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句子网

读者杂志(经典81句)

读者杂志

1、宗晓龙说,上世纪80年代,信息渠道单对外国的了解很片面。《读者文摘》刊登了很多外国文章,令人耳目一新。“《一碗清汤荞麦面》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日本的故事,看完感到非常温暖。虽然国界有差别,但是人性是相通的。”

2、创刊于1981年的《读者》杂志,作为陪伴几代人成长的“心灵鸡汤”式读物,《读者》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发行量长期名列国内首位。

3、邮箱:new_media@duzhe.cn

4、爱奇艺www.iqiyi.com爱奇艺最新vip账号

5、书店门口处的书页隔断,散开的书页从屋顶飘落下来,带着一段段来自《读者》中的文字,一个个散落在文字里的场景和记忆,在这里找到落脚处。

6、首先读者的价格比较便宜。,《读者》所费才区区4元钱,在江西,这是一碗最普通的汤粉的价格。而4元钱,往往能让我在如厕之时,买菜排队之际,发现一两篇主题不错的文章,这对于我,就已经值回4元钱。况且,这本杂志上的人生小故事,孩子读得懂,老人经常读,总能就此和老人搭上腔。(读者杂志)。

7、接着就进入了文档编辑的页面,可以输入文章的标题和正文内容。

8、进门后,温和的灯光下,书籍被工整的排列着,门口的垂落书页屏风也是足够吸引人,据说摘录着《读者》里的优美语句。

9、要知道,在颠峰时期,《读者》月发行量超过1000万册,一年发行量可以超过1亿册——现在的销量差不多跌去了一半。

10、阅读区内足足一排书架,都是精挑细选的老上海相关书籍。在复古的绿台灯下,点一杯清茶,翻开一本过去的图画书,也是别有一番味道。

11、时光荏苒,《读者》已经36岁了。一直受到全国各地读者喜爱和追捧的它,拥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和知名度。2017年6月24日当天,由读者出版集团与兰州银行共同举办的“读者·中国阅读行动”全民阅读工程常设项目——“首届读者大会”在北京举行。

12、编辑团队对稿件的校对,也是出了名的的严要求、高标准,每一篇文章都是精挑细选,每一个字都经过严密校正,每期稿件不少于13个校次,差错率总体控制在万分之0.5以下,部分期数差错率可在万分之0.25以内。

13、“我在很多场所都可以碰到这样的读者,能够帮助人们的生活,是我们最大的鞭策,也是37年来内化于心的文化自信,现在移动互联网新媒体蓬勃发展,业内流行这样一种观点,就是流量至上,我觉得,为了流量至上争夺用户,一味迎合的唯流量论是有害的,也是危险的。” 

14、从甘肃走出来的《读者》杂志,西北元素也被极好的用在书店中。

15、从前,大人总说:“要走进书的世界”,长大后的我,真的“走进”了《读者》的世界。进门,会看到由铁艺抽象文字组成的景观墙,以“信”的形式展现,落款是读者书店。看不懂文字?那就自行想象~(读者杂志)。

16、有人说:“人们抛弃的只是《读者》杂志的形式,并不代表抛弃里面的内容,看文章的人,只是从杂志转移到了新媒体上而已。”

17、「生活」「话题」栏目,聊当下热映电影,探讨「代孕」「减肥」「学区房」,引导大众以更理性的视角,关注、思考当下生活。

18、二层为书的天堂,高耸的坡顶空间加上镜面应用和纯白颜色~各种社科、文学类的书应有尽有!

19、草地周刊| 70年前,新中国文学出版事业从这里开始

20、站在一个“真实的”藏经洞内,墙壁四周,挂上敦煌艺术的图画,配上独特的光束,十分适合留念合影。

21、而「人生」「生活」栏目,探讨和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比如压力、抑郁、过度消费、亲密关系、职场规则,以及皮肤、头发、睡眠的改善,每一篇读完,都可以用来指导生活。

22、书店里还散落摆放着100位读者对《读者》杂志、读者品牌、读者书店的寄语,或许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你会瞥见一张小小的手写卡片,那是来自另一处的默契与厚爱,与你的目光汇集此处。

23、喜欢《读者》的人,也会享受阅读它的时光。随时随地捧起它,从容地阅读,感受纸墨的分量,有种岁月静好、独处悠闲的惬意。

24、然而,《读者》也从来不曾辜负了他的粉丝们。在社会和市场的变化中不断追求创新,高呼着“一切为了读者”的响亮口号,以此来增加顾客的满意度,在业内获得良好的口碑。他们首创独特的稿酬制度——“一稿三酬”制,将一篇稿子的酬劳定为三份,分别给予原创作者、首发这篇文章的杂志以及推荐这篇文章的读者。这种稿酬制度不但使领取稿酬的三方都感受到了《读者》对自己的尊重,同时也看到了《读者》所表现出的一种兼容四海的气度,从而保证了彼此之间的长期合作,也使《读者》能够源源不断地获取优质稿件。

25、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编辑部一天最多能收到9麻袋信件,有推荐文章的、有写读后感的、有探讨办刊方向的,每一封信编辑室都悉心对待。

26、踏进大门,大概所有人的心都和城市君一样,有些砰砰乱跳,承载了岁月稚嫩的时光,仿佛约见旧情人般小心翼翼。

27、《读者》是一本说出名字,全国人民都知道的杂志,而实际上,它要比我们绝大多数人想象中的还要厉害,创刊40年,它就像一部大众生活的「编年史」,记录着40年来中国人精神风貌的变迁。

28、今年6月份读者传媒就发布公告,7月份起杂志涨价,主要原因是纸张和印制成本上升了。

29、“改革开放造就了《读者》。《读者》代表了巨变社会中的这一代人、这一段历史,是带有某种编年史特征的。”胡亚权说。

30、一楼拐角处的杂志墙十分吸睛,稳重红木色的木格子、整齐的陈列书籍,仔细看还有读者送给《读者》的用心话语哦~

31、除去丝绸之路与敦煌的元素之外,读者书店还蕴藏了另一番风景——“外滩书房”老上海民国阅读区。这是对这座城市的文化与历史做一次再融合。

32、接着就进入了文档编辑的页面,可以输入文章的标题和正文内容。

33、最新一期的《读者》杂志静静躺在入口书架上,稳重大方的手写刊名,白底色映衬着一幅摄影作品,简单大方的风格,文摘、心灵鸡汤、摘录好句……还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34、它深刻影响,甚至是改变了几代青年的成长岁月,出生甘肃偏远山村的70后诗人李满强说,在没有电视、网络,书籍也极其匮乏的年代,是《读者》让他一个乡村少年爱上了与文字打交道;订阅《读者》整整40年的大学教授黄谦说:「创刊四十年来,始终如一提供给社会健康、积极、阳光、正能量的精神食粮,这就是我对《读者》喜爱始终如一的原因」。

35、然后在该页面中输入好收货人的手机号码后点击“下一步”选项。

36、2018年的中报显示,读者传媒应付职工薪酬424万元,与去年同期2700万元相比减少了66%。这被一些媒体解读为“读者快发不出工资了”。

37、最终,书店在诸多方案里,选定了“丝绸之路上的藏经洞”这个意象,在读者书店里修建了这样一条长十二米的长廊。长廊内部的小洞窟,是依照敦煌莫高窟的藏经洞并结合了现代美术的风格设计而成,兼具佛窟的古朴气质和现代美学的简约风格。

38、“首届读者大会”以“阅读与成长”为主题,以回顾《读者》杂志创办36年来的光辉历程为开端,邀请了6名不同年龄段、不同身份、不同职业的“老”读者,向大家深情讲述自己与《读者》杂志共同成长的故事。

39、老式斑驳的木质书柜嵌在设计简洁的书架内,旧时光的感觉悠然而出,书店、咖啡、文创用品、艺文沙龙的结合在这栋三层小建筑展现得淋漓尽致。

40、店里的邮筒,就可以写下文字投入进去,Foodie君也写了一句话呢,看看有没有小伙伴有机会能看到~

41、在上海外滩的读者书店,精美的过刊装饰墙、幽微的“敦煌石窟”书籍走廊、袅袅萦绕的咖啡香,与静心阅读的人们一起,成为热闹街道上最别致的风景。独特的气质,也让它成为热播剧的取景地,引来众多年轻人争相“打卡”。

42、50字左右的笑话、几百字的杂谈、幽默犀利的语录,包括名人轶事、热点话题、漫画摄影,心理人生,任何时候翻开,都能找到你感兴趣的板块,它让阅读的启动变得轻松、容易,也让文化、艺术、历史的启蒙变得水到渠成。

43、《读者》杂志曾经一度成为每个学生的必备“阅读神器”。文章极富正能量的基调,集真、善、美于一身的风格,使它成了家长为孩子、老师为学生挑选的首选读物。我们这一代的许多小伙伴们都表示,父母曾经给自己订阅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读者》杂志。

44、“卷首语”实则就是小短文,也有原著的片段。它的篇幅虽然短小精悍,但却能引出一个发人深思的话题,并且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就像一颗闪亮的星划过漆黑的夜空。

45、《读者》每一期都会摘录不同的情感类、哲理类、幽默类等文章,此外它还很时尚,因为最后一页是当下流行的歌词摘抄,也许你能熟练的哼唱“双节棍”歌词,也是《读者》的功劳~

46、草地周刊|大龄自闭症患者父母:我们走后,孩子怎么办?

47、在阶梯的一侧,满墙都是介绍着《读者》的过往,《读者》创刊于甘肃兰州、37年来,发行量全国之首、2000年从月刊变为半月刊......

48、在长宁来福士店,它的主题当然贴合张扬、奔放的性格——“世界之窗”!窗口式书架储存了来自各个地域的珍藏~无论是设计风格还是书籍选择上,都非常适合好奇心旺盛的你~

49、很偶然,看到一位上海老奶奶,扶起眼镜,去看书本里的文字,无论什么年代,果然慢慢充实自己的生活,就是阅读。

50、《读者》杂志早期负责人合影,左起郑元绪、胡亚权、彭长城。(读者出版集团供图)

51、走过颇具老式花园风情的旋转小楼梯,便是这块区域。书店特意辟出了这块地方,从选品到家具灯具的摆放都融入了十足的民国风情。

52、公司制定了积极的人才培养及引进计划,以公司的品牌信誉、人文关怀、兼容并包、多元发展来网罗和稳定主要岗位人员。但因近年整体市场环境及出版业面临的重大变革情况,不排除因重要岗位人员流失对公司经营和业务稳定造成的风险。

53、时至今日,对宗晓龙来说,《读者》仍具有“神奇能力”:随便抽出一本,就能沉浸在阅读中,让人阴霾一扫,安静下来。每逢外地朋友来到兰州,她都会带着朋友们去黄河畔的读者大道走走,告诉他们,“《读者》就在这里”。

54、那时候,很多人都曾向《读者》杂志投稿。或许是因为先爱上了《读者》,才会爱上文学,才会拥有那个属于自己的“文学梦”。

55、《读者•原创版》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作者队伍。包括国内外著名作家以及众多写手、写作爱好者。名家与草根作者的结合,各种思想碰撞、融合,使杂志更具吸引力。

56、这是一家同济大学和复旦大学两位爱书人士创立的梦想之屋~

57、“考虑到甘肃本地作者缺乏等因素,我们决定创办一份品位较高的综合性文摘杂志,并请读者推荐稿件。依靠读者,回馈读者。”胡亚权回忆道。

58、20世纪90年代,外地读者寄给《读者》编辑部的信。读者推荐一直是杂志重要的内容选择方式。新华社记者多蕾摄

59、38年前,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毕业的胡亚权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毕业的郑元绪两个理工男,在种种机缘下一起创办了《读者文摘》杂志(1993年更名为《读者》)。

60、如果说一本书籍的封面,就像是一个人的脸。那么,《读者》杂志还真是长了一张极具个性化的脸。然而,在当你仔细去看、去比较时,它还就是一张普通的脸,却又是一张识别度很高的脸。

61、书店二层的杂志桥是书店的一大特色区域,它一头连接书店的民国阅读区,另外一头连接咖啡休闲区,不同年代的《读者》杂志在桥上铺展开,一页页图片风格各异又有延续的杂志封面,呈现出一帧帧被定格的时光。

62、乡村、教室、加油站、银行大厅……书香在越来越多的地方弥漫。

63、全国首家民国STYLE的概念书店——读者书店,来啦!浓浓的民国风,带你一秒穿越至“老上海书房”;随处可见的《读者》杂志,唤起你小时候的记忆;咖啡、文创,复古与现代结合~

64、截至今日收盘,股价仅剩63/股,可以说比一本《读者》杂志还便宜。

65、在敦煌,读者研学团队带着青少年领略大漠风光与人类奇观,在“行走的课堂”中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66、此后《读者》杂志发行量从创刊时月发行量3万册到2005年4月份月发行量已达910万册,2006年月平均发行量898万册,稳居中国期刊排名第亚洲期刊排名第世界综合性期刊排名第四。

67、不定期收录的名家油画算是我少年的美术启蒙,我在这里认识了伦勃朗,德加,莫奈,封面和彩页用纸是120克铜版纸,内页为70克的高级淡黄色书写纸,保护视力不伤眼,孩子大人都可放心阅读。

68、多年入选面向全国少年儿童推荐百种优秀期刊,也是新加坡中小学生学习中文的指定范本,在东南亚、北美、欧洲,都有《读者》的身影。在网络信息真假难辨,孩子们越来越多沉迷视频、游戏的时代,这样一份有温度、有思想、有品味的杂志,值得走入更多中国家庭的视野中。

69、《读者•原创版》是国内领先的的综合性原创青年杂志。

70、红木色朴质的桌子民国风满满,柔软的沙发十分舒适,坐在这里看一下午的书都不用担心屁股会痛~

71、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胡亚权说,除了质量高外,成功的另一个原因是走“群众路线”。“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和读者互动。我们欢迎读者投稿,和读者是平等的朋友关系。”

72、    ————————————————————————————————

73、可以致电编辑部电话0931-8773354

74、2004年9月创刊之初,《读者•原创版》提出了“同质化时代——更需要一片原创的天空”的口号。2006年,杂志由双月刊改版为月刊。2009年全新改版,更丰富、更新锐、更靓丽、更精彩,努力做“时代精英 原创先锋 ”。

75、一层为书的迷宫,设计感超强,满满书籍铺满一切可利用的空间,迷宫一词真不是吹嘘的~

76、从1981年创刊,到今天《读者》已走过40年历史,月均发行量至今稳居亚洲第2019年5月,《读者》杂志累计发行突破20亿册,2021年5月,《读者》杂志整整40岁了,在这个特殊的时刻,《读者》杂志为大家带来了特殊福利,全年24期,每月两期新内容,原价216元,特惠价只要178元。

77、青春、陪伴、温暖,这也是宗晓龙的《读者》记忆。30多年来,看《读者》已经成为她生活的一部分。“《读者》让少年时代的我有了看世界的广阔角度。很多东西就像种子一样深深埋下了,它慢慢发芽、抽枝散叶,至今仍滋养着我。”

78、1992年美国《读者文摘》委托律师致函中国《读者文摘》,要求停止使用中文商标《读者文摘》。

79、两个人当初就想办一本属于甘肃人自己的杂志,挤在一间不到8平米的简陋办公室里抄抄写写,不会排版就依葫芦画瓢,没有美编就自己上,不懂封面设计就去请教印刷师傅。谁能想到,就这样造就了“读者现象”,让《读者》成为中国杂志的奇迹。

80、入口处,由铁艺抽象文字组成的景观墙,若一封书信,落款读者书店,每一个文字,都可以被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