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句子网

哲学是什么的世界观(经典27句)

哲学是什么的世界观

1、什么是我们对于事物的正确认识和看法?还是用抗战例子来说。对于抗战的三种看法,亡国论、速胜论和持久战,哪一种是正确的呢?抗战八年的历史已经证明了亡国论和速胜论都不对,而持久战的战略思想才是正确的。这种正确的思想,它的特点在什么地方呢?它和前两种不正确的思想,有什么主要的区别呢?

2、首先,以“现实的人”增强理想信念的主体自觉。人的生存和发展最直接的遭遇是利益冲突,故而利益冲突往往是个人在坚持理想信念中遇到的最直接的挑战。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集体主义价值原则是不是对个体利益的无视?“经济人”“政治人”“道德人”是不是对人的社会存在的本真状态的科学概括?上述问题在哲学世界观层面呈现出的是对理想信念的人的主体自觉。人是什么?离开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世界观的指导,在自发世界观或者唯心史观中,对人的理解必然是碎片化、抽象化的。马克思看到了资本主义人的本质的异化,经验的而非真实的人。“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即迈出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这一步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7)(P519)也正是在此意义上,马克思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利益冲突的前提是利益主体的确立。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活动的主体是“现实的人”,是不断推动社会发展的人民,而非单个存在的、直观意义上“现存”的经验的个人。“现实”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现存”则是僵化和一成不变的。因而,现实的人也必将是不断适应社会历史发展要求、推动变革、面向未来的人,而不是固守既得利益、自私狭隘的利己主义的人。“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8)(P502)“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9)(P519),而问题的关键是人的活动和发展,是人的能动性的发挥、对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对主体性的自觉。

3、苏轼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李秀林、李淮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5、上面可算标题的譬喻,还没有把标题正法说出来。什么是我们对于事物的正确认识和看法?就是依哲学的世界观和思想方法作总相观,对于人不要分人我,对于事不要分彼此。

6、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可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7、理想之所以需要持之以恒的信念,是因为它对现实的超越和对未来的洞悉。只有科学的哲学世界观的思想基石,才是这种坚定精神力量的可靠根基。“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2)(P70)

8、其次,把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统一起来。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群众在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的同时,关心和参与政治活动的热情日益高涨。作为思想基础的哲学世界观在政治参与,尤其是政治认同方面的重要作用也日益凸显。共产主义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关注个体的生存发展状况,重视个人的社会历史价值。但如果对个人价值的追求不能置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世界观中审视,不能在社会与个人发展的辩证关系中准确定位,而是片面追求独立个体的所谓“去中心”的人格独立、精神自由,片面追求物质利益的满足,就会陷入个人主义的困境。这在根本上是与社会的政治发展要求背道而驰的,就更谈不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共产主义社会理想的政治认同了。由此,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世界观,就要在社会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自觉改造主观世界,尤其是个人主义哲学世界观的改造。生活在一定社会物质文化基础上的现实的人,不可能存在思想认识的真空地带,更不会有纯粹的“价值中立”的抽象立场。拒斥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世界观的指导,否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片面追求“非意识形态化”的思想氛围,只是被西方意识形态绑架的不自知。有了科学哲学世界观的立场和方法,改造主观世界就有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方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真理威力和强大生命力,表明马克思主义对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推动社会进步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6)(P65)自觉融入人民群众汇集的历史洪流中磨砺,在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中淬炼,人才会真正找到理想信念超越现实社会生活的意义。

9、在东方,哲学一词通常用来说明一个人对生活的某种看法(例如某人的“人生哲学”)和基本原则(例如价值观、思想、行为)。而在学术上的哲学,则是对这些基本原则的理性根据的质疑、反思,并试图对这些基本原则进行理性的重建。

10、公众的想法,或者称为“常识”,在无数领域是明智的、合理的。它是你从朋友和邻居那儿听来的,不假思索就假定正确而接受的那些东西。每天媒体也滔滔不绝讲述它们。但常识在某些情况下也充满愚蠢、错讹和非常糟糕的偏见。

11、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共产主义理念信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精神维度,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在要求。新时代深化理想信念教育,厘清当前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中的模糊认识和错误倾向,不仅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和引领,而且需要在哲学世界观上有正确、清醒的思想自觉。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就要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世界观,以彻底的态度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把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统一起来,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12、人们对于哲学是什么感到困惑是可以理解的。哲学从远处看有点怪异、无关紧要、乏味,而它也让人还有那么一点点兴趣,但人们很难确切指出真正的兴趣点在哪里。哲学家是什么人?他们是做什么的?为什么我们需要他们?

13、我们要从人我而成无人无我,就要仿效满人变成中国人的变法,才是正确的发展。假使有意去变,就是我要变人我而成无人我,这就是雪上加霜,旧我未去,新我又来,愈变愈多,这就是不正确的发展变化。

14、所以,任何一种世界观,不论是佛法,还是儒家、道家思想,其实都是实践过程中的生命情感体验,体验到了,也就理解了,领悟了。它不是字面的意思,而是需要你用生命实践去领会的。佛法不离世间觉,也是这个意味,你要在现实生活中去实践它,才能体验到真空妙有的智慧境界。

15、(3)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16、从哲学的研究对象来看,以往的哲学总是企图在科学之上创造一个包罗万象的知识体系,想穷尽一切知识,因而不然有许多不科学的成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地解决了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明确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普遍本质与普遍规律是哲学的研究对象。

17、现代人眼前世界的不断变大与现代哲学的不断变小,正好比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全球化经济”或“经济的全球化”景象,这就是时下经济学家和商人们议论纷纷的“通紧”之象。一方面是我们所面对世界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另一方面却是我们的哲学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迷恋于知识、技术、技巧甚至是实利化的价值,哲学所关注和所能关注的世界越来越萎缩。无本体的哲学又怎能保持它曾经的“无用之用”呢?以生态环境为例,如果失却其宇宙本体论,哲学还如何关注世界?进而,如果失却其原本拥有且必须拥有的本体论世界观,哲学又如何关注生态环境?须知,古希腊人发明哲学之初,所谓宇宙、世界、社会和人生,原本是同体贯通的,其所谓“大宇宙”与“小宇宙”之分与合,仅具有逻辑理论的分辨意义,而实质上和根本上它们是同心一体的,社会人生的“小宇宙”不过是世界“大宇宙”的一个内在构成部分,而非外在于甚或高于世界整体的独特部分。

18、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机制。实践观点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唯心主义的锐利武器,而且是同旧唯物主义的分界线,并由此终结了传统哲学。

19、对称关系是宇宙的最深层本质,对称规律是社会的最根本规律,对称原理是科学的最基本原理,主体与客体(包括思维与存在)的对称关系是人与自然的最根本关系,所以哲学严格来讲就是对称哲学。

20、惟其如此,你如何看待和对待这个世界,就如同你如何看待和对待自己的人生。你就是世界,世界就是你。当你觉得这个世界很有趣的时候,你的人生也变得妙趣横生了,难道不是吗?

21、(12)(13)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

22、(2)从对象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确立以“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律”作为自己的对象。从而正确解决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结束了以往哲学家们竭力追求的包罗万象“科学之科学”的时代。哲学既不能“代替”一切具体科学,也不能因有了具体科学而“取消”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3、一辆车,一艘船,一朵花,一片海,一条路,一次天边的落日,一座离别的城市,既在这个世界中,也在你的人生里。

24、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解决把哲学划分为两大不同的基本派别。凡是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世界统一于意识的哲学派别属于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哲学派别属于唯物主义阵营。

25、万俊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伦理学会会长。主要从事伦理学和政治哲学研究。主要代表作有《现代西方伦理学史(上、下卷)》(2011)、《寻求普世伦理》(2009)、《正义为何如此脆弱》(2012)、《伦理学新论》(1994)等,代表译作有《道德语言》(1999)、《政治自由主义》(2011)等。

26、世界观是指处在什么样的位置、用什么样的时间段的眼光去看待与分析事物,它是人对事物的判断的反应。它是人们对世界的基本看法和观点。

上一篇 关于友情不散的句子(经典78句)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