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句子网

康德名言头顶的星空(经典70句)

康德名言头顶的星空

1、对康德人本人类图像的第二个抨击,是大脑研究造成的结果。这个抨击同时也反驳了联合国。根据这些研究,我们意愿决断和做决定的大脑过程是一样的。如果这是正确的,不仅是康德的实践自主哲学被推翻,我们日常行为和法律行为中预设的人类自主性也被否定了。自主性是幻想,可以慰藉我们必须要割舍的自我价值感。道德-法律信条和认可知识外在的刺激因素,决定我们的脑电波。这些信条和认可的发明者也同样靠脑电波或者基因决定的动力而确定自己的行为。最近几年热议的李贝特实验是否可以证明这一推测,还有待检验。

2、冯晓虎《学习康德好榜样》:“有两事充盈性灵,思之愈频,念之愈密,则愈觉惊叹日新,敬畏月益:头顶之天上繁星,心中之道德律令。”

3、我们越是忙越能强烈地感到我们是活着,越能意识到我们生命的存在。

4、例句:fillmewithmeaningandpurpose,

5、韩水法汉译文:“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日新月异、有加无已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77页)

6、我们越是忙越能强烈地感到我们是活着,越能意识到我们生命的存在。(康德名言头顶的星空)。

7、一位传记家赞叹道:“康德的一生就像是一个最规则的动词。”是的,而且这还是一个从不与其他词搭配的动词。康德毕生既没有过远离故土的经历,也没有过结婚生子的愿望。他只知道日复一日地沿袭着自己的时间表,简直像一部最精确可靠的机器。

8、                    —ImmanuelKant(康德名言头顶的星空)。

9、但是,古之贤明却心比天大,借助一个大写的人,高高擎起一片晴空,呈现出“天”字肃穆庄严的气象和境界。从原形字看,有的在人的头顶画上一个四方形空间,喻示大地之上的高空。“各人头上一片天”,说的是人自在自得的自主性,又何尝不是对“头顶蓝天”这一字形的巧妙解读?有的在人形之上勾画一长一短的横线“二”,简约地表示头顶青天、脚踩大地。还有的字形直观地画出一个人形,并突出头部特征,表示头顶。《说文》称:“天,颠也。颠者,人之顶也。”天又指人的头或头顶,该是与“天”的字形和声符相切合的初义之一吧,否则就不会有“刑天”也就是砍头之说。这似乎有些血腥,不提也罢。倒是那个“举头三尺有神明”的劝诫,折射了顶礼膜拜所虔怀的敬畏之心。这何妨作为“天”的另一个注解。

10、如果人只处于价值世界,那么就无所谓“应该”了,人的一切行为必定会符合理性的自律原则;而只有因为人同时还处于现实世界之中,人的行为才可能不符合理性的要求,而可能被自然规律所支配,这时候才需要人的选择、取舍,而只有这样才真正能够体现出人的可贵——自由。

11、韩水法汉译文:“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日新月异、有加无已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77页)

12、为了给定言命令的绝对适用性进行立论,康德从位于“天堂”和“人间”中间的一个调节位置入手,援引了“无法否认”的“理性事实”。定言命令既不能以源自经验的(“人间”),也不能以宗教的,又或者形而上的信条(“天堂”)来证明,而“只能靠理智来感觉”(参见上文引用)。我们可以这样反驳康德,即我们所有人能够实际感觉到道德信条的东西是非常有问题的。康德自己也在多处援引,引申而来“共同的人类理性”,并没有对定言命令进行明确的表达:“这里也许很容易说明,就好像手中拿着指南针,在所有出现的情况中都清楚知晓和区别,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什么是尽职,什么又是渎职,就像苏格拉底做的那样,只需要让人注意到个人的原则,而不需要教给他们新的知识。”回想柏拉图对话录中的《欧悌甫戎篇》,宙斯和其他荷马笔下的天神自身的不道德行为反被视为最高道德主管,因此被一致批判(参见第三章)。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的《方法论》中说,甚至一个“十岁的孩子”,只要让他看到“正派的人”不因为期望报酬或者害怕惩罚而诋毁无辜的人:“这样的话,我的小听众就会一步步地从单纯的赞同变为钦佩,从钦佩变为惊讶,最终成为最高的崇敬,并且迫切期望,自己也成为这样的人(即使不是在他的状态下)。”

13、冯晓虎《学习康德好榜样》:“有两事充盈性灵,思之愈频,念之愈密,则愈觉惊叹日新,敬畏月益:头顶之天上繁星,心中之道德律令。”

14、ImmanuelKant(汉译:伊曼纽尔·康德),Germanische(日耳曼人),作家,1724年4月22日生于Königsberg(哥尼斯堡),1804年2月12日逝,年79岁。

15、“耆贤不作,声委无闻,东方文明,丧失木铎,引望南邻,无任悼念。”(蒋介石评)

16、你怎样信仰,就怎样生活|存在主义七大哲学家

17、正是在这种朴素、单调的环境下,康德度过了他平凡、刻板的一生。名誉、权力、利益、爱情……,世人渴求的一切都与他终身无缘。海涅甚至下结论说:康德没有什么生平可言。康德直到八十岁时才告别人世,在当时的确是罕见的高龄了。不知道这是否该归功于他那整齐划保守而有节制的生活。

18、邓晓芒汉译文:“有两样东西,人们越是经常持久地对之凝神思索,它们就越是使内心充满常新而日增的惊奇和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20页)

19、这句话是德国大哲学家康德的名言,原载于《纯粹理性批判》一书,后来康德去世之后,这句话就成了他的墓志铭。

20、“恒有二者,余畏敬焉。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

21、宇宙无所谓有无边际,无数的宇宙如无数的微尘不停的幻生幻灭。

22、因此,弗兰斯·德瓦尔在他的畅销书《灵长类动物与哲学家进化如何造就道德》(2008)中,用很多实验展示给读者合作行为和移情作为生存斗争的优势,人类与黑猩猩、倭黑猩猩毫无二致,都是本能:“社会动物必须让自己的行为和处境相协调,集体应对危险,互相告知食物和水源在哪儿,帮助需要帮助者。”比如,德瓦尔就描述了一只“母类人猿将自己的身体作为桥梁,帮一只嗷嗷待哺的小类人猿从一棵树爬到了另一棵树”。这种进化发展而来的自然主义道德能力在动物身上是反射性的,发生在自己的群体中,而人类却可以额外通过身边的群体就会拥有这种能力。动物行为依据群体特有的道德,而人类,就像康德区分的那样则是出于普世道德。所以,虽然“内心的道德法则”是这种可能性的动物性遗产,却因为我们自己的意愿而超越所有“动物性”。

23、尽管康德在自然科学上创造了许多辉煌的业绩,但他还是以哲学家的面目出现在大多数后人的心中,或者说他还是凭着哲学论着的影响铭刻在人类文明的史册上。

24、我们越是忙越能强烈地感到我们是活着,越能意识到我们生命的存在。

25、歌德说:“当你读完一页康德的著作,你就会有一种仿佛跨入明亮的厅堂的感觉。”康德在其三十多年的研究生涯中,留下了三部划时代的杰作:《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断力批判》(1790年)。另外他还着有《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言》(1783年)、《道德形而上学》(1785年)和《永久和平》(1795年)等书。

26、有二事焉,常在此心,敬而畏之;与日俱新:上则为星辰,内则为德法。(余光中)

27、能充实心灵的东西,乃是闪烁着星星的苍穹,以及我内心的道德律。

28、康德带来了哲学上的哥白尼式转变。他说,不是事物在影响人,而是人在影响事物。是我们人在构造现实世界,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人比事物本身更重要。康德甚至认为,我们其实根本不可能认识到事物的真性,我们只能认识事物的表象。康德的著名论断就是:知性为自然立法。

29、  Reflecton: 反复地思考/思量

30、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

31、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标准;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32、”它出自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后人把它刻在康德的墓碑上。康德曾经说过有什么东西值得我们终生仰望星空 道德原话是.有两样东西,愈是经常和持久地思考它们,对它们日久弥新和不断增长之魅力以及崇敬之情就愈加充实着心灵:我头顶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法律。

33、德国伟大哲学家康德有句永恒名言:“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34、自由不是你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而是你不想做什么就可以不做什么。

35、康德的普遍化公式曾经,也在继续被猛烈批判为严酷或顽固,因为它并没有考虑到同等的信条或者义务的不可避免的价值冲突,比如真相和仁爱之间的矛盾。批评者认为,康德死板理解的道德哲学把残忍或毫无人性的行为合理化了,因此就和他强调的人类尊严相矛盾。事实上,例如被法国哲学家本杰明·康斯坦批评之后,康德在他的作品《论出自人类之爱而说谎的所谓法权》中再次强调绝对的谎言禁忌。他重新论述了自己个人的例子,是否可以欺骗迫害无辜者的杀人犯,比如骗他说被害者不在家,而实际上他还在被问者的房子里。康德直截了当地拒绝了“论出自人类之爱而说谎的所谓法权”。令人担忧的后果或者所期望的利益并非决定性的,同时也无法提前预测。礼节性谎言也会给想借此保护的人带来严重后果。如果杀人犯相信了被问者的谎言,然后去房子外面寻找被害者,被害者可能这个时候刚好逃到屋子外面,这样就落入了杀人犯的魔掌。所以说,礼节性的谎言其实是对此有责任的。相反,如果被问者说了实话,杀人犯在屋子里四处找被害者,那也无法排除他此时逃跑不被发现的可能性。

36、现有的中文版本:“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古文版本(钱坤强) 有二事焉,恒然于心;敬之畏之,日省日甚:外乎者如璀璨星穹,内在者犹道德律令.康德是谁

37、康德创立了德国的古典唯心论,发起了德国的资产阶级哲学革命。海涅在《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中写道:“德国被康德引入了哲学的道路,因此哲学变成了一件民族的事业。一群出色的思想家突然出现在德国的国土上,就像用魔法呼唤出来的一样。”德国的唯心论的发展正是费希特批判康德,谢林批判费希特,黑格尔批判谢林的过程。而黑格尔辩证法的起点也正是康德哲学。

38、歌德说:“当你读完一页康德的著作,你就会有一种仿佛跨入明亮的厅堂的感觉。”康德在其三十多年的研究生涯中,留下了三部划时代的杰作:《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断力批判》(1790年)。另外他还着有《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言》(1783年)、《道德形而上学》(1785年)和《永久和平》(1795年)等书。

39、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Kant),1724年4月22日生于东普鲁士的首府哥尼斯堡(今天的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康德出身一个家境贫寒,子女众多的马鞍匠家庭。他的祖辈是十七世纪从苏格兰迁来欧洲大陆生活的。1740年康德进入哥尼斯堡大学学习,1745年毕业。离开大学后康德去乡下一个贵族家庭任职家庭教师。1755年康德重返哥尼斯堡大学,任讲师。1770年康德被评为教授,1786年升任校长。在校期间他先后当选为柏林科学院、彼得堡科学院和科恩科学院的院士。1797年康德辞去大学的教学工作。1804年2月12日康德逝世。

40、有两种东西,我们对他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们心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地不断增长。这就是我们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      

41、如果竭尽自己最大努力仍然还是一无所得,所剩下的只是善良意志,它诚如沉睡的宝石一样,自身就发射着耀目的光芒,自身之内就具有价值。

42、十八世纪的哥尼斯堡,一座庭院外的林荫道上上,每天午后三点半,总是会悠然走来一个身高不足五英尺,凹胸凸肚,右肩内曲,左肩下斜,歪搭着头的小矮子。 他身上永远穿着一套灰色的装束,手里永远提着一支灰色的手杖,后面永远跟着一位忠诚的老仆人,永远为他准备着一把雨伞。这一主一仆是如此的守时,以致于市民们在与他们亲切地打招呼的同时,总忘不了趁机校正自己的手表。这就是哲学家康德和他的仆人拉普。

43、康德这段话讲的极为精彩,可以说是他哲学贡献的精炼表述。在此,事实认知与道德认知终于找到了衔接之处,那就是人的理性,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令,其背后都是人的理性在提供支撑。

44、图根德哈特在这方面和康德类似,他也必须承认定言命令最重论证的“不可理解性”。道德意愿是存在性号召,但不能被理论或者实际的理性所证明。我们只能建议可感觉到这一点的人:“我们只能对朋友说:接受或放弃。”对个人以及政治实际来说,即使有各种妨碍自己的经验,即使“内心的道德法则”的先验论证失败,个人决定接受道德这一点是必要的,也是实际的、可能的——这也是联合国自身职责所在。

45、有两种东西,我们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所唤起的那种越来越大的惊奇和敬畏就会充溢我们的心灵,这就是繁星密布的苍穹和我心中的道德律。

46、“有两种东西,我们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所唤起的那种越来越大的惊奇和敬畏就会充溢我们的心灵,这就是繁星密布的苍穹和我心中的道德律。”(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1992年第2次印刷,第141页)

47、大海之所以伟大,除了它美丽、壮阔、坦荡外,还有一种自我净化的功能。

48、康德是启蒙运动时期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是德国思想界的代表人物。他调和了勒内·笛卡儿的理性主义与弗朗西斯·培根的经验主义,被认为是继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后,西方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49、”名言:“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

50、在《判断力批判》中,他批评并融汇了当时各派的美学观点,开创了独特而复杂的美学体系。他指出艺术源于天才,上帝创造一切。美应该从大自然和人的道德中寻找。可以说,康德在第一部书中否定上帝,却在第二部书中证实上帝,又在第三部书中寻找上帝。康德以他的三部《批判》实现了他理想中的真、善、美的统构筑起三位一体的神圣的哲学殿堂。

51、自然主义观点也反驳康德道德哲学的核心“定言命令”。康德用珠宝的形象来说明,最高道德原则的绝对普适性与用途无关:“就像珠宝一样,只会自己闪烁,它的价值全在自己身上。哪怕它没有用,哪怕它带不来收获成果,它的价值也不会增损一分一毫。这似乎只是为了让它在普通的流通中更好操作的说辞。”康德认为,虽然道德是有用的,但是主要还是有与用途无关的价值,因为它凸显“个人”的人类尊严。我们应该也能够不受“外在感官世界”规范和动机的限制来有道德地做事。

52、现代哲学的自然主义和科学主义论点试图克服这样的人类图像。沃夫冈·代特尔定义自然主义为“一种观点,认为一切在精神和道德范畴都可以被描写并阐述的东西,最终都要借助语言、理论和自然科学方法加以描写和阐述”;和此相联系的经典就是“科学主义”,认为“一切要求学术地位的纪律都要借助自然科学方法”,尤其是“神经生物学”。代特尔认为,自然主义和科学主义“全球广泛传播”,其核心论点却是“根据现代研究状况所怀疑的”。

53、“因此,定言命令之所以可能,就在于自由的观念使我成为意会世界(IntelligibleWelt)的一个成员。倘若我仅仅是这一世界的成员,那么我的全部行动就会永远和意志的自律性相符合。然而,我同时既然是感觉世界的一个成员,那么,我就应该和这一规律相符合了。”(《道德形而上学原理》第109页)

54、如果克莱斯特多了解康德一点儿,他也许会继续他的科学研究爱好,但是可能也必须放弃他可能存在的形而上的认知期望。克莱斯特是否真的像他写给未婚妻的信上所说的那样,是因为读了康德的作品才绝望,即使他继续在法国度假,他都无法克服危机?不久后,他解除了婚约,再次埋头于文学创作中。但他一开始只得到了一点儿他所期望的认可和经济上的保证。十年后,在1811年11月21日,他决定和患癌症的亨丽埃特·沃格尔一起自杀,他先射杀了她,然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克莱斯特的跌宕起伏且戏剧般结束的人生让人推测,他的危机更像是由外在原因导致的心理原因,而不是康德的作品对他的哲学影响造成的。不过也许两者都有吧。

55、然而,惊赞和敬重虽然能够诱人去探索,但却不能弥补探索的缺陷。现在,为了以有用的和与对象的崇高相适合的方式来着手进行这种探索,应该做些什么呢?在这里,例子可以用做警告,但也可以用做效仿。对世界的考察曾经从人类的感官只能永远呈现、我们的知性则只能永远忍受在感官的广袤范围里去追踪的那种最壮丽的景象开始,而终止于──占星学。道德曾经是从人类本性中其发展和培养可望有无限好处的那种最高尚的属性开始,而终止于──狂热或者迷信。

56、fill…with: 使之充满某种情感or感觉。

57、以1770年为标志,康德的一生可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在前期他主要研究自然科学,重点是数学、天文学和化学,主要成就有正负数理论和星云学说,在其他学科方面也深有造诣;后期他则主要研究哲学,还涉及宗教、逻辑学和人类学等领域。

58、觉醒的生命明白自己就是当下,超越时空,超越宇宙和微尘,同时自己就是这一切!

59、有两事充盈性灵,思之愈频,念之愈密,则愈觉惊叹日新,敬畏月益:头顶之天上繁星,心中之道德律令。(冯晓虎)

60、越是处心积虑地想得到生活上的舒适和幸福,那么这个人就越是得不到真正的满足。

61、康德说“在这个世,有两样东西值得我们仰望终生:一是头顶上璀琛的星空,二是人们心中高尚的律。

62、十八世纪的哥尼斯堡,一座庭院外的林荫道上上,每天午后三点半,总是会悠然走来一个身高不足五英尺,凹胸凸肚,右肩内曲,左肩下斜,歪搭着头的小矮子。他身上永远穿着一套灰色的装束,手里永远提着一支灰色的手杖,后面永远跟着一位忠诚的老仆人,永远为他准备着一把雨伞。这一主一仆是如此的守时,以致于市民们在与他们亲切地打招呼的同时,总忘不了趁机校正自己的手表。

63、在《实践理性批判》中,他提出了道德不是以符合个人或他人的幸福为准则的,而是绝对的,即人心中存在一种永恒不变,普遍适用的道德律。道德是“绝对命令”,是“应当如此”。道德应该符合正义而不是个人幸福。但他又提出人可以感觉到意志自由,生命长存。上帝永远指导着世间万事万物,上帝万能,灵魂不死,有德之人最终能够得到最大的幸福。

64、康德的哲学刺痛了哲学学派,他对自我思考和自由意志的苛求却对人类有益。无论如何,相比较舒适地遵从权威,追求自主的思想和意愿确实是一条艰辛的路。

65、邓晓芒汉译文:“有两样东西,人们越是经常持久地对之凝神思索,它们就越是使内心充满常新而日增的惊奇和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20页)

66、一个人说出来的话必须是真的,但是他没有必要把他知道的都说出来。

67、很难说有什么办不到的事,因为昨天的梦想可以变成今天的希望,也可以变成明天的现实。 ——戈达德

68、上述例子能够建议我们在对待我们的本性的道德禀赋时同样选择这条道路,并给予我们达到类似的良好成果的希望。我们手头毕竟有在道德上作出判断的理性的一些例子。现在把这些例子分解成它们的要素概念,在缺乏数学时采用一种类似于化学的离析程序,即在对平常人类知性反复进行的实验中把可能存在于这些概念中的经验性的东西和理性的东西离析开来,这就能够使我们纯粹地辨识二者,并确定无疑地辨识每一个单独就能够提供的东西,这样就能够一方面预防一种尚属粗糙的、未经练习的评判的失误,另一方面(这更为必要得多)预防天才亢奋,由于这种天才亢奋,就像哲人之石的炼金术士们习惯于做的那样,不用任何方法上的研究和对自然的知识,就被许诺了梦想中的宝藏,但真正的宝藏却被挥霍掉了。

69、“康德: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这段话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