个人修养道德没有帮助,反而使自己变得很懒惰;做事和工作都要勤劳、敏捷、认真;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能让自己像那些有道德的人一样。

3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5、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6、译文:先生说:“吃粗粮,喝水,弯起胳膊枕着睡,快乐也在里头啊。不合乎“义”而获得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浮云一样。

37、学而时习之:“时”:古义:按一定的时间,今义:时间。

38、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39、学而时习之:“时”:古义:按一定的时间,今义:时间

40、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4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42、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地复习,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知道)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43、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45、  《论语》篇幅简短,每章约二三十字的居多,形式或为问答,或为独白,是语录体的典范。《论语》论点明确,大半不提论据,属于理论文的萌芽状态,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寓意深刻,含蓄隽永,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本文收录的十则,内容都和学习及教育有关,或论述学习态度,或谈论学习方法,对我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有着很大的帮助。

46、译文: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坦荡,小人经常心绪不宁。”

47、  翻译: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48、50篇中考必备古诗文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49、第九则见于《子罕》,第十则为《卫灵公》,其内容都与学习和为人处事有关,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其中一共有20卷。

50、解释: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忠言可以一生受用遵循的呢?孔子说:也许就是仁爱待人!自己所不愿要的,不要强加到别人身上。

51、1895年——丁汝昌自杀殉国,北洋海军覆没。

52、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53、录: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等专有名词,都可照原文抄录。此外,古今词义一致,人们熟知的词,如“山”、“火”、“车”、“问”、“逃”等,也无需翻译。

5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55、“礼”是孔子思想的保守方面。“周礼”是西周以来上层建筑的集中体现,它是用来维护上下尊卑关系的。因此,孔子对春秋末期的“礼坏乐崩”抱着惋惜的态度,把破坏礼的行为看成是不可容忍的事情,所以“礼”就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礼”也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如:“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则,须顺承。”意思是说:父母是我们的长辈,我们应尊敬她们,对她们的教育,我们应认真聆听,保持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习惯。

56、《〈论语〉十则》可以看出孔子关于学习有哪些主张?

57、在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及文化,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而《论语》则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经典。虽然新文化运动以来,儒家学说成了被打倒的对象,但是国学作为中国固有的学术和文化,仍然是占主导地位的。

58、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    

59、穷则思变,差则思勤!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60、《岳阳楼记》中,景物描写中最能体现"悲、喜"二字的语句分别是:虎啸猿啼,渔歌互答。

61、盍(  ) 诲(  )  裘(  ) 敝(  )  肱(  )少(  )者怀之

62、  (译文)孔子说:“在上者自己要行得正,不用命令在下者也能照着做,自己身行不正,虽然发号施令,在下者也不会服从。”  

63、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发现他们的缺点时就引以为鉴。”(《述而》)

64、如果做某一件事能给我带来好心情,那么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挫折,我都会竭力去做。

65、译文孔子说:将知识默记在心,学习时,不感到满足;教人时,不感到疲倦,这些我做到了哪些呢?

66、(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67、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68、解释: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忠言可以一生受用遵循的呢?孔子说:也许就是仁爱待人!自己所不愿要的,不要强加到别人身上。

69、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70、  (译文)孔子说:“把所学的东西默默地记下来,不断学习而不厌烦,教导别人而不感到倦怠,这些我做得怎么样呢?”  

71、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孔子语录十则翻译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72、  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

7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74、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7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

76、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日,今义:一日。

7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78、翻译: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交流、学习),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德高尚的人吗?50则励志语录50则最新励志语录

79、释:这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手段;运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语来解释古文中的单音节词语。对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的活用,用法多样的一些虚词等要特别注意,一定要联系上下文,选准它的确切解释。

80、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81、“三”古义:泛指多数,虚数 今义:数词,三。

82、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件需要戒除的事情:少年时候,血气还没有固定,要戒除的是女色;等到壮年时,血气正旺盛,要戒除的是争斗;等到老了的时候,血气已经衰落了,要戒除的是贪欲。”

8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84、须知孔子为实现其政治理想,曾率领一批弟子周游齐、卫、宋、陈、蔡、楚等国。终不见用。这里他告诫弟子,当人家不了解你的时候却不怨恨,才是君子的风范。

85、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86、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沉淀在一本散发着油墨书香的《论语》之中,任凭他在岁月的风箱里被剥落的斑驳朱漆,任凭他在时间的长河中刷洗的一字不剩,然而这其中的灵魂所包含的所有美丽文化都以他安详的姿态静静的躺在那泛黄的纸张上。像阳光,播撒我心中知识的种子;像雨露,滋润我向善的灵魂。

87、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88、真正的强者,不是流泪的人,而是含泪奔跑的人。

8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90、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