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句子网

打比方和比喻的区别(经典51句)

打比方和比喻的区别

1、另外,比喻和拟人都是建筑在想象之上的,因此比喻和拟人有一种心理学上的联系,有时候比喻和拟人可交融在一起。例如:“祖国啊,母亲,长江、黄河是您的女儿!”

2、D、一般的理解是将虫声比方为渗出的水,因为二者不同类,可以构成比喻。不过,这里要强调一下,虫声可闻,渗水可视,二者的相似性在于“渐渐变大、变多”的发展趋势是相似的。试想,白天虫子也发声,但是因为白昼的喧哗,虫儿细弱的声音就被遮盖掉了,可是到了傍晚,随着鸟归巢、人入定,甚至晚风也会渐渐息止,随着世界一点点变得静谧,虫声也一点点变得清晰,给我们带来的听觉感受就是声音渐渐加大;而从泥土中渗出的水,也是一点点地变多,这种视觉上所感受到的渐变,和虫声在听觉上的渐变是一致的。这样说来,这里用了“通感”,而通感也是一种特殊的比喻啊!

3、D.只待绿荫芳树合,蕊珠如火一时开。(马祖常《赵中丞折枝石榴》)

4、学习是灯,努力石油,要想灯亮,就必须加油。

5、本文近1700字,阅读时间3-5分钟。主要目的是辨析比喻的修辞手法、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和比喻的说理方法。

6、比喻是打比方,把两个有相似点的事物,用“像”“是”等比喻词(有的也可以不用比喻词)连接起来;拟人是作仿照,把事物当作人来写,即用适合于写人的词语来写事物,不需要起连接作用的词语。

7、比喻:本体N(名词)+比喻词+喻体N(名词)。

8、(例)蚕的小小身躯是一座非常奇妙的“加工厂”。

9、用于记叙、描写、抒情,我们就直称其为比喻;用于说明,我们称之为“打比方”,用于议论,我们称之为“比喻论证”。

10、(1)描绘事物的外在特征,突出事物的某一部分形态。

11、比喻: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也就是说找到甲事物和乙事物的共同点,发现甲事物暗含在乙事物身上不为人所熟知的特征,而对甲事物有一个不同于往常的重新的认识。

12、(例)求知可以改进人和天性,而实验又可以改进知识本身。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实习尝试则可检验修正知识本身的真伪。(培根《论求知。)

13、类比论证法在表现形式上,有各种不同的情况。被比较的是主体事物,拿来比较的则是客体事物,从数量看,在同一论证过程中,主体事物只能是一个,而客体事物则不受限制,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几个。如《鱼我所欲也》一文,主体事物是“生与义”的取舍,客体事物只有“鱼与熊掌”取舍,《陋室铭》主体事物是“陋室因主人德馨而不陋”,客体事物则有“山因有仙而名”,“水因有龙而灵”两个,而《察今》却有“荆人涉雍”“刻舟求剑”“投婴于江”三个客体事物。客体事物的来源,可以是生活中的真实事物,也可以是假设的事物;可以是一个包含科学原理的事物,如《晏子使楚》中的因水土不同而橘变为枳;也可以是寓言故事,如《察今》中的三个事例。在同一论证过程中,主体事物与客体事物之间的相同特点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许多个。如《察今》,主体事物“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与它的三个客体事物之间,就只有“主观的做法不适应客观的变化”这一个相同的特点;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主体事物齐王与客体事物邹忌之间,在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对齐王的态度及妻、妾、客对邹忌的态度上,均表现为“私”“畏”“有求”这三个方面的相同特点。相同的特点越多,主体事物就越具有客体事物的性质,越能暴露主体事物的本质。《邹忌讽齐王纳谏》则把邹忌受到不切实际的赞美即受蒙蔽的这一性质类推到了齐王的身上,生动地证明了“王之蔽甚矣”这一论点。

14、 比喻找到甲事物和乙事物的共同点,发现甲事物暗含在乙事物身上不为人所熟知的特征,而对甲事物有一个不同于往常的重新的认识。依据描写或说明的方式比喻可分为“明喻(直喻)”“暗喻(隐喻)”“借喻”“博喻”等多种类型。

15、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比喻论证的目的在于把抽象的道理讲得形象可感,而不在逻辑合理,尽管先在的前提就是要合理,但重心不在此。

16、   不少人看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作比较) 

17、比喻是一种修辞格式,一般由本体(所说的事物)、喻体(用来做比的事物)、喻词(用来连接本体和喻体的词语)三部分构成。比喻要求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它们必须有相似点。“打比方”在使用中不象比喻那样正规,在口语里我们使用的比较多。

18、从根本上讲,打比方和比喻论证与一般的比喻修辞手法并无什么本质区别,或者说,这两种所谓的说明方法和说理方法就是比喻在说明语体和论证语体中的具体运用。判断一个比喻是不是“打比方”和“比喻论证”,关键是看相应比喻的使用目的,如果这个比喻是为了说明事物的性状特点的,就是打比方,如果是为了“说理”,就是比喻论证。另外,有人认为“比喻不能构成推理或者论证,比喻本身不是一种论证力量,它是一种关联思维的运用,而不是推理思维、论证思维的运用,所以‘比喻论证’的叫法是不够准确的,应该改称‘比喻说理’”,我非常造成这种说法。

19、第比喻中的本体和喻体仍是两种事物,比拟中的甲事物和乙事物则彼此交融,浑然一体。

20、这两个人写的诗真有天壤之别。一个是想象丰富,比喻奇妙,一个是东拉西扯,胡编乱造。

21、类比的基本形式是:因为与A相似的B具备某种特征,所以A也具备类似的特征。通过类比B,对A的认识和把握得到了扩展。

22、D.我知道父亲要等到天黑才回来,等田野消停下来,细细密密的虫声水一样从地里渗出来,越漫越厚,越漫越深。

23、(例2)下列句子没有比喻修辞的一句是(  )

24、比喻是母概念,包含明喻、暗喻、借喻、博喻等子概念;拟物是子概念,从属于比拟。

25、关于“比喻那些事儿”,我们还将继续讨论下列易混内容:

26、画线句答成拟人或拟物不是更具体吗?不可以。

27、 例如:“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是比喻,它的本体(即“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没有出现,喻体是“三座大山”。“高粱笑红了脸”是比拟,“高粱”是本体,其拟体“人”(只有人才能笑红了脸)没有出现。

28、铸成大错比喻因为小事而犯了大错,每个人都应该纠正自己的小错误,以免铸成大错。

29、例如:“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是比喻,它的本体(即“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没有出现,喻体是“三座大山”。“高粱笑红了脸”是比拟,“高粱”是拟体,其本体“人”没有出现。

30、如鲁迅在《拿来主义》一文,用了“譬如说”,接下来就陈述人们对待旧宅子的种种态度,但它不是举例论证。首先它不是事实,而且重心也不在陈述事实,而在形象地陈述人们对待它的态度上:用旧宅子来比喻传统文化或外来文化,用“孱头”“混蛋”“废物”形象地比喻对待它们的三种错误态度,用“鱼翅”“鸦片”“烟灯、烟枪”“姨太太”分别比喻有用的、有益也有害、无用的、完全有害等四种文化。所以它是比喻论证。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则用“筋骨和脊梁”来比喻了社会的中尖力量,用“脂粉”比喻那些中看不中用让人大失信心的社会因素。

31、比拟的特点是作者凭借客观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因为它是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所以它具有思想的跳跃性,有助于读者或听众展开想象的翅膀,获得对事物的鲜明的印象。比拟的修辞效果主要有三点:

32、(1)关于类比。就推理、论证的严格程度而言,没有绝对正确的类比,只有效力强弱之别。类比中的二者相似性越强、相关的不同点越少,效力越强。如二者虽然在某方面相似,但在相关的其他方面截然不同(比如小狗与孩子在心智与权利方面截然不同),则类比就不够恰当。

33、在说明文中,“打比方”其实就相当于记叙文中的“比喻”,为了更好的说明某物或某事,作者通常就会采用打比方的方法来对事物进行描写,以突出事物的某个特点。如:尼罗河弯曲绵延,如同一条翠绿大蟒穿行于无边的森林之中。这句话就利用了打比方的方法,来说明尼罗河的弯曲和长的特点。

34、再是同一位经济学家,在别人问到他对经济发展的看法时说,经济发展就像骑自行车,太快了会摔跤,太慢了会倒,所以要不快不慢,这是个比较好的比方。因为经济增长太慢,社会问题就容易累积爆发出来。经济增长太快,就容易产生投资过热和通货膨胀等问题。

35、   两种说明方法都存在事物与事物之间的“比”,但是比的目的不同。作比较是借人们熟悉的事物作为参照,突出、凸显被说明事物的某个特点;打比方是借助与人们熟知的事物的相似点,把被说明事物的特点表现得更形象、生动。

36、概念:比喻是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要说的某一事物,以便使表达更加生动鲜明的修辞手法。比喻就是常说的“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事物间是以乙喻甲,重在“喻”,甲乙是一主一从的关系。

37、水仙花很漂亮,就像一位站在河边,穿着白衣服的仙女。

38、“一个英雄的成败,往往犹如一道流星般划过天幕。”这是辩论赛中的比喻。用流星划过天幕(B),比喻英雄成败的转瞬即逝(A)。

39、   作比较常常通过叙述或说明的方式将两事物进行比较,在比较中鉴别,把被说明对象的特征凸显出来。

40、(1)打比方:通过比喻的修辞方法来说明事物特征,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形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

41、这样一来,A和B两种答法形成了对立,那么,既不能答成拟人,也不能答成拟物,怎么办呢?孩子哭,找妈妈,这就需要选择母概念——“比拟”来作答,无论你按照A和B哪种理解和答法,都属于比拟。

42、例句:鲸的鼻孔长在脑袋顶上,呼气的时候浮出海面,从鼻孔喷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

43、为了更好地描述A,找到一个和A很像的B,然后把A比喻为B。

44、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

45、(2)在一些重要点上,揭示事物的内涵,表现事物的属性或本质。

46、结论1:作为本义而非喻体使用的词语,不是描写的实际对象,不能形成比喻。

47、 同学们可以发现,打比方,其实既不是非常标准的比喻,也不算严格意义上的类比,但是我们觉得有道理,比较通俗易懂。

48、拟物。拟物有时是把人当作物来写,有时是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老舍《龙须沟》)作者把适用于描写动物的词语“夹着尾巴”来描写恶霸,表达了憎恶和鄙视的感情。

49、它是建立比喻这种修辞手法之上的论证方法。即用相似的乙事物来比甲事物,被比方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联系二者的词语叫“喻词”(像、是、如等)。本体与喻体必须具有某种相似点,与比喻的修辞手法不同,这里应该是道理上的相似的,而非外形上的相像。甲事物(本体)是主体,乙事物(喻体)是起辅助作用的。就像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使用一样,比喻词也是可以被省略的,但肯定能补充出来。

50、 比喻:“天上也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只有几片薄纱似的轻云,平贴于空中,就如一个女郎,穿了绝美的蓝色夏衣,而颈间却围绕了一个段绝细绝轻的白沙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