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句子网

马尔克斯(经典97句)

马尔克斯

1、你知道,当时我住在巴兰基亚,一座离阿拉卡塔卡不远的加勒比海的城市。我的外祖父外祖母都去世了,我母亲想要把他们的房子卖掉。

2、我记忆中的每一个人都是他们从前的那种模样,如今他们都死去了。那一天,我意识到,我当时所写的短篇小说都不过是智性的阐述而已,和我的现实是不相干的。

3、我个人倒觉得不能说加西亚·马尔克斯是一个模仿者,因为他的《百年孤独》中绝大部分应该是独创的,是很多前人没有写过的东西。最近四年的时间里我除了翻译其他的作者的作品以外,翻译了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五本书,包括最早的《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和最晚翻的《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这两本书有一些共同的地方,但是不同的地方也是非常明显。共同地方我觉得首先是他们都对军人政权的暴政有程度不同的抗议。要说他们有什么不同,《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里边完全看不到有什么魔幻的东西,完全是一种批判现实主义和带了一点点存在主义的内容和技巧,而海难这个非虚构小说里边他已经开始出现了一些魔幻现实主义的东西。

4、此时微风初起,风中充盈着过往的群声嘁喳,旧日天竺葵的呢喃窸,无法排遣的怀念来临前的失望叹息。——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5、剧情整个都是发生在房子里的——房子外面什么都不发生。写了几个章节之后,我就觉得,写那样一部大书我还没有做好准备。

6、她便高高兴兴地答应了。过了一段时间,母亲回到父亲工作的那个村里去了,于是我的外祖父外祖母便说道:“把加夫列尔留给我们抚养吧。”

7、所以读过《百年孤独》对我触动很大,因为我自己是藏文化的背景,在本民族文化当中也有非常强大的民间文学、口语文学的叙事传统,这种天马行空,天上、地下人鬼不分的叙事,让我第一次认识到不管是写诗还是写小说,可能我们过去在学校接受到的书面文学的走向,还是过于单一。从此以后我经常背包下乡,就是向民间吸收精神跟审美滋养。因为可能有一天,当我自己拿笔起写小说的时候,小说的观念就已经悄然发生变化,写出来的可能就是《尘埃落定》那种样子。

8、她做了某种手势让我明白她就是。她穿了一件20年代的连衣裙,确实是20年代的,低腰,戴一顶草帽。她看上去就像是露易丝·布鲁克斯。(马尔克斯)。

9、莫言当然可以说他喜欢马尔克斯,喜欢到花那么长时间试图摆脱他的影响。他那一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很多人都喜欢马尔克斯。1982年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如饥似渴的中国人不顾版权就翻译和盗版发行了他的作品。那时候中国文坛已经与世界脱节有一段时间了,许多年轻的作家把《百年孤独》拿到手里,刚读完第一页纸就是一惊雷,震了,原来小说还可以这么写。

10、“亲爱的堂萨瓦斯,我一向认为,您唯一的美德就是厚颜无耻。”——加西亚·马尔克斯《恶时辰》

11、马尔克斯:是的。气味。我认为,嗅觉的那种激发力是所有官能中最强大的,比味觉和听觉要更强些。

12、拉丁美洲唯一的历史传奇便是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的军事独裁的人。许多曾是自由派的军事领袖,后来都蜕变为专制野蛮的暴君。我坚信,如果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能打赢那三十六场战争中的哪怕一场,他也会是其中一员。——加西亚·马尔克斯《我不是来演讲的》(马尔克斯)。

13、其中有一些细节我还是印象很深,有一些趣味很“马尔克斯”。比如他写到鲨鱼,说“大鲨鱼如果你忽然猛地一下把它钓起来,头朝下,尾巴朝上,整个鲨鱼的内脏会顺着嘴流出来”。我看到这种细节的时候觉得特棒,这可能是我们想不到的“马尔克斯”的细节和趣味。

14、陶玉平:你提到了墨西哥作家胡安·鲁尔福的一本小说《佩德罗·巴拉莫》以及他对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影响。影响是一定会有的,拉丁美洲的作家之间互相交流非常多,而且马尔克斯本人也曾经在墨西哥居住过多年。现在我手头没有资料,不知道当年他们有没有过交往,但是他们的心应该是相通的,从人鬼世界的交错来说他们的心灵是相通的。

15、 “这本书集冒险文学的所有成功特点为一身:客观性,不断推进的情节,优秀的戏剧性转折,悬念与幽默感……最具挑战的是:如何才能把主人公在漂流中度过的这空虚无聊、一模一样的十天写得不重复、不野蛮?一切都是真实而感人的,既无怜悯,也无煽情。这要归功于马尔克斯的文学天才。”

16、其实在西方文化中,他们有很多人喜欢把自己的儿子或孙子和他的爷爷和他的父亲名字起同样的名字。在西班牙语世界有很多人同时拥有两个三个或者四个甚至更多的名字,有的是教名,有的是普通的世俗的名字,他们在命名的过程中有时候会受到多种文化因素的影响。

17、我已经确信,小说家的工作是现存的最为自由的工作。你完全是你自己的主人。

18、柜台后面坐着一位女士,正在缝纫机上做活。母亲说:“朋友,你好吗?”那个女人终于认出了她的时候,便站起身来,她们相拥而泣,半个多小时里,根本就不说话。

19、合上书,把它放回书架上,我仍然不能说我读懂了它。但自此以后,它的存在就犹如一块气定神闲的大磁铁,带着书中那些魔幻离奇的情节,隐隐在我周围散发着磁力。以至于有一天我在想,如果我进监狱了,只能带一本书,我有可能会选择《百年孤独》。因为我能感觉到这个高深莫测的作者,在书中每一段的细节中,都埋伏着许多目的和意图,像是被打散的拼图,以一种特定的方式精心编排在一起,放在读者面前。

20、它是一种团结文化,面对累累罪行不屈不挠,为了主权身份揭竿而起。它是一种抗议文化,庙宇中手工打造的天使长着印第安人的脸庞,积雪之歌中苦苦祈求的是死神无声的力量。它是一种日常文化,体现在厨艺、服饰、独具特色的迷信和私密的爱情仪式里。它是一种欢庆、离经叛道、神秘莫测的文化,能够挣脱现实的束缚,化解理智与想象、言语与表情之间的矛盾,证明任何观念迟早都会被生命超越。这种力量来源于我们的落后。——加西亚·马尔克斯《我不是来演讲的》

21、余华说过,“我想如果现在让全世界所有作家来选评一位在世最伟大的作家,百分之五十的作家会选马尔克斯。”他对马尔克斯是无条件崇拜的,但他也能在魔幻现实主义的基础上迈出后现代的步伐,进行后现代写实的回归。

22、小说的叙述者,是土地改革时被枪毙的一个地主,他认为自己虽有财富,并无罪恶,因此在阴间里他为自己喊冤。在小说中他不断地经历着六道轮回,一世为驴、一世为牛、一世为猪、一世为狗、一世为猴、一世为人……每次转世为不同的动物,都未离开他的家族,离开这块土地。小说正是通过他的眼睛,准确说,是各种动物的眼睛来观察和体味农村的变革。(来源为百度百科)

23、在马尔克斯这一代拉美作家的创作中,这种文化多元主义的兼容或暧昧的综合几乎就是一种常态。米兰·昆德拉当然会有所质疑了。

24、他还太年轻,尚不知道回忆总是会抹去坏的,夸大好的,也正是由于这种玄妙,我们才得以承担过去的重负。

25、父母是隔在我们和死亡之间的帘子。你和死亡好象隔着什么在看,没有什么感受,你的父母挡在你们中间,等到你的父母过世了,你才会直面这些东西,不然你看到的死亡是很抽象的,你不知道。亲戚,朋友,邻居,隔代,他们去世对你的压力不是那么直接,父母是隔在你和死亡之间的一道帘子,把你挡了一下,你最亲密的人会影响你的生死观。

26、但在加勒比地区,和外祖父、外祖母、姨妈、舅舅生活在一起是非常自然的。在很长的时间里,母亲对我来说都是个陌生人,这倒是真的。

27、《霍乱时期的爱情》的疾病书写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籍晓红/贾青云,天津外国语学院

28、你要是想卖掉一件东西,就得把脸板得像去买东西一样。——加西亚·马尔克斯《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

29、马尔克斯是是哥伦比亚作家、记者和社会活动家,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下面大家就随我一起去看看他有哪些经典语录吧!

30、这部作品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学,对中国当代青年作家影响更大。

31、我不戴帽子,免得要在别人面前摘下来。——加西亚·马尔克斯《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

32、爱情,首先是一种本能,“要么生下来就会,要么永远都不会”。——加西亚·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

33、2009年末,派代表赴北京,专程拜访新经典。

34、马尔克斯:可以这样说吧。就好像是我把书中要出现的一切都读了一遍。于是我便回到墨西哥城,坐下来写了十八个月,从早上九点写到下午三点为止。

35、任何年龄的爱情都是合情合理的。心灵的爱情在腰部以上,肉体的爱情在腰部往下。任何年龄段的女人,都有她在那个年龄阶段所呈现出来的无法复刻的美。她因年龄而减损的,又因性格而弥补回来,更因勤劳赢得了更多。唯一比坏身体更糟的,就是坏名声。——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

36、爱在“霍乱”蔓延时:《霍乱时期的爱情》多维主题解读,李娜,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外国语学院

37、比起婚姻中的巨大灾难,日常的琐碎烦恼更加难以躲避。

38、马尔克斯自己是左派,同古巴卡斯特罗关系非常亲密。

39、这段话包含着一些总结性的观点,却鲜少被引用,大概是被当作尖刻的牢骚而未受到足够重视吧。马尔克斯说他自己是小资产阶级,这自然是正确的。

40、其次,访谈也记录了马尔克斯的即兴创作,可供研究保存。

41、可我期望,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证明和我其他作品一样是容易读的。《尤利西斯》问世时被认为是不可读的。如今,小孩子在读它。

42、活动现场的布置非常简单,一张桌子,一个话筒,一本《百年孤独》,一捧盛开的黄玫瑰——马尔克斯最爱的花,他每天都会在书桌前放上黄玫瑰,这样写作才带劲儿。

43、《花花公子》:《族长的秋天》这部小说写的是一个拉丁美洲独裁者的死亡——在拉丁美洲文学中,这好像是一个流行的主题。

44、梅塞德斯听说我们最后的财产都抵了邮费时,便说道:“好吧,为了这部小说我们现在只需要去干坏事了!”

45、《花花公子》:那好。回过来说你本人的生活史吧,你怎么会和你的外祖父外祖母住在一起的呢?

46、作为国内播音主持学院派领军人物,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副教授,他坦言:

47、上帝呀,如果我有一颗心,我会将仇恨写在冰上,然后期待太阳的升起;我会用凡高的梦在星星上画一首贝内德第的诗,而塞莱特的歌会是将是我献给月亮的小夜曲。我会用泪水浇灌玫瑰,以此体味花刺的痛苦和花瓣的亲吻……——加西亚·马尔克斯《告别信》

48、凡艺术,无论形式,随着时间的发展,在风格走向上,都会互相影响。绘画从文艺复兴到巴洛克,再到洛可可,从写实主义到印象派,再到后现代,画从具象到抽象,音乐也是在受着类似的影响,文学也是,电影也是。

49、从身份属性和思想趣味来讲是这样。在将该词污名化的特定政治语境中,这个常规的社会学标签总显得有损名誉,用在作家和知识分子身上应该是恰当的。

50、书原本不是让人一字一字地读的。存在着一种找寻书外而非书中的东西的学术倾向。换言之,是尸检。

51、米兰·昆德拉的看法不同,他认为“《百年孤独》注意力的中心不再是单个个体,而是一整列个体”,因为“他们每一个都把未来对自己的遗忘带在身上”,“每一个人的名字都彼此相似”。

52、会有人愿意在这样一个周末的深夜,赶赴书店,就为诵读一位作家的作品吗?事实证明,马尔克斯以滋养了几代中外读者的《百年孤独》,慰藉了这个不孤独的夜晚。

53、魔术师坦然亮出他的底牌。其实并没有秘密可言。也就是说,为什么不能换一种写法来写呢?可以找到一种既非写实主义也非实验主义的“综合事物的方式”,以一种看似天真的调子讲述怪诞事物,包括存在于人们意识中的事物。这其实是卡夫卡的方法。这是卡夫卡和加勒比民俗意识的一种结合。

54、但这其中,能决定一个作品是否能在它的时代脱颖而出,并逐渐成为经典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技巧?风格?叙事?都不尽然。总结我们举的所有例子,无论是文学还是电影,区分是否能成为经典之作的核心原因,就是作者是否有决心,走出现有的环境,走出熟悉的事物,把你的读者或观众,带到一个新的、他没看过、甚至感到不舒服的地方去,把他们带入一个新世界里,在那里挑战他们。

55、马尔克斯:嗯,有点儿吧。问题在于,和上帝不一样,你无法轻而易举地将人物杀死。

56、后来,父母亲搬到了阿拉卡塔卡,我记得我只有在生病时才去他们家的。我得在那儿过夜,他们让我服用一种松脂油做的泻药。那不是一种愉快的记忆。

57、附带说一下,那趟旅行中,母亲和我路过了我孩提时经常见到的一个香蕉种植园。那个地方有块牌子,上面写着“马孔多”。

58、马尔克斯18岁考入国立波哥大大学法学系,可是作家对法律毫无兴趣。后因时局动荡,马尔克斯中途辍学,随后进入《观察家报》任记者,并逐渐走上文学创作道路。

59、从《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出发,想做一个阅读史的观察。在本书的活动现场,李敬泽、阿来、梁鸿讲了自己当初阅读马尔克斯的感受,而我们的阅读评审团的读者年龄都较为年轻,这之间的时间跨度展示了中国读者对马尔克斯的阅读历程。以这个切入点,扩展了对马尔克斯的讨论范围。

60、但当它完成时,我们仍碰到各种问题。快要全部结束时,那个打字员——只有她才有此书许多章节的副本——有一次让公交车给撞了。

61、耐人寻味的是,这种认识并未阻碍他们在艺术上融入欧美现代主义。这一点很重要。对《百年孤独》来说,南美外省的乡村场景和巴黎的象征主义诗学非但可以兼容,甚至必须兼容。

62、那时我对结构有了更清晰的想法,但是定不下调子。该如何讲述这个故事,它才会让人相信,这个我还不知道。

63、正如在流亡者身上经常发生的那样,那位独裁者变成了一个神话人物。他们在流亡中把他给放大了。

64、这次破冰之旅,同20多年前的马尔克斯中国之行相比,虽在严冬,却满含暖意。

65、“唉,奥雷连诺,”他叹了口气,“我知道你老了,可我今天才明白,你比看上去老得多了。”——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66、这种情况下,黑帮就出现,甚至成为第二政府,依靠出口可卡因大量赚钱,甚至给控制区老百姓提供福利。

67、正如记者所言,“魔幻现实主义与其说是超现实的东西,不如说是一双更锐利的眼睛看到的日常世界”。

68、那个时候,我大概是二十一岁,母亲让我和她一起去阿拉卡塔卡跑一趟——那次走访对我的作家生涯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69、“孤独”这个主题,始终在缠绕着他,既是个人的,也是历史的。

70、梁鸿:我当年第一次读《百年孤独》的时候,是在一个小学教书。当年18岁师范毕业,在一个特别闭塞的小学校。学校里面都是坟墓,前面有五座坟,后面有一座坟。当时特别喜欢读文学作品,每隔一个月我都会到书店买书。当时书店里有一本白皮的《百年孤独》,那时我还不知道马尔克斯是谁,但“百年孤独”这四个字特别吸引我。因为我觉得当时的自己就很孤独,晚上就我一个人在学校里面。我把这本书买回家,读到“河里的石头光滑、洁白,活像史前的巨蛋”的时候我觉得这就是在说我的学校,那样一个村庄。

71、然而他知道,易得的幸福无法持久,这点体会更多的事源自教训而非经验。

72、然而,古巴并没有因为实行共产主义而富于强大其他,反而还不如南美那些专制的国家。

73、约克纳帕塔法或马孔多,终究是被上帝和命运遗弃的地方。《百年孤独》的结尾判决马孔多不会有在地球上再次存在的机会,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这种末世论的裁决,基督教神学的成分少,文化意识形态批判的色彩浓。

74、我记得自己当时想,这样的悲痛只能是伪装,为了掩饰更大的耻辱。——加西亚·马尔克斯《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

75、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诗意的表达随处可见,另一名年轻的法国记者赞叹不已。羊羔一个劲德悲鸣,吵得孩子谁不着觉,孩子说:“简直就是路灯。”——加西亚·马尔克斯《我不是来演讲的》

76、在中国,用魔幻现实主义写作,成就最大的是莫言和阎连科。在马尔克斯获诺贝尔文学奖30年后,莫言以类似马尔克斯获奖理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77、另外,巴尔加斯·略萨和萨尔迪瓦尔的评传都未提到“剽窃”事件,即有人举报《百年孤独》剽窃了巴尔扎克的《绝对之探求》,作家本人对此作了一番辩解。细节还有不少,这里就不展开了。

78、对攫取权力的渴望恰恰源自爱的无能。——马尔克斯

79、*本节目为付费订阅专栏,29元/全集,订阅成功后,即可收听更新的全部内容。

80、已故的加西亚·马尔克斯是拉丁美洲颇具传奇色彩的小说家。要了解这位作家的生平,获得一幅其经历和思想的地图,阅读相关传记资料是合适的途径。

81、例如,梅塞德斯和我的关系是相当好的——我们相处二十五年了。

82、可以说,在阿根廷作家努力写得像欧洲作家那样时尚的时候,马尔克斯对种族无意识的表达投以关注。他以自身的方式思考拉美的社会、文化和历史。

83、对此,陈忠实坚决否认,他说《白鹿原》的开头是从他自己动笔之前两年的构思里所设计的几个开头里选出的。

84、在本书收入的访谈中,最尖锐的当属《宣言》杂志的访谈,来自于作家感到不太亲切的波哥大知识圈。

85、加西亚•马尔克斯(GabrielGarcíaMárquez),1927年出生于哥伦比亚马格达莱纳海滨小镇阿拉卡塔卡。童年与外祖父母一起生活。1936年岁父母迁居苏克雷。1947年考入波哥大国立大学。1948年因内战辍学,进入报界。五十年代开始出版文学作品。1967年出版《百年孤独》。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2014年4月17日于墨西哥病逝。

86、@CONCHA   《没人给他写信的上校》整本书大约是平淡的不能再平淡。比起《老人与海》而言,这本书的情节上,几乎没有什么能够激起激情的地方。我想知道为什么没人给他写信的上校会被奉为经典?

87、从4月26日晚上6点半开始,到第二天下午5点多,275位读者,经过近23小时的接力诵读,读完了全书。

88、▲2010新经典副总裁猿渡静子拜访卡门女士

89、我在开始写作的时候,刚刚探索到写作的奥秘,心情欣喜愉快,几乎没有想到自己要负有什么责任。我记得,那时候,每天凌晨两三点钟,我干完报社的工作,还能写上四页,五页,甚至十页书。有时候一口气就写完一个短篇小说。

90、这是一本必须以大欢喜而告终的书——因为,从另一种意义上讲,它是一本非常悲伤的书。像生活那样,难道不是吗?

91、当时的作家,包括中国作家,视魔幻现实主义为最先锋前卫,同时,魔幻现实主义也适合用于某些特殊题材和地域题材的写作。

92、实话说,喜欢马尔克斯是一件很虐的事儿。首先试问,谁不喜欢马尔克斯?纵观世界,说他是近100年来最好的作家也不为过。但是呢,要称自己是他的书迷也不容易,因为他是庞大的,是站在山顶的人,要接近他,不能只是站在山脚仰视,要爬山。

93、有的人想睡觉,但不是因为困倦,而是出于对睡觉的怀念。

94、易得的幸福无法持久,这点体会更多地是源自教训而非经验。——加西亚·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

95、《我不是来演讲的》,加西亚·马尔克斯,李静译,南海出版公司/新经典文化

96、                  所有人都显得很寂寞,用自己的方式想尽办法排遣寂寞,事实上仍是延续自己的寂寞。寂寞是造化对群居者的诅咒,孤独才是寂寞的唯一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