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句子网

老子最精辟的十句话(经典65句)

老子最精辟的十句话

1、(感悟)“知止”就是知道停止。《道德经》多次提及,“不知足”和“欲得”是带来灾祸的根源,而“知止”则可以避免灾祸。

2、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3、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4、大意:既然拿这没办法,就当成命里注定好了的安然接受算了.

5、出自《老子》第五十六章。言,说。知,同“智”。聪明的人不乱说,乱说的人不聪明。(老子最精辟的十句话)。

6、生活在日常的纷扰中,东奔西走的辛苦,是一种对生命的历练,开阔着视野,拓宽着胸襟,珍惜这相遇,悲悯这错过,坚守人格的从容与率真,恪守生命的淡然和释然,安静的活在自己经过的旅程,遇缘随缘,惜缘了缘。

7、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如有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

8、当你手中抓住一件东西不放时,你只能拥有这件东西,如果你肯放手,你就有机会选择别的。人的心若死执自己的观念,不肯放下,那么他的智慧也只能达到某种程度而已。

9、世界上没有一个永远不被毁谤的人,也没有一个永远被赞叹的人。当你话多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当你话少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当你沈默的时候,别人还是要批评你。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不被批评的。

10、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11、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12、再次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感觉这句话是骗人的。可能是因为当初告诉我这句话的朋友,已经很多年没有联系了吧!认为如果彼此之间不联系,什么样的关系都会变淡。可是如果我们脱离伦理道德的角度来理解这两句话,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什么样的要得,什么样的朋友要不得。君子之间交情淡得像水一样清澈,虽然平淡,但心地亲近。而小人之间的交往甜得像甜酒一样,但是容易(因为利益)断交。而所以与人交往,要找君子,不要找小人。(老子最精辟的十句话)。

13、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 事取天下。 老子曰: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老子还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 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是以无为遵道为正,以智谋为奇。“归根曰静”,回归到遵道之正,“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遵道是成大事的根本,奇谋只是辅助性的手段。

14、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15、就像是太阳的东升西落,气候的寒来暑往,枝头的叶绿叶黄——这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包含在“道”里边,都遵循着“道”的这个运行规律。

16、感悟:“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句话表明了老子对小聪明是持有批判的态度的,认为只有拥有大智慧的人才是明智之人。

17、来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你必须,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18、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19、大音:美而宏大的音乐,比如天籁。 希声:老子曾说“听之不闻,名曰希”,这里的“希声”和“此时无声胜有声”中的“无声”类似。 大音希声:那种宛如天籁一般美好宏大的音乐,总在似有似无、无声胜有声的境界里。

20、第七句:“人生两大悲剧:一是万念俱灰,一是踌躇满志”。

21、庄子这个人的想象力非常丰富,语言的运用上更是可以用出神入化来形容,能够将一些充满道理却没办法用言语来形容的话说得引人入胜。而他的一些作品往往会被人们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庄子的一些经典的话语吧!

22、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23、一百当你知道迷惑时,并不可怜,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

24、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25、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曰:不违反规律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是不能做好的。老子还说:“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也就是说管理者治理企业,不可以违反规律妄为滋事,如果管理者经常大胆妄为,不断滋事以彰显自己的权势,企业就 难以治理。老子总结说“为无为,则无不治。”管理者的行为应当顺应自然规律,不恣意妄为,要实事求是地寻求现实可行的道路,才能“无不治”。老子还强调:“上士闻道勤而行 之”。把握了规律就用以指导实践, 而不是用于空谈。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无为”的最终要 求的是遵循自然规律办事,也就是所谓的“顺其自然”、“因势利导”。

26、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27、中等人听了道的理论,有时记在心里有时则忘记掉;

28、老子曰:知人的人具有睿智,自知的人算是聪明。能胜人的称得上是有力量,能自胜的人才算得上是强大。因此吕氏春秋先己篇曰:“故胜人者,必先自胜,欲知人者,必先自知”。自知篇曰:“存亡安危,勿求于外,务在自知。……败莫大于不自知。”一个管理者如果缺乏自知之明,自胜之功力,就很难知人善任而进行有效的管理。

29、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老子 《道德经》

30、通过“无为”来实现“无不为”。用取消人的主观努力的办法来实现人的主观目的,这听起来荒唐极了!但正是在这看似荒唐的言辞后面,包含着丰富而又深刻的智慧。

31、老子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于众人最为厌恶的底处,却最接近道。

32、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33、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34、 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老子·六十七章》

35、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老子 《老子》

36、也就是说,能了解别人,懂得怎样去应对他,这只是小聪明;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长处与短处,才是真正的大智慧。在这个概念中,“明”显然是高于“智”的。“明智”一词也由此而诞生。

37、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38、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39、堵住欲望的出口,隐藏锐利的锋芒,消解纷扰的争论,和光同尘,大隐隐于市,有点“深入人民群众内部”的意思,这样才能做成大事。反之,高高在上,只在乎自己的欲望,过于锋芒毕露是很容易遇到挫折的,这是玄而又玄的道理。

40、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老子 《道德经》

41、一个人如果不能从内心去原谅别人,那他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

42、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庄子·外篇·秋水》

43、要了解一个人,只需要看他的出发点与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44、大意:不自我称赞,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是非彰明;不自己夸耀,反能得有功劳;不自我矜持,所以才能长久。正因为不与他人相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简单来理解,就是我们如果不将别人当成敌人,与他相争的话,那么天下便没有人能够跟我们相争了。

45、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老子 《道德经》

46、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庄子·杂篇·列御寇》

47、为而不争,不为达不成目标,但是不争却不然。倒不如理解为尽人事听天命,又或者说,制定计划,但是不要有期望。

48、一百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取静为行,由澄诸念,觉识烦动,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便能内发寂静轻安,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49、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50、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本无菩提及与涅槃,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无妄轮回及非轮回。

51、翻译:那些轻易发出的诺言,必定很少有能够兑现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做起来往往会遭受很多的困难。

52、翻译:能了解别人的人只能叫做聪明,能认识自己的人才能叫做高明。

53、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老子·德经·第四十三章》

54、老子是要告诉人们,凡事要把握一个度,只有保持“大成若缺”、“大盈若冲”的状态,才能够保证事物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55、  世人得是名利的心太重,所以得到荣宠和受到屈辱都担惊受怕。畏惧大的祸害也因为害怕,要能以一颗平常心来待人处事。

56、永远不要浪费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欢的人。

57、大意:君子的交谊淡得像清水一样,小人的交情甜得像甜酒一样。

58、老子的大智大慧,对于人性有深刻的洞察,所以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轻易许诺的人必定信用不足。老子说这话的目的一方面是告诫我们不要听信花言巧语,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守信用,重诺言,不做言而无信的轻薄之徒。

59、人生这一场经过,饱经风雨的历练,是锻炼一个人的坚定,不是锻造一个人的固执。经历的痛苦,不是生命负担的代价,更不是和生命达成了一种交易,人生在哪里落泪,就应该在哪里坚强,心头在哪里纠结,就应该在哪里回眸。思索着人生,在哪里拿起,在哪里放下。

60、注释:所以有道的人把自己放在后面,反而能赢得爱戴;把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生命。

61、老子的这句话在这里可以从两面来解读:一是一个人轻易承诺,那么也许他是一种缺少诚心的承诺,这种承诺的本身也就是缺少信用的。二是一个人轻易承诺,别人看到他不能实现承诺,那么也会对他失去信任了。

62、一百每一个人都拥有生命,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

63、如果你能像看别人缺点一样,如此准确般的发现自己的缺点,那么你的生命将会不平凡。

64、祸莫于不知足 意义:告诉人们不知足会带来很大的祸害 ——李耳 《老子·四十六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