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句子网

老母猪穿裤衩的歇后语(经典55句)

老母猪穿裤衩的歇后语

1、有人推着推车等在搅拌器的下面,“颗粒肥”漏在小车上,差不多快满了就推开,另一辆小车马上接上。装满颗粒肥的小车推到场院的空地,卸下,折回。

2、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肯定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3、吃完了饭,大家都在麦地头上休息,有的躺着、有的坐在麦裹子上,还有的转圈溜达消化食,什么洋相也有。队长说:“我们一大早上干了大半天的活,歇歇后咱们到另一块地里割,捎风凉多干点,天热了咱就收工。”大家都一致同意,队长在管理上还体现出人性化,在社员中有很高的威信。这时有人提议让我讲个故事,队长说行给大伙讲个,我吃了瓤子饼也恢复了体力,心情也不错,就给大伙讲了一个与割麦子有关的笑话:一家财主雇了五六个短工薅麦子,干到大半上午快没劲的时候,路边走过一个挎着包袱的漂亮小媳妇。这几个短工都是男小伙子,一看到漂亮小媳妇都来了劲头,一遍薅着麦子一遍跟着看媳妇。这小媳妇走的也不急,吸引着这几个男人薅着麦子到了地头,小媳妇忽然说丢了个簪子,就回头低着头找簪子,小伙子们也来了劲头,又薅着麦子跟回来。到了地头小媳妇低头拾起簪子,又慢悠悠的往回走,还不时地乜斜一眼小伙子们,这些人像着了魔死的能干,又看着媳妇干着活到了地头。小媳妇回了家,他们累却得四仰巴扎躺在地上,多薅了一个来回的麦子,有个年龄大点的生气地说:“我叫您眼馋,这不,撑死眼珠子,馋死小伙子,累死老汉子。”其他几个也都肮脏不已。几个人累得歪歪扭扭到了财主家,刚要吃饭的时候,看到了路上的那个小媳妇,原来是财主家的儿媳妇,知道他们给自家薅麦子,故意引诱他们多干活,几个人砸砸舌头,知道上了当,被一个小娘们儿耍了。听的人哈哈大笑,队长说:“走,咱们到靠大道的那块麦地薅麦子去,看看等不着个漂亮小媳妇?”众人你一言我一语的跟着队长向另一块麦地走去。

4、有时候,一个人寂寞的时候就去河对岸的芳洲看看哪里的飞鹭,或者邀上好朋友老夫子去房子后面的树林里散散步,看看月色,做一个步行者。(老母猪穿裤衩的歇后语)。

5、晚上队长在煤油灯下给我们开会学习的时候管老杨叫“杨技术员”,他说得比较快,有点口齿不清,我一直听成是“杨技员”。但我们知青当面都管老杨叫杨师傅,私底下有时候也叫他老杨。

6、麦茬子地里粑(拉)屎来——既戳钩子(屁股)又伤脸(老母猪穿裤衩的歇后语)。

7、西北风一吹,出汗的头发立马一片白霜,汗湿的内衣就像一层铁贴在身上!不知是甩开膀子干好,还是捂上棉袄才好,左右为难,欲哭无泪。

8、因为母猪的乳房比较多,所以如果给老母猪带胸罩的话,需要配戴多副胸罩,解释成歇后语因此是一套又一套。

9、再后来,通讯员换了一茬又一茬,但一直改由知青担任,再也没有发生过汇款还会“短斤缺两”这样的咄咄怪事。

10、每台播种机上站两个人,那可不是游山看景的,手里拿一根小棍,要负责看着颗粒肥拌着的麦种是不是顺着播种机上的一排排管子往大地上播撒,如果看到播种机上有管子堵塞了,要及时的用小棍捅一捅,让麦种和颗粒肥顺畅地播撒下去。

11、“翻浆”道上最容易“打误”——车轮子陷在泥坑里动弹不得,这时候的车老板子嘴里不干不净、骂骂咧咧,把一肚子火发在马儿身上。可怜的马儿腿陷泥沼,任凭车老板子猛打响鞭、使出浑身解数也无济于事。车老板子只得跳下车,拿出铁锨挖土往坑里填,撅下树枝往车轱轳前垫。

12、墓子道劈柴——鬼炸勒 注:墓子道指坟墓中所建的用来抬放棺材的通道。

13、性子火爆的男知青立马就要削小石头,女知青气得呼呼直喘,有的当下就哭了:这可都是血汗钱哪!

14、特别怀念知青专列,第一次到北大荒虽然坐了约75个小时的硬座,超过了三天三夜,但毕竟没有“倒车”之苦;特别怀念“临客”,其中有一趟临客为龙镇—上海,从龙镇挤上车就等于到家了——可惜这样做梦娶媳妇的美事儿不常有。

15、在集绿肥的同时,上级还开展了“大养其猪”的运动,大队里养着猪、学校里也要求养猪,各生产队都要建猪圈,发展养猪事业。当时养猪不是为了吃猪肉,主要目的是积肥种庄稼,因限于当时的经济条件,轰轰烈烈几年就流产了。猪是要吃粮食的,农民的口粮都不足,各家各户养头就罢了,生产队大规模养殖不现实。我们队的队长心眼多,对上级的政策执行起来一般留有余地,不盲目服从。养猪也是这样,大队强迫每个生产队养8头母猪,集中盖猪圈,安排专人饲养。我们在村西一块地里建起两排猪圈,一排5个共10个,还盖了两间屋子,只养了2头母猪。队长安排一个光棍到那里养猪,正好不用自己余外做饭,要求每天割两次青草或者野菜喂猪。两头母猪吃不了青草就跺踏在猪圈里,光棍汉就赶出来堆闷着,相当于集绿肥,为生产队增添了不少肥料。后来还下了两窝小猪崽,又增加了很多肥料,其他队里没有什么给猪吃,都倒闭了,只有我们队和七队因开粉坊坚持下来。

16、生产队里最难垛的就是麦扬垛,一个生产队每年要躲四五个麦扬垛,一般都在场院的边角上,靠着饲养屋比较近便,便于饲养员拿着喂牲口。我小时候和小伙伴们捉迷藏,生产队里的麦扬垛就成了躲藏的好地方。饲养员拿着麦扬喂牲口,是把麦扬垛的向阳的一边挖一个洞,从里面拿麦扬,不使麦扬到处乱刮乱飞,这个麦扬垛洞成了我们玩耍的好地方。我们穿的棉鞋当时也没有鞋垫子,就到这里垫上一层麦扬,非常暖和。有一次,我们几个在麦扬垛洞里暖和,不知谁无意中扒了扒边上的麦扬,发现有10几个鸡蛋,不知谁家的老母鸡落落蛋,跑到这里下起蛋来了。我们每人分了两个拿回家,以后凡是到麦扬垛洞里玩,先看看有没有落落的鸡蛋,可惜再没有捡到。

17、球毛上捋几子里——(尿哈尿尿拿箩过里)细人

18、第二天醒来已过了晌午,怎么也想不起来昨晚都干了些啥,一看满炕尽是空酒瓶子,横七竖烂马其糟,满瓶的只剩三四瓶了……

19、这里所说的老井是老街开挖的第一口井,也是解放前镇上唯一的一口井。直到破四旧时,原热闹的古戏台随之拆除,并在戏台脚下挖了一口新井,以缓解老井的压力。因此多了个地名:戏台脚下。记得母亲说过,我们曾在戏台脚下住过好些年,是新井边出生,老井边长大的小孩。

20、同事兼荒友先是本能地“抬”起了腿,又觉得我发出的指令是那么的耳熟,愣了几秒钟,反应过来后接着就是一阵哈哈哈的放声大笑,真的,他的眼泪都笑出来了!

21、外天,天还嘛出出地,一泡尿尿把人憋醒了,我上厕所的时候隔着窗子往外一饶,喔呀呀,金源广场上立了一帮子人木,借着路灯瞅了半天会,才发现一个个都穿地花不楞登地,六六花红地。

22、上海的店铺如果买卖没经营好,或者老板要转行做别的生意,他不会用黄纸写上“收市大吉”四个字贴在门上。他一般会用白纸、甚至是红纸写上“挥泪大甩卖”、“不计成本,跳楼价”、“给钱就卖,最后一天”等字样以招徕顾客,虽然店铺还勉强开着,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家店铺差不多就是——“黄了”。

2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灶王爷上天——有一句说一句”,我非常感谢命运对我们的眷顾:引龙河农场场部距离龙镇火车站仅仅10公里,我们分场距离场部仅仅4公里,而且是在战备公路旁,不仅绝大多数其它分场、而且其它农场如格球山、五大连池等,他们的车去龙镇办事,都会从我们分场道口经过。想想我们距离龙镇火车站仅仅14公里,比起那些50公里开外的分场、比起那些必须坐汽车一天以上的插兄插妹,我们是多么幸运啊!

24、不必说从上海出发时还好好儿的,好些人到龙镇时脚都肿了;

25、过了“腊八”,眼瞅着就要过大年了,单位里舞舞扎扎地筹划着开年会,年轻同事们吵吵巴火地忙乎着“我要上春晚”,晚上一顿“尾牙宴”那可是没跑。无酒不成席,少不了要喝酒。通常,我会要一点雪碧,偷偷往里面兑一些可口可乐冒充“红酒”。少喝酒,多吃菜。搛不着,站起来。

26、而这几堵方墙之外,天已断黑。而村长家里已乱作一团。

27、两次探亲假之间、我在农场待的时间最长的一次将近24个月。不怕大家伙笑话,我也亮亮我的“小农经济”思想:探亲假一年一次,头年回家过春节使用完了,还得等来年,万一有个急事啥的尽抓瞎你说咋整?还不如在农场过一回革命化春节不回家——没准还能受到连长表扬哪!攒下一次假期,以后每次探亲都使用上一年的,这样手里就一直有一次假期可以机动灵活了。

28、老井是口典型的泉水井,四季不枯,甘甜清冽,她如母亲的乳汁养育着老街一代又一代贤民子孙。若用这里的水制作豆腐,吃起来相当细润爽口;用这里的水酿成米酒,喝起来特别醇香久长。俗话说,饮水当思源,从老街上走出去的子弟,无论身在何方,不管身份高低,应该不会忘记这口长满青苔而饱经沧桑的老井了吧。

29、电影没看成,干啥呢?蔫头耷拉脑的知青躺炕上五脊六兽,浑身不得劲儿。

30、炎热的天气,老井是井边居民纳暑的好地方。昏黄的路灯下,三三两两的大人小孩,带着凳椅,铺开蔑席,或坐、或躺,或蹲、或立,或干脆坐在井延上,摆起了龙门阵。凉凉的风,冰冰的井,伴随着爽朗的笑声,回荡在小巷深处,悠悠……

31、算个球——不服气就会说舔沟子——拍马屁     

32、“老太太,您别烦,过了腊八就是年。”这不,早就过了腊八了,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知青一个个早就身在农场,心已到家了。

33、起初几年,我们到北安去玩、或去办事,都不“起票”,因为龙镇火车站几乎就是敞门放,满满的一列火车,人山人海,连踏脚板上都坐满了人。车到北安,随着出站的人流,还不知咋回事儿,人已经被涌出站外了!

34、上午十点多,小石头爬进“蹦蹦车”驾驶楼,又到场部邮局去了……

35、最舒服的是“临客”竟然为卧铺车厢,而且是两节!有一年到年根前才放假,分场上龙镇火车站定了两节车厢,统一用车把我们送到火车站。保卫干事亲自把着车门,凡不是六分场的一律不让上,亲娘老子也不行!等我们挤上车一看,竟然是卧铺!这对于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天上硬是掉下来一个大馅饼,车钱一分没涨,这等于花冻白菜的价钱可劲造了一回猪肉炖粉条,你说多合适!

36、小麦收割完后,都拉到场院里,保管会计领着老娘们儿集中力量打场,保证到口的小麦完美归仓。收拾麦场是一件很复杂忙乱的事情,和收麦子一样也要突出在一个“抢”字,尽量早一点打场,赶在阴雨天之前,把麦子脱粒下来晒干入仓。

37、十字路上睡觉里——正北正南吃上刚粮面(高粱)爬红屎里——面不改色

38、再比如,“你欠我二十块钱老也不还,想欠黄了还是咋的?!我可告诉你,我的小本子上记着呢!”

39、食堂为这顿“年夜饭”忙乎好些天了,见人到得差不离了,一会儿菜就流水似的整上来了。猪肉炖粉条、红焖肉、白切牛肉、干豆腐、拔丝土豆,大白菜,还有食堂特意上北安采购来的青椒、豆角啥的,掺合着炒肉片了。咱知青可不是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人,再说了,这可是免费的;咱是灶王爷上天,有一句说一句——挺丰盛!整得挺好!可惜没有鸡,没见着“小鸡炖蘑菇”。

40、掂着猪下水(可食的猪内脏)过独木桥——提心吊胆

41、由此推理,老杨他有个哥。老杨的哥是个病秧子,早几年就撒手归西了,抛下杨大嫂和仨孩子,两个儿子一个闺女。

42、“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今天的“农民工”,由偏远贫困的农村走向大城市,他们奔着大城市来了,他们在大城市安营扎寨;而当年的知青,却从大城市走向边疆、农村,他们有的更在偏远贫困的农村插队落户。“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这样浅显的道理,谁还整不明白?

43、冬天的鱼儿冬眠了,花儿也悄悄落了,所谓花落无声,可是美丽的蝴蝶却迟迟不肯离去,因为她爱上了一位步行者!初冬的早上一米阳光透过呼隐呼现的蓝天白云照在人们脸上,那是多么的温暖。

44、57次抵哈尔滨后必须出站去“哈尔滨东站”换乘开往龙镇的4031次火车。我一头雾水,一片茫然,想想哈尔滨走过路过至少也有二十次,竟然不知道“哈尔滨东站”为何站?赶紧的和同伴打车,紧赶慢赶,中间另加提溜着行李一溜小跑,换了一辆出租车才赶到哈尔滨东站。我们踏上火车顶多一分钟,火车就开了。

45、每到学校包场看电影,是全校师生的喜庆日子,尤其是放映《少林寺》那次,可谓是街谈巷议、一票难求,人挨人、人挤人,甚至人踩人。一场电影犹如一场庙会,人山人海,空前绝后……

46、在北大荒喝凉水喝惯了,习惯成自然,还喝上瘾了。

47、虽然连队有水房,每人每天可以打一暖壶开水,但这一暖壶开水常常不仅仅是用来喝的,甚至刷牙洗脸也指着它。有时侯明明记得还剩半瓶没舍得一下子喝掉,可真想喝水的时候却发现水没了,也不知道是哪位好心人做好事不留名、代劳先给喝了。没有条件奢望能可劲地喝开水。因此,我们喝得最多的是凉水,一年四季,无论酷暑严寒,就直接喝从井里打上来的拔凉拔凉的井水。

48、日鬼人里——爱捣鼓人的人狼说大篇——胡吹冒料的人 

49、回家探亲多在冬天,在家里常常擓起凉水就喝,母亲用怪异的眼光瞅我,接着就是一声叹息——

50、爬起来走两步,见不远处的沟坡上有几丛枯草、小树枝,铆足了劲,使劲拽着,好不容易才爬了上来!

51、晚上有电影!这可比晚上有肉包子吃还管用!大家伙煞下腰,咬紧牙关,不管瞎蠓小咬蚊子的轮番猖狂进攻,只听见一阵“歘歘歘、歘歘歘”(chua,第一声)的声响,没人废话扯犊子,铆足了劲一通猛干。

52、顶地手磨子游街来——行着行着挨灿来!石狮娃子的头——世下挨灿的

53、“翻浆”的路面短一些还好说,有的长达几里、十几里,像分场到蚕场,十二三里地,全部“翻浆”,整个路面乱成了一锅“浆”:路面的稀泥高到脚骨拐,粘粘糊糊、溜滑溜滑。

54、我婶跟别人较劲儿自然也不在话下。这较劲儿要不是我婶与生带来的本事,要不就得益于她脸上那朵菊花,她打小就觉得她妈是亏欠她的,慢慢地就觉着谁都是亏欠她的,她跟人较较劲儿,好像她失去的一些东西就赢回来了。但她那些较劲儿,有时真就像牛鼻子上的缰绳,使些劲儿拉扯,还真让人服贴不少。我娘常私下里念叨,恶好恶好,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你满叔找了你婶,倒是要少受些欺负。我妈这话算是讲对了,那次我满叔出工又被人扒了裤子里,正好被我婶撞见,我婶用长把粪勺在粪桶里舀了一舀,从那些挤伏在地上的男人身上浇了下去,洋洋洒洒,一气呵成,像浇一蔸白菜。那些被当成白菜的男人恨得吐血,但也不想欺侮一个大肚子的女人,就把这件事像嚼大蒜一样辣气冲天地咽了下去。自此,再也没有人扒我满叔的裤子了。但大家往后在谈到一个不想扯麻纱的事情的时候都会说,周麻子泼粪——惹不起。这句歇后语像我婶脸上那朵菊花一样,缠到我婶头发里、呼出的热气里,我婶前脸后背有了这两大标签,从此像移栽过来的一株朝天椒,在我们牛脚村迅速火辣辣地落地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