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句子网

卡夫卡城堡(经典30句)

卡夫卡城堡

1、卡夫卡是一个揭露旧世界的天才,他用荒诞、夸张、象征的表现手法写出梦魇般的世界。就如同布雷希特称卡夫卡是“一位先知式的作家”,他对人的痛苦和普遍异化的揭露鞭辟入里。卡夫卡在谜一样的难解的隐喻中散发出令人窒息的无限伸长的梦境空间,就如同K在城堡所笼罩的大网下所表现出来的无法解脱的生存困境。他的叙事文本在整体上采用隐喻,以梦魇般的幻象和现实世界的相似性,编织成这样一个独一无二的令人回味无穷的“城堡”,令我们深切感受到世界的荒谬性和人的普遍异化。

2、城堡成为一种象征:不同生存处境的人会产生不同的联想,比如农民工有没有获得城市户籍的联想?大学毕业生有没有进入公务员圈子的联想?

3、下面展开探询《城堡》世界具有普适价值的文学思想。

4、卡夫卡作为“现代艺术的探险者”,一反传统小说的创作模式,采用全新的审美视角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构筑了这部现代艺术的迷宫,使《城堡》具有高超的艺术性和美学上的震撼力。

5、《判决》是奥地利作家弗兰兹·卡夫卡创作的短篇小说,创作于1912年。

6、作品讲述主人公K应聘来城堡当土地测量员,他经过长途跋涉,穿过许多雪路后,终于在半夜抵达城堡管辖下的一个穷村落。在村落的招待所,筋疲力尽的K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它们都是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平民。

7、“你们是谁?”K问问…“您的助手。”他们答道。…“你们的仪器呢?”K问。“我们没有仪器。”他们说。“我交给你们的仪器呢?”K问。“我们没有仪器。”他们反复说。“啊,你们究竟是什么人呀!”K说。“你们懂土地测量吗?”“不懂。”他们说。…

8、卡夫卡1883年出生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1904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为四部短篇小说集和三部长篇小说。可惜生前大多未发表,三部长篇也均未写完。他生活在奥匈帝国即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

9、不要嘲笑我,弗丽达小姐——你还有比你过去所征服的更多东西在等着你去征服呢。但是一个人在世界上碰到的阻力是巨大的,他所追求的目标越高,遇到的阻力就越大,因此要接受一个同样也在奋斗拼搏的人的帮助,绝不是一种耻辱,尽管他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

10、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这种情绪使卡夫卡生前不为世人所理解。在《城堡》中,卡夫卡以冷峻的笔调叙述了一次绝望的挣扎,由此揭示世界的荒诞、异己和冷漠。

11、作者在这本书的后记中写道:“刺激了我的神经、触发了我的灵感,使我动笔写《酒国》的是一篇刊登在某家报刊的文章:《我曾是个陪酒员》,”这是一个因酒量而平步青云之人,在多年以后记录下自己当年的那段生活的一篇文章。

12、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有一部作品《城堡》,晦涩难懂。很多人读过之后都不明白这篇文章究竟寓意了什么,象征着什么?可以说,自从这部作品问世以来,将近一个世纪,一直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争论不休。

13、我们知道,K就是卡夫卡(Kafka)自己的姓名缩写,这小说写的是卡夫卡的一生,终其一生都在从事创作,没有原因,没有结局,他就是想进入文字最深处的城堡,试图在语言文字中找到世界的出口,可这当然是没有结果的。卡夫卡死前有没有被允许进入文字深处,我们不得而知,但他一生都在写作,努力接近那个城堡。

14、城堡是权力的象征、国家统治机器的缩影。《城堡》是对崩溃前夕奥匈帝国的写照。《城堡》又是卡夫卡对极权主义统治即将来临的预示。

15、卡夫卡写《变形记》,出发点大抵是设想自己倘若辞去工作,宅在家里写作,会是怎样一种情况,或许会像甲虫那样令人讨厌,成为家人的负担吧。他就是这样将自己放进一个极端的想象的情境,而又好像那是真实情形一般的写,所以虽然整个小说的前提很超现实,其中的情感、细节却很真实。

16、与作家卡夫卡小说中的荒诞以及主人公难以解释的离奇经历产生共鸣的现象,也被现代人形容为“Kafkaesque”(卡夫卡式的)。

17、弗兰兹·卡夫卡,1883年7月3日~1924年6月3日,生活于奥匈帝国(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组成的政合国)统治下的捷克德语小说家,本职为保险业职员。主要作品有小说《审判》、《城堡》、《变形记》等。

18、从读者方面来说,有人评价说丁钩儿的形象就是卡夫卡小说《城堡》里的调查员E的形象,罗山煤矿厂就如同那一座城堡,而《酒国》最后的结局与《城堡》一书的结局也似有相近。

19、在这部小说出版后,各界对于这部小说评论不作者本人则对《酒国》这本书评价颇高,这也可以在作者的另一本《用耳朵阅读》一书中看到。尤其是小说的灵感来源于一个真实报道,其现实部分的描写直指当下社会,对于这一点,作者甚至还暗讽评论方有叶公好龙之嫌。

20、“如果我不是有目的地来到这儿,而是意外地发现自己站在这个地方的话,那真有点山穷水尽的味道呢”!

21、从外形上看,卡夫卡堡和萨夫迪的集合住宅67(1967年加拿大蒙特利尔万国博览会的作品)很相似,都是利用独立方建单位群集而成,房间单位的平面位置多变,显现出和谐与丰富。单元交错放置,建筑层叠而上排列成不规则方块机体。外观单纯朴素,空间变化富有趣味和动感。

22、妹妹提出将自己的亲哥哥赶出家门。格里高尔在亲情冷漠的情况下饥寒交迫,并且患病在身,但仍心系家人。

23、卡夫卡的《城堡》写得云山雾罩,扑朔迷离,更像是一次离奇的梦游。

24、这一切都要求一种神学—象征的解释。因此,城堡不是恩宠,而是一种神秘的超验体验的表达,在这一体验中,超验始终是神秘的,讳莫如深的,令人恐惧的,但它仍然向人敞开了一条道路,并没有使希望成为不可能。那么,《城堡》是一部宗教作品吗?回答是:它不是一部直接的宗教作品,但却是一部在宗教上极其重要的作品!克尔凯郭尔作为极端的信徒谈到了绝对的悖论或绝对者的悖论,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怀疑的信仰者至少是让他笔下的一部分人物表达了对信仰的肯定,而卡夫卡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却藏而不露,是神秘的,暧昧的和深不可测的。他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样,也不是一个左拉式的自然主义者,即以“科学的”解剖方式把人简单地描写为遗传和环境的产物。在一个实证主义的、科学的和官僚主义的世界里,可见的、可触及的、可计算的东西被视为真正的和最终的实在,而卡夫卡在这个世界里却执着于超验。与他早期所读过的尼采不同,卡夫卡不是一个否定最高价值、宣布上帝死亡的无神论者,更不是一个用最高价值重估其他一切价值、没有目标的虚无主义者。从他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是一个在城堡和各种权力之间不断受到折磨的人,一个在怀疑和希望之间被分裂的人。这一切都发生在一个令人沮丧的阴沉沉的世界里,在他死后的几十年里,这个世界在所有语言中都理所当然地变成了一句谚语:“卡夫卡的世界”。Kafkaesk(2):这是一个迷宫似的晚期现代世界,一个在20世纪发生过荒唐的世界大战、出现了远远超出卡夫卡恐惧幻象的集中营和古拉格群岛劳改营的世界,也是一个充斥着无名的权力和无法反抗的压制和隐匿的引诱者的世界,一个有着各种各样的保险、然而却又是日益不安全的世界。卡夫卡本人就是一位保险公司的职员!(2)Kafkaesk:原义为卡夫卡风格,引申义为恐怖的、怪诞的、神秘的。——译者注

25、这本小说讲述的是土地测量员K是怎样想尽一切办法和手段与城堡取得联系,却又一次又一次以失败告终的故事。

26、卡夫卡生前一共出版了《观察》《变形记》《乡村医生》以及《饥饿艺术家》等四本薄薄的短篇小说集。留下三部未完成的长篇小说《失踪者》《诉讼》和《城堡》,另有大量的书信、日记、杂感、随笔等。

27、你们客房女侍在钥匙孔里偷看惯了,因此就会有那种思想方法,从你们确实看到的一点小事便对全局作出(自以为)绝妙而错误的结论。

28、城堡笼罩在夜色之中,如同一片空洞虚无的幻景,它与主人公K的目标若即若离。通过K与巴纳巴斯之妹奥尔伽的一席谈话,我们可以了解到或许这个城堡的主人并不是真实存在的,谁也没有见到过传说中城堡的主人,K只是通过别人的叙述来了解城堡的主人,他是否真实存在却引人所思。

29、不错,要进入而永远不得——这是作者卡夫卡写照科层社会的切入口。但凡等级差异社会,这照会的一面最难戳穿,对精神制约也最起作用。一旦戳穿,精神变化也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