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句子网

老子简介(经典65句)

老子简介

1、唐初傅奕, 据北齐时项羽妾墓出土的“项羽妾本”, 和几种流传版本参合校订,成《道德经古本篇》,人称“傅奕本”,学界誉称善本。傅奕本保存了较多的古句、古语、古字傅奕本有许多优点,但因其是根据几个旧本参校的,这些旧本本身就存在不少讹误,且傅奕本在流传过程中,被后人改动的地方也很多,存在讹文、衍文、脱文、倒置的情况,且有些篇次及文章内容也非《老子》原貌。傅奕本和严遵《老子指归》、王弼本以及河上公本合称传世本的四大体系。

2、东周末年,周礼盛行,然天下大乱,国国相争,礼仪实已尽丧。公元前571年,宋楚交战,宋国将军李乾奉宋平公之命带兵出征。李乾英勇善战,连克楚军。楚军用计谋战胜宋军,李乾中箭而亡。李乾家眷在亲兵的保护下来到陈国曲仁里,李乾夫人生下一子,取名李耳。童年李耳,天姿聪慧,静思好学,8岁拜商容为师。李耳又拜本元为师学习三年,明白了天地万物,动植众生的先天之本。李耳16岁,智退叛兵。李耳和婷阳结婚,生一儿子取名李宗。李耳按本元指引,去鲁国太乙山找紫真求学。路上,李耳被宋将叛将斯愚抓走,几经周折险些丧命。在鲁国见到了14岁的孔子。李耳求学归来再次回到曲仁里,发现家里发生重大变故。李耳的爷爷去世,斯愚将李耳的叔、婶杀死,并要霸占婷阳,婷阳不从投河自尽。李耳一夜白发,决定走上传道之路,此后大家都尊称他为老子。童心放下儿女私情拜老子为师,马童也拜老子为师追随左右。

3、在语言上, 帛书本和世传本最主要的差异就是, 帛书本保留了许多虚词, 如“也”、“安(案)”、“矣”,这些虚词为《老子》的解读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解决了前人在校释《老子》时解决不了的一些难题。

4、    甲本中《德》篇与《道》篇虽誊抄于一人之手,但誊抄者保留了母本中用字的规范,使今人能够从“圣”“其”和“百姓”等字词的不同书写形式中,看到这两篇文章的母本分别产生于不同地区或不同时代的信息,为《道》和《德》曾是两篇独立流传过的文章提供了证据。

5、鹿邑县原来是一个偏僻的小县,但竟然出生了老子这位名震中外的哲学家,甚至是能够保佑四方的“神灵”,所以乡亲们都从心底里对老君爷感到光彩和荣耀。把他看作是善良和智慧的化身。中国的知识分子多称李耳先生为老子或老聃。但本地乡亲们却习惯而亲切地称他为“老君爷”,犹如自己的长辈一般。

6、   游区的重点以太清宫景区、明道宫景区和老子天下第一园景区为中心,充分发挥其人文景观优势,向游客展示一个真实的老子故里形象。同时,发掘商周大墓等历史遗址、楚汉相争的垓下古战场、陈抟故园、武平封侯处等遗迹,展示老子故里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展示古代战场波澜壮阔的场景,展示三国曹氏纵横驰骋、争夺天下的雄心。

7、《道经》的分合则不得而知。由此可知,早期文本并没有严格的分章格式。有人认为,从《韩非子》两篇解说也能看出,《德经》在前、《道经》在后是原初文本的体例。

8、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人(今河南鹿邑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关于老子的籍贯历史上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那里老子故里究竟真的在那里呢?对这一问题,以往无人作专门的深入细致的研究,即使有少数专家、学者涉足此一问题,也由于史料短缺,记载不详,而且相互矛盾、自相矛盾之处较多,以致聚讼纷纭,众说不难以定论,因而成了我国文化史上的千古之谜。

9、据县志记载,太清宫分“前宫”和“后宫”两大部分。两宫相距约半公里,当中有一条东西流向的清静河,河上有座会仙桥。两宫占地约七百二十余亩,各种建筑六百余间。“前宫”以“太极殿”为中心,殿前有“御道”,直通“午门”。周围有“七元殿”、“五岳殿”、“南斗殿”、“虚无殿”和“清静阁”等。在“太极殿”内,供有老子巨大塑像。殿前的地面上立有高约一米半、直径约二十五公分的铁柱一根,俗称“赶山鞭”,这是因为老子曾担任过周王朝的“守藏室之史”或“柱下史”—类似国家图书馆长之类的官员,所以用这根铁柱作为纪念的标志。“后宫”为“寝宫”,正式名字叫“洞霄宫”,周围建筑略少于“前宫”。如此两宫相联,殿阁林立,松柏交翠,流水滨踪,整个建筑群可谓气势宏伟,庄严肃穆,十足地表现当年唐王朝时代中国国运兴隆的豪华气象。这座壮丽的太清宫建筑群,随着唐王朝的衰落,当然也免不了要遭受战火的洗礼,可是老子的“官运”却并未因为人世间的改朝易代而告终结。

10、        甲本存而乙本失,或乙本存而甲本失的,取存为用;

11、《老子》王弼本,出自王弼《老子注》。王弼(226一249),山阳高平(今

12、    甲本中《德》篇与《道》篇虽誊抄于一人之手,但誊抄者保留了母本中用字的规范,使今人能够从“圣”“其”和“百姓”等字词的不同书写形式中,看到这两篇文章的母本分别产生于不同地区或不同时代的信息,为《道》和《德》曾是两篇独立流传过的文章提供了证据。(老子简介)。

13、本县纪念李耳较大的历史性建筑有两处:其一是上面谈到的太清宫,另一为老君台。

14、   太清宫前后两宫相距一里,中间有一条东西流向的清静河,取老子“清静无为”之意,河上有会仙桥,将前后两宫联为一体。两宫占地872亩,各种建筑600余间,殿阁棋布,雄伟壮观,极盛一时。前宫以太极殿为中心,东有老子牧牛场遗址,西有隐阳山遗址,中有九龙井,至今仍存。大殿内供有老子塑像,殿侧立有高约5米,直径约25公分的铁柱一根,人称“赶山鞭”,这根铁柱是老子当时任“守藏史”时记录天子和群臣议事时依靠的柱子,故人们又称老子为“柱下史”。宋真宗赵恒在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亲临太清宫谒祭,追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御书“先天太后之赞”碑一块,至今仍镌立于后宫。

15、现在道家所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由道家宝典《道德经》而来,道就是自然客观规律,《道德经》就是一部用“道”来解释万物演化的规律的道家哲学典籍。

16、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是北京大学于2009年1月接受捐赠的一批从海外回归

17、               老子道德经网

18、    道家思想注重生命内在底蕴的积累培育,强调无为,无欲,出世;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上,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也是一种适合中老年人修炼和修为的隐世文化。

19、传说老子修道成仙,于此处飞升,故名“升仙台”。山门下青石台阶共32层,加上正殿前一层,恰为33层,正符合老子升33层青天之说。进入老君台山门,是正殿,面阔3间,进深3间,硬山式清代建筑,殿内东西偏殿各一间。合上13棵桧柏青翠葱郁,常年凉风习习,百鸟飞鸣。台下波光烟霭,湖水萦洄,景色宜人。映山门向南约里许的中轴线上,依次有望仙桥、明道宫、文昌宫、八角亭、游龙堤坊、万教之祖牌坊等。牌坊附近有“老子故里”、“孔子问礼处”两块碑碣。牌坊上书“地古永传曲仁里”下题“天高近接太清宫”,楣镌“万教之祖”,正书苍古遒劲。 老君台原名升仙台或拜仙台,原为明道宫的一部分,位于老子故里鹿邑县城内东北隅,老君台后街路南。相传老子修道成仙于此处飞生,因而得名。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追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故又名老君台。

20、  自证是根本:用两部帛书《老子》来证明其自身的先进性,这是《破译》的主要工作和内容,在逐字、逐句、逐段、逐章解破了全文之后,这一结论学者均能自鉴。

21、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版本。1993年出土于荆门郭店一号楚墓,简本《老子》甲、乙,丙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所见年代最早的《老子》传抄本。它的绝大多数文句与今本《老子》相近或相同。竹简内容反映了战国中后期的社会。简本《老子》分见于今本《老子》三一章。现存2046字。不分德经,道经。

22、道家思想其他的代表人物还有战国时期的庄周、列御寇、惠施等人。道家倡导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尊黄帝、老子为创始人,并称黄老。

23、老子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物极必反之理。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著有《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24、  关于帛书《老子》与《道德经》相比,具有极为超越的先进性是否信据不足,也就是是否为孤证的问题,以下三点可供参考:

25、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到灵宝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26、《老子》,亦称《道德经》、《老子五千文》,是道家的主要经典。相传由春秋末期老聃著。但从书的思想内容和涉及的某些问题看来,该书可能编定于战国初期,基本上保留了老子本人的主要思想。《老子》共81章,5000余言,分上下篇。注本有西汉河上公注、魏王弼注、明清之际王夫之《老子衍》、清魏源《老子本义》等。1973年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文物中,有《老子》的抄写本。《老子》这部书的版本很多。古今有关《老子》的注说千百种之多。秦汉魏晋以来,流传较广的当推王弼注本和河上公注本。《老子》版本纷繁芜杂,至今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以下几个版本:郭店竹简本、马王堆帛书《老子》甲乙本、西汉竹书本(又名北大竹简本)、严遵《老子指归》、王弼本、河上公本、傅奕本、唐代景龙碑本及其它。 

27、鹿邑县原来是一个偏僻的小县,但竟然出生了老子这位名震中外的哲学家,甚至是能够保佑四方的“神灵”,所以乡亲们都从心底里对老君爷感到光彩和荣耀。把他看作是善良和智慧的化身。中国的知识分子多称李耳先生为老子或老聃。但本地乡亲们却习惯而亲切地称他为“老君爷”,犹如自己的长辈一般。

28、 鹿邑县海拔最高之处。老君台又名升仙台、拜仙台,是传说中老子修道成仙骑青牛飞升处。老君台高13米,是一座以古代大砖构筑成的高坛形古建筑,状若圆柱且有棱角,顶部面积765平方米,从下至上共有青石台阶33层,正符合老子升33层青天之说。

29、  时间先进性:考古发现已证明,帛书《老子》的下葬时间约在距今2170年以前,这个时间比目前所知最古老的《道德经》(河上公版)约早50年,而且考古也已证明,帛书甲乙本《老子》的誊抄时间都比下葬时间更早,而誊抄时间还和母本的生成时间有所差距,大致估算,帛书甲本《老子》出现在《道德经》之前至少100年;

30、到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欧洲共有60多种《道德经》译文,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尼采,俄罗斯大作家托尔斯泰等世界著名学者对《道德经》都有深入的研究,并都有专著或专论问世。

31、  “老子”,“孔子”两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圣人;一位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李耳);一位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孔丘);两位圣人的教育影响了中国二千五百年之久。

32、     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古时“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义),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陈国苦县,关于的老子出生地有多种说法,包括河南鹿邑说、安徽涡阳说。《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云:“老子者,周守藏室之史也。”这个守藏室之史,就是王室的图书管理员,可能会兼职做点编撰史书的工作。那么,老子很可能就是在周灵王时期进入周王室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33、大约为公元前300年左右,墓的主人身份不明。由于该墓曾被盗窃,竹简出土时已散乱、残损,故无法完全恢复简册原状。经专家整理,郭店楚简《老子》书写于形制各异的甲、乙、丙三组竹简上,被认为是《老子》五千言的三种节录本。郭店楚简本的简文不分章,次序和文字与通行本有较大差异。郭店楚简本现存2046字,约为通行本的2/是迄今为止所知的年代最早的《老子》传抄本。

34、《老子》相传为春秋时期老聃所著。通行本《老子》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道经》,共三十七章,下篇《德经》,共四十四章。《老子》传世的版本极多。

35、实为二书:《道德真经指归论》和《道德真经指归》。现皆仅存《论德篇》。《道德真经指归论》是阐发《老子》经文宏旨,不载经文。后者将严遵的阐释按《老子》章次内容割裂,分别附于各章的经文之后。

36、当晚,他一夜失眠,隔天一早又去拜访老子,老子的表情和昨天一样,并无温怒之色,也无排斥他的表情。来访者坐在老子面前,问道:昨天我说了很多无礼的话,但是你一点儿也不生气。我自以为胜利了,可是心里却若有所失,这是什么道理。

37、实为二书:《道德真经指归论》和《道德真经指归》。现皆仅存《论德篇》。《道德真经指归论》是阐发《老子》经文宏旨,不载经文。后者将严遵的阐释按《老子》章次内容割裂,分别附于各章的经文之后。

38、        《老子甲本》的文字介于篆隶之间,文字不避汉高祖刘邦的“邦”字之讳,因此学者普遍认为抄写年代应在刘邦在位之前,即秦末汉初之际,也可能更为久远。《老子乙本》的文字是隶书,避“邦”字讳,但并不避“盈”“恒”字讳,因此应抄于刘邦在位时期(《维基百科全书》)。以此为据可以说明,帛书《老子》甲乙本本身成书均早于其下葬年代,而它们母本产生的年代应更为早远。

39、《老子》河上公本,出自《老子河上公章句》。河上公又名河上丈人,皇甫谧在《高士传》说:“河上丈人,不知何国人,自隐姓名,居河之湄,著老子章句,号河上丈人,亦称河上公。”另外,《史记•乐毅列传》

40、丨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这本书。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有人认为是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跟孔子同时,曾著书十五篇宣传道家之用;还有人认为是周太史儋(dān),生活在孔子死后一百多年的时间里。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其《史记》的《老子韩非列传》中即说明了当时对老子何其人有过此两种猜测。“或曰:老莱子亦老莱子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当时司马迁也疑老子即为老莱子。

41、的西汉竹简。竹质墨迹,书体为隶书,完整简1600余枚。竹书内容丰富,基本涵盖了《汉书·艺文志》所划分“六艺”、“诸子”等六大门类。《老子》属于“诸子”类。

42、但多在虚词上。从注释来看,河上公的注释以修身炼气为本,王弼的注释以谈玄说虚为主,前者被道教人士推崇,后者为士大夫喜好。现在的通行本是以王弼本为底本的。

43、河南省春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书画培训中心主任:王涛

44、    公元前,497年,两位中华圣哲在沛地再次相会,儒家依“学而优则仕”“以政为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倡导做人要像君子一样,坦荡正直,无私;其核心思想是主张“仁爱”礼仪,归结起来就是:“仁”“义”“礼”“智”“信”;实际上都是要求我们要入世作为,不能平庸的过活一生的入世文化。

45、  据史志记载,东汉延熹八年(公元165年),汉桓帝刘志派中常侍管霸前来创建,始名老子庙。唐祖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李渊为了便于对天下的统治,抬高家族地位,就听从吉善行的建议,认老子为祖宗,派人在汉老子庙的基础上予以扩建,规模如京城王宫,做为皇室家庙。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唐高宗李治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帝”,并增建“紫极宫”、“太清楼”,改庙名为“玄元庙”。到武则天光宅元年(公元684年),又册封老子母为“先天太后”,在汉李母庙的基础上,扩建成洞霄宫,位置在太清宫北一里。至玄宗李隆基时,太清宫又有增建,规模达到鼎盛,占地八顷七十二亩,周围四十里,宫内建筑排列有序,琼楼玉宇,金碧辉煌。太清宫称前宫,洞霄宫称后宫。前宫祀老子,后宫祀李母。两宫中隔一河,河上有桥。河名“金水”,桥称“会仙”。

46、鹿邑还是中国第一大姓——李姓的发源地,是全球李姓华人寻根问祖的胜地。天下李姓,根在鹿邑。老子是李姓子孙的先祖,据《李氏祖脉源流》记载李渊、李世民认老子为先祖。目前,李姓在全国人口中约占汉族人口的9%,已达9500万人,加上在世界各地的华人,李姓已超过一亿人。鹿邑作为李姓的发源地,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成立了中国鹿邑李氏文化研究总会,近年来撰写了《李姓起源鹿邑》、《老子与李姓》等论文,在全国多次获奖;拍摄了电视剧《李氏春秋》,在中央和省市电视台播放,并向海外发行;举办了海峡两岸李氏宗亲恳亲会。

47、《史记》载: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可知当时秦王的重视。《韩非子》也是间接补遗史书对中国先秦时期史料不足的参考重要来源之著作中许多当代民间传说和寓言故事也成为成语典故的出处。

48、     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古时“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义),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陈国苦县,关于的老子出生地有多种说法,包括河南鹿邑说、安徽涡阳说。《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云:“老子者,周守藏室之史也。”这个守藏室之史,就是王室的图书管理员,可能会兼职做点编撰史书的工作。那么,老子很可能就是在周灵王时期进入周王室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49、是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

50、韩非子《解老》,《喻老》两篇。《文子》《鹖冠子》等皆为先秦著作。《淮南子•严道训》《老子想尔注》等皆为魏晋之前著作。《老子想尔注》久已散佚,清末敦煌莫高窟所藏的有《老子道德经》的残本。

51、     在老君台上,矗立着一个特殊的纪念碑,关于它的来历,还有一个神奇的故事。导游小姐指着墙上树上一个个弹坑娓娓道来:1938年日军侵华时,向老君台连续发射了13枚炮弹,然而却没有一枚发生爆炸。13枚炮弹发发失效,是偶然还是巧合?或是太上老君冥冥之中在显灵呢?没有人能够说得清。

52、在历史上,曾有三位皇帝颁诏钦改鹿邑县名。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唐高宗亲临鹿邑拜谒,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老子之母为“先天太后”,于乾封元年(666年)下诏改县名为真源,寓鹿邑为真理(道家思想)的发源地。武则天称帝后尊李母为先天太后,于载初元年(689年)下诏改真源为仙源,意为老子是得道成仙之人,而老子生地则为仙之源。宋真宗到鹿邑拜谒后,下诏改县名为卫真,以表明他比别的朝代更捍卫老子及思想(真理)的至尊地位。

53、老子传奇 道德经 第一集 老子简介商容收徒

54、  帛书《老子》与传世约两千年的《道德经》看似同宗,文体、结构、章序、所述内容也貌似形同,出土近40年来,学界虽普遍发现了它们的字面差异,但只认为是版本的不同,虽多有指出,但未能从系统和根本上发现它们的天壤之别,未能认识到这不仅是一个辨别真伪以正视听的文化问题,更是一个恢复中华文明迷失已久的实证科学体系、保护和发展我们的核心价值、发掘中华文明的智慧成就、解决人类发展已遇到的重大困惑和日趋严重的进步危机和进化危机、提振中华文明在人类科学发展史上的现代地位,去实现再次引领人类健康进步的重大文明问题。

55、《道德经》有上下两册,上册37篇主要是道经,下册44篇则是德经,《道德经》的思想要义为“道是德之本,德是道之术”。《道德经》被誉为影响中国社会思想的三大思想著作之一。

56、(逢喜书院祝您成长进步!分享到圈子里,朋友们会感谢您!)

57、    道家思想注重生命内在底蕴的积累培育,强调无为,无欲,出世;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上,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也是一种适合中老年人修炼和修为的隐世文化。

58、2009年1月北京大学收藏。竹书本上有“孝景元年”字样,可推断此版本约成于西汉中期。共二百二十余枚,近五千三百字。是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的汉代古本。在竹书《老子》中,首次发现了《老子上经》和《老子下经》的篇题,每章前均有分章符号。此版本有断简,错字。

59、    儒家强调有为,强调如何做人和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人被上下善恶分别取舍成若干种,人人不平等,王者和“贤能”治理天下,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60、   公元前,536年初春,影响中国历史长达2500年之久的两位伟大圣人;一个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一个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们在鲁国的曲阜不期而遇了。

61、汉延熹八年,汉桓帝两次派大臣到鹿邑朝拜老子并建老子祠。自汉桓帝以来,唐宋金元清等历朝代典籍都有皇帝亲谒或派大臣拜竭的记载。唐朝帝王对老子更是尊崇有加,自称老子后裔,尊老子为圣祖,在鹿邑大兴土木,扩建老子祠成老君庙,后下诏改老君庙为太清宫。唐高祖年间,太清宫“宫阙如帝者居”。有宫殿真宗赵恒率百官亲临太清宫,发国帑重修太清、洞霄二宫,“庙貌比唐时有加”。太清宫成为历代文人骚客流连驻足的好地方。谢灵运、李白、杜甫、苏辙、范仲淹、欧阳修等都曾在这里留下大量尊老崇道、咏物状景的珍贵诗篇。党和国家领导人杨尚昆、胡耀邦、张爱萍、杨得志、朱镕基、国务院温家宝总理也先后游览了这块圣地。

62、其影响不仅包括哲学、宗教、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美学、伦理学、文艺学、心理学、教育学、逻辑性、修辞学诸学科。

63、     老聃长寿,一百零一岁仙逝,邻里皆来吊唁。老人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念老子顺民之性、随民之情、与世无争、柔慈待人的大德大恩,皆悲不自胜。老聃好友秦佚来吊唁,至老子灵旁,不跪不拜,拱手致意,哭号三声即止。待其欲转身回去时,邻人拦住问道:“汝非老子好友乎?”秦佚答道;“当然。”邻人道:“既为老子好友,如此薄情少礼,可乎?”秦佚道;“有何不可?”邻人闻言,由怒转,大声责问道:“其理何在?”秦佚笑道:“吾友老聃有言,生亦不喜,死亦不悲。汝可闻乎?昔日老聃之生也,由无至有,聚气而成,顺时而来,合自然之理,有何喜哉?今日老聃之死也,由有归无,散气而灭,顺时而去,合自然之理也。有何悲哉?生而喜者,是以为不当喜而喜也;死而悲者,是以为不当悲而悲也,放生时贵生,死时怕死,皆是以己之意愿而强求生来、强求死去也,皆背自然之理而任己之情也。如安时而处顺,则哀乐不能入也。而背自然、违天理,合于道乎?不合于道,可为老聃好友乎?老聃好友者,遵其言而动、顺于道而行者也。吾既为老聃之友,故能以理化情,故不悲。”  

64、和老子一样主张无为,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庄子的思想和主张,对后世影响深远,是人类思想史上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