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句子网

伏尔泰简介(经典85句)

伏尔泰简介

1、罗湉,北京大学法语系学士,北京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专业硕士,巴黎索邦大学(巴黎四大)法国文学与比较文学系博士,现任北京大学外语学院法语系副教授。主要致力于中法文化交流史与戏剧领域的研究。(伏尔泰简介)。

2、伏尔泰是自然法学说的拥护者。他从自然法论的立场出发来揭露和批判封建专制和教会的统治。他认为自然法就是符合人性或人的本能的,适用于所有人的,并且天下人都认为是公正的自然法律。

3、正是在这场论战中,中国传统的典籍——其中主要是儒家典籍——被耶稣会传教士们大量翻译成了西文。至1789年止,四书的全部——《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均已被译成法文,而五经——《诗经》《书经》《礼记》《易经》《春秋》——也已通过节译、改写、简介等方式被介绍给了法国公众。

4、年轻时的伏尔泰是乐观的,相信理性可以带来进步,社会会越来越好,人民会越来越自由,但是晚年时内心却被一种浓郁的悲观主义情绪占据。

5、材料一  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6、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则完全不同,书中介绍的物体运动,包括太阳、行星和彗星的宇宙结构,既是事实又可由数学确定。牛顿比笛卡儿高明!牛顿面对笛卡儿那童话般的结构提出一个空洞的空间概念,所有的物体在此空间遵循万有引力这一自然法则。“来到伦敦的这个法国人在哲学和其他科学中发现另外不同的情况,摈弃了那个充实的世界,现在承认它是空的。在巴黎,人们视世界为物质微粒回旋组成,伦敦人则不信。”伏尔泰喜欢英国的“虚”,因为它比法国的“实”能得到更好的科学论证。比之笛卡儿的臆测,他偏爱数学计算与经验的成功结合。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成了实验哲学的“杰作”,而笛卡儿体系只是误入歧途的“尝试”罢了。

7、比如在路易十四死后,法国当局为了节约开支要将宫廷里的一半的马卖出去,伏尔泰说了一句:

8、可见,“仁”字浓缩了儒家学说中所有关于人学的层面。正是这样一种人本主义最使伏尔泰激动。伏尔泰终其一生,都在不懈追求这种人本主义,积极耕耘这种人本主义。希望将人视为人,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恰如法国文学史家雷蒙·纳弗所总结的:“他的书自始至终只有一个焦虑:人;一个事实:人。”

9、“这或许是西方人的耻辱,出于什么样的不幸,我们要到远东去找寻一位简朴的贤哲。他不图奢华、毫不招摇撞骗,在我们俗历六百年前就已教导人们怎样生活幸福。那时,整个北方尚未发明文字,而希腊人的智慧也才刚刚脱颖而出。这位贤哲就是孔子。他是古代立法者中唯一从不愿意欺骗别人的人。自他以降,有谁倡导过比这更善美的行为准则吗?我们必须承认没有哪个立法者宣讲过对人类更有益的美德了。”(伏尔泰简介)。

10、主张开明的君主政治,强调自由和平等。代表作《哲学通信》《路易十四时代》《老实人》等,1778年5月30日逝世,享年83岁。

11、在外漂泊大半生的伏尔泰,1778年2月,84岁的伏尔泰最后一次回到巴黎,像凯旋的英雄一样受到巴黎人民的热烈欢迎。

12、“我所看到的就是,革命的种子好像已经撒播下了,它迟早有一天会到来,但是我却不可能荣幸地成为它的见证人了。”

13、材料二  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腿上带着踢马刺。

14、伏尔泰比同时代的理性学者更尖锐地批判现存制度,更热情地歌颂理性,倡导生而平等、信仰自由和民主政治。他的思想对18世纪的欧洲产生了巨大影响,后世有人评论说:“18世纪是伏尔泰的世纪。”

15、关于这个历史观的问题,伏尔泰后来在他的《论各民族的精神与风俗》里说他发现了一个新的书写历史的原则,那就是,用叙述社会运动和社会势力、文化和思想进步为中心的历史取代以叙述国王、战争和屠杀为中心的历史。

16、学生结合课前搜集材料,回答问题: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他多才饱学,既是哲学家、史学家、政治家,又是诗人、小说家、剧作家。

17、两人逃过边界,又被当地土著人给抓了起来。土著人以为他们是耶稣会士,想把他们烤来吃。机智的卡坎波用当地土著人的语言跟他们解释了误会。土著人调查了真相之后便把他们放了。

18、1732年,他出版了《哲学通信》,这本书对英国生活和习俗做了出色的观察,为作者赢得了赞誉。但是,他这本书在法国却受到了尽可能多的批评,就像在英国得到数不胜数的赞誉一样。他长篇大论,反对腐败的教会与法国专制政体,点名攻击领导人。这本书在1734年被烧毁,并对他发出了逮捕令。

19、因此伏尔泰认为思想是不能“统一”的,“统一”的思想的观念有一个前提就是这个思想一定是“正确的”。可是这种“正确”往往是权力大的那一方自封的。

20、人也是因为能自由的说话,自由的交流思想,才有创造力,才有可能发明技术,让人可以吃的更好,活的更好。

21、与牛顿相比,约翰·洛克不是大数学家,他未做费力的计算和抽象的数学证明程序,然而这一瑕疵并未削减他的巨大成就。“洛克先生”在关于人的思想和灵魂方面进行启蒙并作出了杰出贡献,这是伏尔泰在读完洛克《人类理解论》后获得的坚定信念。此文发表于1689年,比牛顿那部自然哲学巨著晚两年问世。“从未出现过比洛克更聪慧,更讲究方法的天才,也从未出现过比洛克更精确的逻辑学家。”先于洛克的哲学家们对人的思想和灵魂所做的主观臆测何其多啊!其观点各异,从最先的希腊哲学家到笛卡儿,后者将灵魂与一种未扩展的思维物质等同,灵魂与广阔的物质是分离的。此外,认为灵魂是纯精神的思想家有之,认为是物质的有之,认为灵魂会死的有之,认为灵魂不朽的有之,还有人认为灵魂由某些部分组成,另一些人则认为灵魂是单一和不可分的。

22、流浪生活。老实人被赶出城堡后,四处流浪,最后到了保加利亚。他稀里糊涂地参了军并在兵营中接受残酷训练。有一天,他想出兵营走一走,结果被抓了回去并接受了全军对他的鞭打,他被打得皮开肉绽。老实人请求受死,结果正在准备行刑的时候,保加利亚王子路过,发现老实人不过是个没见过世面的玄学家,就赦免了他。之后,老实人参加了保加利亚对阿尔巴尼亚的战争。战争非常残酷,等战争一结束,老实人便决定逃离。他先逃到附近的村庄,结果所到之处都是哀鸿遍野。

23、人使用思想仅仅是为了遮盖错误,而用语言则是为了掩饰思想。

24、在第五封信里,伏尔泰描述“主教教派”,目的是与他怀着同情心对执拗的贵格派特征的刻画相对照。所谓“主教教派”,系指英国国教圣公会,该教由法定的主教权力主导。主教们从国家而非信徒那里获得权威,这,岂不是很卑鄙吗?于是,“从主教长袍和从神甫及唱诗班成员的白长袍里造出独裁者”,一如博林布鲁克向人们提示亟待思考的。

25、伏尔泰在确认了事实之后,挺身而出,开始作战。他的愤怒驱使他作出狂热的行动。他的旗帜是“粉碎耻辱!”有组织的盲从是耻辱,宗教迫害是耻辱,政治变态是耻辱——他的同胞违反人性的一切举动都是耻辱。上了年纪的战士身上重又有了新的活力。“我受了很多苦。但是,当我攻击‘耻辱’时,我的疼痛却缓解了。”伏尔泰利用义愤在国人心中燃起了同情的火焰。他特别呼吁哲学家——作家和知识分子——站出来与这个世界上的黑暗作战,他们的心智和头脑超越这个世界的疯狂之上,他们可以用言辞这一武器宣战。

26、——第一层意义当然就是“爱人”,要像对人那样对待同类,不管这个人的社会阶层、地位如何;

27、“理性的真正胜利在于它使我们能够与非理性的人和谐共处。”

28、寻找幸福生活。他们到达了荷兰管辖的苏里南地区,遇到了一位可怜的黑人奴隶。他告诉老实人他们,自己的主人对自己很残忍,荷兰神父每个礼拜天都会跟他们说黑人和白人都是一个父亲(亚当)的儿子。但是,他对此充满了怀疑,因为如果黑人和白人都是嫡亲,那再也没有比嫡亲对自己更残忍的人了。听过黑人奴隶的话,老实人对自己的老师庞格罗斯的乐观主义已经怀疑到了极点,他开始大喊。之后,他们决定从苏里南乘船回去找古内宫小姐。船长告诉他,古内宫已经是总督最宠爱的情妇。老实人因为还在被通缉之中,于是让卡坎波去找古内宫,自己乘船去威尼斯等着他们。为了找船,老实人先是被一个荷兰船主骗走了一些钱和仅剩的羊。他去打官司,又遭到法官的冷漠和无礼。最后,他包下一间船舱,想找一个本地区最不幸的人陪自己航行,他愿意出路费和伙食费。虽然他发现所有候选人都有各自的不幸,他还是在众多候选人当中选了一位他认为最不幸的。这个人叫马丁,是位学者。航行途中,他们亲眼目睹了远处两船对战的场景。他得知,其中一艘被击沉的船,正是之前那个骗他钱财的荷兰船主。恶人得到了惩罚,老实人又开始觉得庞格罗斯的“一切都是为了最完美而存在”的理论是对的。

29、想下,我们这些年来的“历史热”一直不都是围绕着“帝王将相,后宫八卦”展开的么?

30、“书统治世界,或至少统治那些有文字的国家。” 

31、1762年一个名叫卡拉斯的父亲,被无端指控阻止儿子转信天主教而杀死儿子,因此被天主教会迫害致死。

32、1734年6月10日,法院对该书作出判决,指控该书“危言耸听,反对宗教、美德和人们对政府权力的尊重”。就在当天,书被巴黎行刑者当众“撕毁并付之一炬”。想不到一本书居然命丧火刑柴堆!当局马上获知“M.deV.”就是伏尔泰,于是下逮捕令。可是此令的执行却被延宕下来。

33、请看在冬宫的展厅中,这尊坐像位于正中,右后方是穿托迦袍的伏尔泰,也是乌东的作品。窗外能看到圣彼得堡的地标——圣以撒大教堂。

34、经常被说起,只是因为我们一直都没有自由说话的权利。

35、伏尔泰也是哲理小说的开创者。比如他的《查第格》、《微型巨人》,我们熟悉的是《老实人》。

36、漫长的旅途中,他几乎没有经历或见证一件积极的事情。作者用紧凑的节奏,在途中安排了大量的形形色色的天灾人祸与社会弊病,让“老实人”去经历、见证、思考、成长、成熟,慢慢摒弃盲目乐观主义,变得中庸实际。

37、只是在有些国家,有些时候,常识最稀缺,真理不可得,就需要知识分子用通俗易懂的话,最好还是漂亮的话,表达出这些真理和常识。

38、伏尔泰没有被逮到。这一次,他潜逃到了法国东北部的西雷,一个破败但很可爱的乡村庄园,这里非常幽静,是夏特莱侯爵夫人的领地。侯爵夫人是他的女友。她是一个智慧伙伴,读过大量文学和哲学书籍,学过科学和数学。两个人一起热情学习,不停地写作,没有理由地相爱了十四年。宁静的隐居生活使得伏尔泰的才能得到了充分发挥,写下了许多史诗、悲剧及历史、哲学著作,这些作品的发表使得伏尔泰获得了巨大声誉。

39、“我因何颤抖/我为何动摇 ?/何方神明附她体说话/给予她庇护?/这神明是否是美德/是否是美貌/其力量超出了我的权威 ? ”他对心腹承认道:“你看到我的新弱点/不由自主地被相反意志左右/我呻吟着,尚不知晓自己要什么”。

40、在启蒙时代的法国哲学家眼里,哲学首先是一种立场,哲学是一种战斗态度,而且是实实在在的战斗,言行合一的。这也是法国哲学的独特精神,独特魅力,一直延续至今。

41、事情要从1761年说起,法国图卢兹有一位名声颇佳的老商人,叫做卡拉斯,他是非常虔诚的新教徒,但同时又是一位非常宽容的人,比如他的六儿子改宗了天主教,卡拉斯并没有反对。要知道在法国天主教和新教有着非常激烈的斗争史,发生过宗教战争,所以卡拉斯允许儿子改宗是不容易的。而卡拉斯的大儿子一心想做律师,但是当地规定只有天主教徒才能够从事法律专业,为此他心情十分压抑。一天卡拉斯家有客人拜访,送别客人时,大家发现大儿子上吊自杀了。当时的图卢兹市长是狂热的天主教徒,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判定大儿子要改宗天主教,却被家人伙同访客谋杀,起诉卡拉斯。卡拉斯在酷刑之下没有屈打成招,只是说对不起那天来访的客人,所以连口供都没有。被天主教势力控制的当地法院在1762年以8比5判处卡拉斯死刑,过程极为残忍,本文就不记叙了,想了解具体情况可以自己搜索。

42、教师展示史料,并提问:伏尔泰之所以闻名于世,主要得益于其鲜明的思想主张,他的思想主张有哪些?

43、他的兴趣也从单纯的文学转到政治、宗教、哲学,深入了解了洛克、牛顿的思想。

44、   同时,伏尔泰又为卡拉斯太太提供全部费用,让她前来巴黎,向社会陈述真相。《论宽容》是伏尔泰在为卡拉斯一家申冤报仇而四处活动的同时写出的名著,描述了事件经过及作者为卡拉斯辩护,为宽容辩护而顽强斗争的英勇事迹,书中写到了古希腊人、罗马人、犹太人是否宽容,尤其是表扬了中国人的宽容精神。

45、(2)提升教育技能。老师应注重学习,除了要学习教育教学相关知识和技能外,还要了解学生,在对每个学生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实施教育,才能切实帮助学生成长。

46、教师补充:伏尔泰虽然历经坎坷,但他自始至终都忠于自己的理想,坚持自己的信仰。他的这种为求真理,不怕迫害的大无畏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47、材料四 一个受人尊敬而富裕的国王,有无限的权利做好事。却无力为非作歹。

48、他的《论形而上学》几乎就是将牛顿和洛克的哲学通俗的复述了一遍。

49、(2)危害。①此做法不但对学生的成绩提高起不到激励作用,还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在其他同学面前丢了面子,变得自卑;②此做法会损害学生对老师的敬爱之情,对老师和学生都会产生恐惧心理。

50、他要我们不要相信假说,不要从原则出发,不要试图拿原则去解释一切,而应该精确地分析事物,以怀疑的眼光,尝试观察这些事物是否与某些原则有关系。

51、孟德斯鸠一般指查理·路易·孟德斯鸠,他是法国启蒙运动时期思想家、律师,西方国家学说以及法学理论的奠基人。1755年,孟德斯鸠于旅途中染病,去世。

52、使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子里的一粒沙子。

53、伏尔泰原名叫做弗朗索瓦-马利·阿鲁埃,而伏尔泰是他的笔名,因此从名字中就可以发现,这是一个法国男性专用的名字。

54、卡拉斯事件之后,伏尔泰又为新教徒西尔旺、拉巴尔等人鸣冤,经过多年的斗争,终于使他们恢复名誉。伏尔泰呼唤平等、公平、正义、宽容,被誉为被压迫者的保护人,被称为欧洲的良心。

55、哲学要走向大众,哲学就必须先要走出学院的高墙,走进生活,走进人心。

56、教师展示史料,继续引导: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下,人们对政府并没有明确的认知,为此,伏尔泰提出了怎样的主张?伏尔泰认为法国应该实行怎样的政治制度?

57、谈宗教、谈政府、谈商业,谈科学,也谈历史。

58、伏尔泰不想再锒铛入狱,遂选择逃离巴黎,在一位卓尔不群的女士那里觅到逋逃薮。她“高雅”,“有知识”,熟悉自然科学,名叫埃米莉·夏德莱。1734年至1749年,伏尔泰就住在这位女友位于洛特林边境的小城堡里,度过了十五个春秋。埃米莉引导他在严肃的科研大道上前行,主要研究牛顿的自然哲学,并本着启蒙精神写出第二部扛鼎之作:《牛顿学说的基本特征,普及本》,首版于阿姆斯特丹,时为1738年。

59、“如果上帝不存在,那么我们也要创造一个上帝出来,但是整个自然都在向我们昭示,上帝是存在的。”

60、上海远东出版社于2015年推出的中文版《交互的镜像:中国与法兰西》是一部文化交流史,以历史为经,在各个时间段上分别选取若干重要事件、重要作家,以个案方式,生动、详实地描绘中法两个文明大国之间具体的文化对话,对当下的文化交流应有启示。今日,从孔子与伏尔泰这两个响亮的名字说起——

61、在英国,他用了不到一年时间熟练掌握了英语,了解了英国的主流文化。

62、历史实践也证明,凡是不能自由说话的地方,人民生活水平也不会太高,想吃口好饭,恐怕也只是极少数人的特权。

63、  本次更新的内容是苏联1966年《艾尔米塔什的珍藏》第四枚法国雕塑家乌东的《伏尔泰坐像》。

64、外表的美只能取悦于人的眼睛,而内在的美却能感染人的灵魂。

65、“这个庞大的帝国的法律和安宁建筑在既最合乎自然而又最神圣的法则,即后辈对长辈的尊敬之上。后辈还把这种尊敬同他们对最早的伦理大师应有的尊敬,特别是对孔夫子应有的尊敬,合为一体。这位孔夫子……是一位教导后辈谨守美德的先贤古哲。”

66、  伏尔泰与中国渊源很深,他阅读了传教士带回的大量东方典籍,对孔子,庄子、对儒家、道教都有一定的了解,尤其推崇儒家观点,甚至是有意的误读,以理想化的儒家作为挑战欧洲封建统治的样板。

67、接着,他又流浪到荷兰,因为他听说荷兰人民都很富有,而且人人都是基督徒。然而,老实人向荷兰人请求施舍,却遭到警告。后来,他找到了一位慈善演说家,并向他要施舍。演说家问他“你认为教皇是反基督的吗?”他说自己从来没想过这些,只想要吃的。演说家发怒了,拒绝了老实人的请求。同时,演说家的妻子在楼上听说老实人怀疑教皇反基督,便向他头上泼水。这时,一位好心人雅克出于同情,把老实人救回了家。

68、请根据我自身的优劣来评判我,切莫将我仅仅视作什么这个著名大将,那个知名学者或什么法国宫廷明星、人气作家之类的附属品。我就是我自己,为我自己的一切负责,为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所说的一切和所做的一切负责。或许有一些形而上学家或哲学家比我的学养更好,尽管我从没遇到过。然而,他们依然也是软弱的人,也犯错误。因此,当我集合起自己全部的魅力,我认为无人能将我超越。

69、后来,伏尔泰因为讽刺时政和法国宫廷的淫乱生活,被法国政府流放,接着又关入了巴士底监狱,在那里伏尔泰完成了他的第一部作品《俄狄浦斯王》。这部作品的演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伏尔泰也因此名声大震。之后由于受到诬陷,伏尔泰第二次被投入了巴士底监狱,关押了一年。

70、男爵在当地非常有权势,有一儿一女,女儿叫古内宫。男爵还有个家庭教师叫庞格罗斯。庞格罗斯认为,没有因就没有果,事物的存在都是有着最完美的目的,凡事都是最好的。老实人对庞格罗斯的这一套理论深信不疑。

71、转瞬间,一个叱咤风云的马背英雄变成了道德与美的崇拜者,一位多愁善感的情郎,一位被文明所感化的野蛮人。他突然改弦易张,赦免张惕夫妇,正是伏尔泰反复考虑之后的理性选择。事实上,1754年末,当伏尔泰终于有时间集中精力创作这部悲剧之时,内心颇多困扰。和往常一样,伏尔泰希望剧本“投合公众趣味”,“挑动观者激情,扰乱人的内心,令人感到痛苦”。然而中国历史记载中,“鞑靼人赶尽杀绝”,如此残暴的行为恐怕“难以让任何人流泪”。伏尔泰承袭了亚里士多德《诗学》中对于戏剧动力的理论阐释,即悲剧的主角既不能是绝对的恶人,也不能是绝对的善人,而是具有弱点,免不了常人错误的人,这样才能唤起观众的恐惧与怜悯之情。绝对的恶人,至多令人心生厌恶,却无法唤起真正的悲剧情感。这一点上,中国戏曲美学是非常不同的。中国传统悲剧通常会设立善与恶的彻底对立,呈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样的因果报应说,用邪恶者终遭惩处和善良人沉冤昭雪的情节设置,宣扬一种简单化的二元善恶观,在普通观众心中唤起满足感和喜悦感。在人文主义滥觞的十八世纪,伏尔泰等启蒙哲学家深刻地认识到人性之复杂,意识到理性对情感控制的薄弱,也清醒地意识到世界上并无正义的至高存在时刻监控着人类命运,随时惩恶扬善。故此,剧作家愈来愈热衷于表现个体内心深入各种力量的对抗和挣扎,强调人本身的善恶复合性。

72、伏尔泰大约在1728年末返回法国。他用信札形式记录下留英时学到的东西,向读者介绍英国的宗教、政治、风俗、科学、哲学和文学。信札是他返国后写的,即写于1729年至1731年间,但他把信札伪托成《英国书信集》,1733年英文初版,标题为“LettersConcerningtheEnglishNation”,但未引起大的轰动。对于大多数英人而言,这位访问者有关英国人及其文化的记叙也不是什么新东西。一年后,信札法文版在鲁昂秘密印制,并在巴黎的文人和哲人咖啡馆内非法推销。作者的姓名编成密码“M.deV.”(“伏尔泰先生”的缩写)。信札成了高雅读书界的日常谈资,人们立马看出信札批判社会制度的猛烈爆炸力。

73、《赵氏孤儿》是一部充满等级社会价值观的纯男性戏剧。尽管有孤儿的母亲这唯一的女性角色,并且社会地位非常显赫,但是她在把儿子托付给程婴之后便悬梁自尽,追随亡夫而去,充分体现了女性对夫权的顺从,俯首帖耳地将个性与光芒默默隐藏在男性的阴影之下,心甘情愿地成为一个妇德的符号。仅从女性身份而言,这位晋国公主或许可以与《中国孤儿》的唯一女主角伊达梅联系起来,视作后者的原型。然而同为母亲,两个角色之间的差异过于明显,未免显得有些牵强附会。公主向心腹臣子托孤,这本是出自母亲爱子情深的天性。然而在纪君祥笔下,晋国公主托孤的动因却在于这是其夫家仅存的子嗣,关系到一个姓氏家族的血脉延续和兴旺。在中国家国同构的传统文化中,家族的凝聚力和宗法性是国家组织结构之本。孤儿必须活下去,并不在于他本身生命的珍贵,而在于借助他传承香火、恢复家族荣誉、传递家族生命。这就使得个体生命的价值完全湮没在了一个社会团体利益的需求之下。而伏尔泰笔下的伊达梅却站在了无声死去的晋国公主的对立面,鲜活的生命力令人难以忽视。竭尽全力地捍卫孩子的生命只是出于母爱的本能。她既不关心家族荣誉和血脉传承,也无视等级制度的权威性,更不盲目服从丈夫。伊达梅只是作为一个最简单、赤诚的活生生的人存在,她的抗争与呐喊无不代表着作者本人对于君主集权的反思:

74、从离开男爵府邸的那一刻开始,他便身不由己,被种种遭遇逼着不停地奔走,从德国到荷兰,从西欧到南美,再从南美回到西欧,往东一直到君士坦丁堡。

75、▲ 伏尔泰与罗昂-夏伯的冲突(威廉·奥查森爵士作于1883年)

76、在伏尔泰看来,宗教信仰是自由的,正像思想是自由的一样。人和人的见解的不同,不能成为压制的理由。

77、值得一提的是,伏尔泰对中国情有独钟。在伏尔泰生活的年代,中国正处于清朝的乾隆年间。他喜欢儒家文化的宽容,欣赏孔子的以德服人。伏尔泰说:“中国是世界上开化最早的国家”。中国社会的很多东西,都被伏尔泰拿来当作批判欧洲宗教统治的武器。他觉得中国代表了自由和幸福。

78、伏尔泰(1694一1778)与孔子(公元前551一前479),这是人类思想史上两个如此响亮的名字。他们一个在西方,一个在东方,但都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79、无论对于十八世纪的法国还是中国而言,这些言论都过于大胆。正因为伏尔泰对盲目忠君的讥笑态度,才使得《中国孤儿》的某些诗句一度遭禁。而正是这位敢于对丈夫叫喊“什么,你竟如此缺少人性!”以及“不,这可怕的美德我丝毫不懂”的女人,却从此成为法国观众眼中中国式美德的象征,颇有讽刺意味,也不由得令人深思。事实上,伊达梅虽然以中国女性的名目出现,却已经不是那个中国传统美德所要求的女性,而是浓缩了剧作家对于人类高尚德行的一切美好想象。

80、伊达梅:“我要死了,亲爱的丈夫。”/张惕:“活下去,我亲爱的妻子。”而伏尔泰得知此事非常反感,大声喊道:“这些简直是在贬低伊达梅和张惕。以上帝的名义……死亡的承诺和苟且偷生的祈求之间没有任何共同点……对这些人来说生命根本不算什么。”

81、第五次,当老实人和卡坎波被土著人抓住的时候,老实人对卡坎波讲,一切都是为了最完美的目的而存在的。

82、所幸此次坐牢时间不长。伏尔泰给负责管理巴士底狱的部长寄去请求信,事情就有了转圜余地:在不引起大的轰动情况下结束令人不快的洛汉事件。伏尔泰“乞求获准在狱吏处用餐和见客,还急切请求放他到英国去”。他期盼在英国比在波旁王族专制统治下拥有更自由的生活;他听人说,海峡彼岸贵族与市民的社会地位差异不很重要。王室很快对伏尔泰的命运作出决定,两周后他获准去英国,而且刻不容缓。后来狱吏被告知,伏尔泰事实上已从加来港乘船去英国了。

83、为了使《中国孤儿》更易为欧洲观众接受,更具有历史悲剧的特点,伏尔泰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人物——成吉思汗。在某种意义上,《赵氏孤儿》中的屠岸贾是成吉思汗的原型,后者保留了他嗜血残暴的个性,并且成为孤儿生命存续的最大威胁。但是成吉思汗的身份又不仅限于此,他具有了几样屠岸贾缺乏的特质:其他是伟大的东方君主,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其他依然保留了某些人类情怀,具有欣赏女性之美与道德之美的能力。这位攻无不克的战将,面对伊达梅的勇敢与执着也为之动容,叹息道:

84、为解决法国口罩短缺的情况,据法国媒体报道,法国卫生部已向中国订购总共10亿只口罩。接下来每周将会有4趟航班来执行口罩交运,通过56次来回完成交运工作。

上一篇 新年贺词简短押韵(经典73句)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