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句子网

舆论怎么读(经典25句)

舆论怎么读

1、言论 (yánlùn)言词;发表的议论或意见。

2、舆论哗然 (yúlùnhuárán)公众大表惊讶和不满。

3、“头脑清醒,指的就是有能力分辨出表面的相似性,注意到差异性,并对多样性有所理解” 

4、反转舆情的议题往往具有较强的话题性,能够与公众的特定情绪相契合。对现实生活长期的压抑和不满情绪奠定了心理基础,而反转舆情利用敏感身份和特定情景剥离事实,从而引发对立效果,引起舆论爆发。目前,热点议题以社会、法治、教育类新闻为主。

5、晨(chén):一般的意思是指早上,如清晨。《礼记·曲礼》昏定而晨省。译文是晚间服侍就寝,早上省视问安。旧时侍奉父母的日常礼节。

6、舆情治理层面上,政府应当提前介入舆情管理,建立舆情监测系统,梳理潜在风险点,形成预案,提高舆情态势感知能力,加强对舆论的引导能力,在关注度高的新闻中主动发声,及时澄清真相,把握舆论主动性。

7、部分职业道德较低的媒体从业者也深受刻板印象的影响,在不了解事件全貌的情况下便根据新闻线索进行立场预判,发布不负责任的报道,导致反转舆情的发生,不仅对新闻当事人带来影响,还破坏了公众对媒体的信任。

8、在技术应用、打造智慧社会的进程中,担忧声音渐起。疫情以来,个人信息被过度采集、信息泄露等事件层出不穷,大数据运用与隐私保护成为持续在舆论场热议的话题。

9、这帮政客把持着舆论工具,颠倒黑白,造谣惑众。

10、现在我们把对内容进行一个全新改造了,用传播学的话来说,就是要重新“架构”——进行材料的筛选和重组。那么首先,我要把第六部分“民主的图景”剔除,因为它有点难。另外,它是从理论历史的角度去证明本书的核心观点的,可以说也是比较独立的。

11、2020年以来,各类政府机构积极推进政务服务线上化,服务种类及人次均有显著提升;各地区政府“一网通办”“异地可办”“跨区通办”渐成趋势,“掌上办”“指尖办”逐步成为政务服务标配,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我国正在经历从单一电子政务到数字治理的转型,并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2、首先,舆论的形成基于某些信息引起了大众的兴趣,之后的观点表达则受到“私利”的影响。我们需要搞清楚在什么情况下“私利”如何影响人们的观点形成,而这也许与人的性格相关。为了使得人们能够更加理性地表达,教育必不可少。

13、引用:徐迟《哥德巴赫猜想》:“一页一页的历史写出来了,大是大非,终于有了无私的公论。”

14、2020年,网络热词层出不穷。“凡尔赛”“内卷”“打工人”“尾款人”“不讲武德”等,成为现象级传播热点,也表现出新特征。

15、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59章:“吴毓鳞首先大喊大叫,‘内阁不能统我们不如及早下台。’”

16、(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简傲》:“王(王子猷)肩舆径造竹下,讽啸良久。”

17、郭孝成《山东独立状况》:“始议组织临时政府,以顺舆情,而维大局。”

18、在备考初期,你对于李普曼的理解可能是拼图式:通过与李普曼有关的理论拼凑出了一张想想中的李普曼学术地图。《舆论》这本书则可以展现给你更加系统的李普曼学术脉络,让你对以下问题有更深入的认识:比如舆论从哪里来?它是怎样形成的?它能造成什么样的结果?谁是公众?舆论是什么意思?它是仅仅在公众中传播还是由公众自己形成的?它什么时候才能成为独立的力量?该书对成见、兴趣、公意的形成和民主形象等问题做了精辟而深刻的探讨,完成了新闻史上对舆论传播现象的首次全面论述,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19、做好宣传舆论工作,为这件新生物茁壮成长鸣锣开道,是我们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20、引用:冰心《寄小读者》十八:“最可敬的是他们很关心于船上别国人对于中国学生的舆论。”

21、翻译:假若孙登傲慢狠毒,一点都没有入侍於孙权,给孙权做事的意向,害怕舆人的消息不畅通,只看表象的东西,而且喜欢乱说话的人。

22、信息对于人类生存发展来说极其重要,真理性信息尤其如此,人们相信信息互相碰撞就会产生真理,在观点与观点的相互竞争中最接近真理的观点最终会脱颖而出,因为真理自身蕴藏巨大能量。弥尔顿认为相信真理是人与生俱来的能力,只要让信息自由流通,最终一定会产生真理。

23、比如在观看某人作品时,如果其呈现的内容和色彩不能立即迎合我们有关色彩的运用与表现的经验,我们会摇着头认为他没能再现我们认为熟悉的事物。人们会以头脑中已有的标准去看待现实,只接受这种方式描绘的外在形象,并为现实中所展现的理想模样而高兴。对于不符合的部分会觉得它不可理喻。

24、>>审查与保密。宣传者若进行某种宣传,最好在公众和事件真相之间设置某种屏障,限制人们接近真实环境,以免其根据自己的判断去构建脑中的拟态环境,于是最好的办法就是控制这个人往哪里看、看什么(信源对信息的选择审核)。对于越复杂、人们越难以接触的事物,这种屏障设置越容易。作者想提醒我们,当我们形成一个观点时,可能我们对事实真相还谈不上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