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句子网

尝鼎一脔造句(经典37句)

尝鼎一脔造句

1、  3哀鸿遍野:哀鸿,哀鸣的大雁,比喻流离失所的农民。比喻残酷统治下到处都是呻吟呼号的农民。

2、一个孩子以怅然若失的目光望著橱窗中的玩具。

3、1轩然大波        1求全责备     (尝鼎一脔造句)。

4、隆恪夫妇还经常与女儿联句、押诗条、打诗钟、猜字谜。常常是在晚饭后一盏清油灯下,就开始打“诗钟”或“联句”。这些游戏笔墨虽说属于旧时供文士雅客遣兴消闲的雕虫小技,但可以启发初学诗者如何遣词造句、磨炼思维,是六艺之外的另一方小园地。(尝鼎一脔造句)。

5、二三其德           十指连心      

6、陈言务去——陈旧的言词一定要去掉,也指写作时要排除俗套,努力创新。

7、(示例):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回:“那上等的,自有一班王孙公子去问津,那下等的,也有那些逐臭之夫,垂涎着~。”

8、(解释):鼎:古代炊具,三足两耳;脔:切成块的肉。尝鼎里一片肉,就可以知道整个鼎里的肉味。比喻根据部分可以推知全体。

9、风驰电掣        风声鹤唳      

10、2():不肖,不像,不贤。指不能继承祖、父事业或违背祖、父遗志的子孙。

11、  3东山再起:比喻人失势后又重新恢复地位。比喻的对象是人。

12、4趋之若鹜        4筚路蓝缕      

13、总的说来,历史文献,对希望欣赏六朝文的读者而言,可以尝鼎一脔,也可作为研究的初步阶梯。

14、作为诗歌革故鼎新的一大法门,"以文为诗"在苏轼手中得到了新拓展。

15、3罪不容诛        3罪莫大焉      

16、我们必须调动感受能力和想象能力,设身处地,还原作者营造的艺术境界,深入作者本人或作者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环境,体验其复杂微妙的情感,捕捉其思想情感波动的轨迹和矛盾冲突,把握作品所表达的精神,认识人性、人生、人世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使心灵受到陶冶。这是文学欣赏活动的主体部分。

17、北宋文章大家欧阳修稿子写好后,把它抄下来,贴在办公室墙壁上,一有闲暇就仰头读两遍,发现不妥之处动笔改一改,多么负责任的态度啊。毛主席《七律·长征》中“金沙水拍云崖暖”的“暖”字,也是接受他人建议修改的。“文章千古事”,如果发表出来,其读者就是成千上万。反复修改自己的稿子,不但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读者的负责和尊重。有人送我一本自费出的小说,据说出版费用是卖了妻子养的几头大肥猪才筹集到,书的内容庸俗不说,仅错别字就让人不忍卒读。他发来邮件让我谈谈阅读感觉,我只回他一句话:“你好好读书吧。”为什么出版前不多改两遍,这样草率。既是文章,既要拿出来见人,总得顺眼顺心些,总得有些文化含量,否则出书何益。

18、去世:去世一般相关编辑是对伟人的尊重所说。而且用于书面语较多。

19、  3暴虎冯河:暴虎,徒手搏虎;冯河,徒步过河。比喻有勇无谋,冒险行事。

20、不稂(láng)不莠(yǒu)(贬)——稂,狼尾草;莠,狗尾草。比喻人不成材,没有出息。作贬义。

21、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之交,是一个转轨变型革故鼎新的时代。

22、3飞短流长        3云谲波诡      

23、2():暴,损害糟蹋;殄,灭绝;天物,指草木、鸟兽等。原来指灭绝各种自然生物,后来泛指任意损害、糟蹋物品。

24、安贫,安于贫困;乐道,以守道为乐。处于贫困境地,仍以守道为乐。这是儒家提倡的态度。

25、不孚众望(贬)——孚(fú),使人信服。没有使群众信服。(正例)这次选举,本来他是最有希望的,但由于他近来的所作所为不孚众望,结果落选了。

26、中国历史文化中固然有很多黑暗面,甚至有惨不忍睹的地方,西方历史文化中又何尝没有骇人听闻之处?西方文化自有它的优点,中国文化也不是没有自己的长处。因此往往是对中国历史文化有一定了解,又能走出国门亲身触摸一下西方历史文化的人,能对中西历史文化的异同优劣,有比较客观理性的认识。

27、2金兰之交        2朋比为奸      

28、上面列写的十一点,可能算不上经验,很多谈写作技巧的书里都能找到,仅只是常识。但如果谁能守住这些常识,遵照这些常识,谁就能写出最新最美的文字来,把自己写成一道风景。

29、2爱屋及乌          2胶柱鼓瑟      

30、落叶知秋( 注释:指见到落地的黄叶,知道已经是秋天快到了。)

31、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多形容文章悲惨动人。〖错例〗一些文学期刊在对业余作者极端冷落的时候,对一些专业作家却极尽献媚之能事,搞什么组稿、约稿、专栏,致使一本刊物老是那几个作家的作品又并非佳作。有的作品枯燥乏味,不忍卒读。

32、窥豹一斑 一叶知秋 见微知著 因小见大 窥一斑而知全豹

33、惨淡,费尽心思;经营,谋划并从事某项事情。形容费尽心思于谋划和从事某项事情。

34、1938年5月,因日寇逼近九江,小从与父母离开庐山,间关远道来到外祖父的故里、位于赣西边境的萍乡清溪村,在这里度过五年多的相对安宁时光。由于小从不能进学校读书,隆恪夫妇便亲自教女儿读四书、左传、古文,讲授唐诗宋词,一派“大夫无恙时,刻意教子弟”的遗风(小从的母亲喻婉芬亦出自书香门第,其父喻兆藩,是陈三立的同榜进士。喻兆藩的祖父喻增高,也是进士。一门祖孙二高科,乡里传为美谈)。

35、2():品尝鼎锅中的一块肉就可以推知整锅的食物的滋味。比喻根据部分可以推知全体。

36、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宋· 王安石《伤仲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