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句子网

儒家思想主张什么(经典71句)

儒家思想主张什么

1、既然要恢复西周“仁政德治、和谐相亲”的社会秩序,统治者就不能施行暴政和动用刑罚,被统治者更不能“以暴易暴”、公然发起暴力反抗。因此,寄希望于“仁政德治”的儒家学派,不仅反对法制,也反对任何暴力革命,甚至包括“以臣弑君、以下犯上”的“汤武革命”,未免有些迂腐、僵化和反动。应该说,仁政并非一定要排斥暴力。因为暴力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正义的暴力能够使广大人民从残暴的统治中解放出来,这正是“天下之至仁”。十分务实和现实的歧周政治家完全懂得这个道理。史籍记载说:“王(武王)问周公曰:‘天下以殷为天子,以周为诸侯,诸侯攻天子,胜之有道乎?’周公曰:‘攻礼者为贼,攻义者为残,失其民者为匹夫。王攻失民者也,何天子乎?’王曰:‘善!’”(《通鉴外记》卷三上)。可惜伯夷、叔齐和完全僵化的后世腐儒并不明白此理。倒是孟子大胆继承了周公的这一革命思想,遂有千古精辟之言:“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残贼之人”朱元璋皇帝最痛恨孟子的这句革命理论。而伯夷、叔齐“扣马而谏”,指斥武王伐纣是“以臣伐君、以暴易暴”,因此竟“不食周粟”、饿死首阳!这种僵化、片面和迂腐的怪诞思想行为,与世格格不入,丝毫不值得称道,但却深得同样片面主张“去兵”的孔夫子、韩愈等大儒的欣赏。毛泽东曾一语剖判说:唐朝的韩愈写过《伯夷颂》,那是颂错了。他还高度评价说:武王伐纣是“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四卷,第1495页)。

2、孟子以“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之说,把儒家“以德治国”主张发扬光大,从反面阐述了官德思想建设的重要性,“一正君而国定矣。"02道家的官德思想主张道家学派源远流长,在我们的历史长河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它的“无为而治”的核心思想,也封建社会的各个朝代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老子强调以无为实现无不为,尊重客观规律,守朴去智,反对“权谋智诈”的官德言行,“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3、可见,儒家学说以道德伦理替代法制、反对暴力革命、“犯上作乱”,提倡安分守己、忠君尊父等专制文化意识,正好帮助专制统治者驯服和约束天下臣民,从而减少了暴力统治的阻力,这种学说无疑是中国皇权专制的组成部分和帮凶。儒家固然教导帝王要行仁政,也教导民众要忠君,但它对帝王远没有对民众的约束效力大。封建统治集团主要不是拿儒家仁政思想规范皇帝及其官员的行为,而更多地是拿儒家忠君思想去束缚臣民的手脚。这种学说之所以能被封建专制统治者所“利用”,正是因为它本身具有“巧妙”维护专制统治的功能。

4、儒学是一种尊师重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教育学说

5、儒家礼教将“礼”的修养作为“君子”最重要的品质之只能培养出扭曲的人格。因为,礼教的各种繁文缛节不合常情,人们很难做到,而不做又不行,于是大家只好玩假的——把礼教的道德修养重点由内在的精神过程转向外在的行为方式,然后只需在上司面前和公众场合表演或表现一下就行,以使自己的行为在形式上、表面上更合乎“礼”,结果导致伪君子、伪道德盛行。比如,做出一些对皇上“无限忠于”、对国家“无比热爱”的过人行为;或者玩一些超年限守孝、三年不吃细米、不穿新衣、不近女色的花样。东汉“赵宣葬亲而不闭埏隧(墓道),因居其中,行服二十余年,乡邑称孝。……(陈)蕃与相见,问及妻子,而宣五子,皆服中所生”。(《后汉书·陈蕃传》)类似的伪孝悌多不胜举,不过作秀盗名而已。(儒家思想主张什么)。

6、姬昌在押七年之后,出狱回到周部落,越发实行“仁德亲民”的政治作风,不断争取人心,积蓄力量,访贤求士,联络诸侯,准备共同抗暴。以仁政德治为核心的“岐周文化”就是在这种政治历史背景下产生的。至此我们可以界定说:“岐周文化”乃是周人去豳迁岐之后到周公姬旦时期以“仁政德治”为核心内容的中国传统文化。

7、提出了“三纲五常”。其中“三纲”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和夫为妻纲,“五常”则是指“仁、义、礼、智和信”。

8、洛阳纸贵这个词听得多,但背后的故事你是否看过?

9、不过,尧、舜、禹、汤虽然也是儒家“祖述”的对象和思想来源,但由于他们的年代太过久远,流传下来的事迹不多,因而只是儒家学说产生的远源;只有孔孟本朝的先圣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时代创造的岐周政治文化、礼仪制度,才是儒家学说最直接、最亲切、最主要的研究对象和思想源头。儒家要恢复的就是岐周时代农村公社农夫与贵族和谐相处的社会,即“礼制”的社会。礼是农村公社时代的制度、风俗(虽然经过周公等人改造),直至春秋后期,先民在公社中的民主地位尚未完全丧失,村社互助礼让的生活风俗仍然依稀尚存,不然,孔子何以还能“礼失而求诸野”?(《汉书·艺文志》)。

10、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义(谊)者,人所宜也。

11、季历被杀之后,其子周文王姬昌继任周君和“西伯”,二十多年后因对商纣王的暴政略有微词,被囚于羑里。据说他在狱中把上古伏羲创立的八卦推演为六十四卦,且为各卦一一作了卦爻辞。《史记》说:“文王拘而演《周易》。”文王所推演的六十四卦,成为后来孔子整理《周易》的重要思想资料,《周易》也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经典。

12、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童子问易》提出的最新研究成果认为:儒家思想核心,就个体而言,是仁义礼智圣德性论“五行”思想;

13、主要代表人物有:明代的李贽、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14、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15、不过,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仁爱。对周文王来说,大行“仁政”首先是一种政治策略,其目的很明确,史籍一言中的说:文王自羑里回到岐周,“乃与太公阴谋(秘密谋划),行善修德,以倾商政”(《通鉴外记》卷二下)。显然,“行善修德”既是争取民心、壮大自己力量的政治需要,更是推翻暴政、夺取政权的根本措施和斗争策略。“得人心者得天下”,岐周政治家对此都有清醒的认识,而商纣王却不懂得这一点。于是我们看到,商纣王越是恣行暴政,周文王就越是反其道而行之,大行仁政德治,敬老慈少、礼贤下士,处处注意争取人心,这与商纣王的暴虐形成鲜明的对比。持续不断地实行仁政,礼贤下士,当然使诸侯归心,就连商朝老臣辛甲等人也投奔于周,以致出现“天下三分,其二归周”的大好局面,后来的孔孟都对周文王仁政德治的伟大实践称赞不已。“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周人的胜利已不卜可知,儒家由此概括出“仁者无敌于天下”的名言。

16、“礼”即周礼,在孔子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西周的政治社会是孔子心中的理想社会,孔子一生以复兴礼乐为己任,希望克制自己,使自己行为符合周礼的规范,成为“仁者”,并以此复兴周礼,重建西周时的社会秩序。常考主张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子和而不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小不忍则乱大谋”等。

17、孔子认为“中庸”是一种最高的道德操行。中庸就是理论范畴的“仁”和政治范畴的“礼”的结合体。常考主张有:“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18、不幸的是,如今却有不少“好古”的学者提出“复兴儒学”的口号,起劲弘扬孔子学说,发誓要“继绝学”。一些地方还出现了现代私塾,让小孩子穿着大褂,摇头晃脑地读《三字经》、《孝经》之类的东西。与此同时,对于那些现代西方思想文化和文明成果却显得底气不足,总觉得这是我们对手的东西,怕被“西化”,怕把我们的传统文化吃掉了,这实在是当年清朝顽固官员的心态!

19、远古时候,人口是最短缺的资源,唯有大仁大德之君才能招徕四方之民,使人心归上下和谐。古公亶父迁徙之时,“豳人曰:‘仁人之君不可失也。’徙之如归市”(《毛诗故训传》)。可见,豳地人民全是冲着古公亶父是一个“仁人之君”,才不惜跋山涉水,扶老携幼,乐于跟随迁徙的,因而很快使周部落人口比居豳时更多,周人由此开始强大,百余年后竟能实现“翦商”大业。这是累世修德施仁的政治实践带来的最大政治效益,“以德服人”也就成为周部落领导集团最成功、最基本的政治经验。难怪后来的儒家第一经典——《大学》,开篇就高度概括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0、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力很大,数百年来不仅影响了帝王将相,还对普通人影响极为深远。儒家思想是诸子百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核心思想以仁为本。儒家代表人物及主张是什么?儒家代表人物及思想又是什么,一起随小编来了解一下吧!

2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旧日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一变“学在官府”而为“私人讲学”,使传统文化教育播及到整个民族。这样儒家思想就有了坚实的民族心理基础,为全社会所接受并逐步儒化全社会。儒家学派固守“道不过三代,法不贰后王”(《荀子·王制》)。

22、(3)现代企业管理中也注入了不少儒家思想。

23、重义轻利:儒家重义轻利,重官轻商,重本抑末,与现代商品经济不相适应。儒家典籍《礼记》中所描述的大同社会是儒家思想大道之行的描述。

24、悌: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孔子非常重视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根据他的思想,把悌与孝并称,视之"为仁之本"。

25、至于仁义,则是由后天所学、所行、所为而获得的。荀子提出人定胜天,重视人的作用,激发了人的进取心,对社会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26、孟子的家乡是现在的山东,他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同时也是世界人学习的榜样,他的思想影响了后世的很多的人物和国家,他将儒家的思想传播久远,对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世人都称他为“亚圣”,并建“亚圣庙”供后世人敬仰。

27、在《论语》中,天命就是天对人事的主宰,但孔子所说的天不是人格化的天。天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孔子说,君子要畏天命。

28、在民主、法制和人权毫无作用的专制制度下,伪道德、伪君子的盛行与朝廷道德要求之不切实际的高指标程度成正比;道德的“调门”越高,伪道德、伪君子就越盛行。当朝廷推行舍己为人、大公无私以及忠、孝、仁、义并要求臣民表态必须践行时,“假大空”,言行不表里不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伪道德、伪君子就会盛行起来,而且大家都习以为常,不这样做反而被视为不懂人情世故的怪物。这是中国人的悲哀,也是儒家道德的悲哀。

29、儒家的十三部经书,即《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南宋形成十三部儒家经典并称的局面。

30、相信朋友们对孟子都不是很陌生,不管是从教学课本上,还是从文言故事里。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孟子的思想主张。严格的说,孟子是孔子的后世弟子,当然作为孔子的弟子他传播的也是儒家的思想精髓。作为儒家思想的主要人物,孟子无论是政治思想还是社会地位在战国时都是深有影响的,孟子对当时最主要的影响就是关于仁政的思想主张,战国时期孟子曾游历于各个国家,游说推行自己的思想和主张,这对于当时战乱频繁的时代具有深远的意义。孟子在人性,社会观点,仁政,礼仪,民本,价值观等多个方面都有不同的思想主张。在人性方面,孟子的思想主张是仁善,与人为善,主张每个人都有自己天生的品德,要求人们多注意检讨自身;在社会和政治观点上,同样是仁政治理天下,让王者一定要仁义治国,重视人民的自身意愿;在民本方面,它的思想是注重民心所向,主张得民心者得天下;价值观方面更是强调自己的一言一行,主张礼仪来约束自己的言行。

31、九大核心思想: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更是对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

32、更可悲的是,孔子一心恢复“先王之政”的复古倒退思想行为,竟在长达两千年的后世儒家知识分子中,形成极其守旧、僵化的思想传统和方法,顽固地反对任何革新和创造,反对任何过去不曾有过的新事物,这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及中华民族最大的不幸和悲剧所在!

33、“圣人”指知行完备、至善之人,是有限世界中的无限存在。总的来说,“才德全尽谓之圣人”。孟子说:“圣人,人伦之至也”(《孟子•离娄上》)。这句话是说,圣人是社会中的道德完全的人。儒家认定的尧舜禹等圣人是受到诸子百家的公认。

34、部落时代及夏商周皆为“礼制”的时代,礼产生于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生活资料极其匮乏的社会,各种礼法首先都是为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而设立的。荀子说:“礼起源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故礼者,养(给养)也。”(《荀子·礼论》)。又说:“人之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名分等级)则争,争则乱,乱则穷矣。故无分者,人之大害也;有分者,天下之本利也。”“欲多而物寡,寡则必争矣”(《荀子·富国》)。单一农业社会,最大的“争”,就是争土地、争分配,这是中国历史上最突出的社会问题。上文提到的“虞芮之君争田”问题,就是通过所谓“道德礼让”即双方“退让”化解的。

35、孔子,儒家创建人,思想核心是“仁”和“礼”。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的理解和体贴他人,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

36、“百善孝为先”,封建专制政府之所以极力提倡这个“孝”字,就是因为可以“移孝作忠”,通过树立老人的家庭地位和权威,能够管住血气方刚、敢闯敢干的青年人,从而起到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一个人从小绝对服从家父,出门就会绝对服从君父。“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论语·学而第一》)。因此,儒家才有“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的说法。可以说,孔子的忠孝观念是专为维护君亲长上的利益和专制制度而设的;“忠孝”道德是封建专制主义的伦理基础,对封建统治者而言,提倡“孝”只是手段,目的是为了“忠”。当“忠孝不能两全”时,统治者给出的价值取向毫不含糊,就是要求无条件“尽忠”而不是“尽孝”。由此可见封建统治者大力提倡孝道的用意所在。

37、礼乐始自夏商,到周朝初期周公“制礼作乐”形成独有文化体系,后经孔子和孟子承前启后,聚合前人的精髓创建以礼乐仁义为核心的儒学文化系统,从而得以传承发展至今,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38、儒家学术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颜子、朱子等,孔子为儒家派创始人,孟子得孔子真传,让儒家思想得以发展,荀子儒家思想的传扬者之荀子所著的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时常被人拿来比较。颜子是孔门72贤之首,他也是儒家派的代表人物之朱子是南宋理学家朱熹,儒家学的代表人物,被评为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39、据考证,孟子生于周烈王四年,在周赧王二十六年去世,根据《列女传》等书记载,孟子授业于孔子之孙孔伋。但实际上,孟子出生时,孔伋已经去世三十多年,所以他不可能是直接受业于孔伋,极有可能是孔伋的门人所授。但无论怎样,孟子一生受孔伋学派的思想影响很深。孟子的著作《孟子》是四书五经之也是这些儒家学派的经典书籍中部头最大的一部,约有三万五千余字。《孟子》一书现存共七篇十四卷,对后世影响极深,甚至是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必考内容之一。

40、因理学家主要讨论的内容为义理、天命之学,故称为理学,又名为道学。理学是融合释、道二教部分教义与传统儒学的新思想体系。理学兴起于北宋代表人物有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南宋朱熹集其大成。

41、周公的这些礼乐制度和礼治思想,当初可能紧扣现实政治,“末尝离事而立言”。但时代变了,儒家死守所谓“周公之礼”,脱离实际,盲目崇拜,出现极端化、片面化倾向,某些东西显得非常保守、落后、愚腐和不合时宜,这对民族精神的负面影响非常严重。马克斯·韦伯在《儒教与道教》一书中批评说,儒家礼教是用“数不胜数的礼仪枷锁卡着中国人从胎儿到死祭的生活。琐碎之极,尤其是一切细节都得信守不渝,简直到了无以伦比的地步”。

42、儒家思想十分丰富。就个体讲,有仁、义、礼、智、圣(信)、恕、忠、孝、悌等思想。比照元素论,古人开出过三德、五行、六德等德目。孔孟讲的是“圣”端;董仲舒改为“信”端。

43、中华民族的“礼乐文化”,奠定了中国成为“礼乐之邦”,也被称之为“礼仪之邦”。传统的“礼乐文化”在今天还是能起到提升人类道德,使人们达到自我完善的作用。

44、追根溯源,儒家文化本质上是以保守著称的,它是一种产生于单一农业社会的老人文化,多的是世故,少的是朝气,保守内向、僵化迂腐、重义轻利、重文轻武、重德轻法、厚古薄今、“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强调继承而不愿意创新思变,极力维持旧秩序,死守祖宗成法,强化礼教,使臣民驯服,缺乏“激情”和开拓进取精神;更严重的是,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传统文化本质上是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它不可能符合现代民主政治观念。尽管它也有某些好东西,但它毕竟是专制时代而非现代的思想文化,是与封建专制主义相匹配的非民主思想文化,其中有许多内容是阻碍现代化进程的,如皇权专制主义、官本位、等级观念、特权观念、家长制作风等等。今天,在努力建设文明、民主、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历史时代,我们实在不应该对充满封建主义思想的儒家学说抱有任何幻想。如果不顾世界发展潮流,想拿这些背离现代化的东西作为民族振兴的思想武器,显然不会成功。

45、需要指出的是,自西周以来,中原政权自诩为所谓“礼仪之邦”,原是针对制度比较原始的周边“蛮夷”而言,中原政权按照所谓“周礼”规定的“纲纪”,建立了等级分明而成熟的分封制国家政体,其实质是严格的等级统治。司马光阐述“周礼”的功用说:“夫礼,辨贵贱,序亲疏,裁群物,制庶事”。如何“制庶事”?就是按照周礼,一级统治一级,“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贵以临贱,贱以承贵。上之使下,……下之事上,……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资治通鉴》威烈王二十三年)。可见,儒家标榜的所谓“礼仪之邦”是指中国有一套等级制的周礼制度,并按这种制度建立了等级社会秩序,而不是说人人都有礼貌、都是彬彬有礼的谦谦君子。明白乎此,我们就不应该美化和误读历史,更不应该自欺欺人,盲目陶醉于“礼仪之邦”的自诩之中,以为我们真的是世界上道德礼义修养最好的国度。

46、然而孔子论孝,还讲"父母在,不远游","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表现了其时代的局限性。孝被后世之儒定为繁琐仪式,《礼记》中规定父母死后"水浆不入口,三日不举火","哭泣无数"以至"身病体羸"变成精神和肉体的自我摧残。

47、九大核心思想: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更是对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

48、“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49、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领导哲学从阐释世界与人生最本源的规律出发,得到了对领导理论最精辟的阐述和分析,并且对领导的内涵做出了最为本质和精准的界定。“不考其源流,莫能通古今之变;不明其得失,无以获从入之途。”

50、在政治方面,孔子提倡“以政为德”,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仪“礼”治国。

51、周人是一个古老的部族,迁入岐山之前,一连九代居住于豳(陕西旬邑、彬县一带),时间大约二百余年。但到周文王姬昌的祖父古公亶父时期,因不堪戎狄侵扰,遂率领部族,迁至岐山之阳的周原沃野。这里宽阔平坦,土地肥沃,春生夏长,草木丰茂,很适合农业生产和栖息居住。擅长农耕的周人,可谓找到了环境最友好的地方。“周原膴膴,堇荼如饴”(《诗经·大雅·绵》),可以想见周人是何等的兴奋和愉快!《管子》曰:“仓廪实则知礼节。”富饶的土地带给周人的,不仅是丰衣足食的物质文明,还有乐善好施、和谐礼让的精神风貌。以“仁政”和“周礼”为内容的“岐周文化”就在这块自然条件优越、社会风气良好的“王道乐土”上逐渐产生和传承,这是岐周文化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52、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

53、我国伦理思想史上的一个命题。春秋时鲁国大夫叔孙豹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立德”,即树立道德;“立功”,即为国为民建立功绩;“立言”,即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言论。此三者是虽久不废,流芳百世。

54、董仲舒上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得到采纳。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在长安设太学,并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标志着儒家思想正式成为统治思想。

55、如果说克商夺权最根本的是靠“仁德”二字,那么巩固政权就更不消说。武王克商之后,进一步实行一系列为儒家称颂不已的仁政举措:他先释放了被纣王囚禁多年的箕子,“释百姓之囚,表商容之闾……散鹿台之财,发鉅桥之粟,以振贫弱萌隶”。然后,“纵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虚,偃干戈,振兵释旅,示天下不复用也”(《史记·周本记》)。

56、贯通天人——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性即理”——周、张、程、朱的理学思想、“心即理”——象山、阳明的心学思想、新儒家——西学东渐的文化回应、儒文化圈的崛起——儒学促进现代经济发展的可能等内容。“儒学”、“儒家”、“儒教”这些概念要分清。儒学作为一种学说,儒家作为一个阶层,儒教作为一种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区分开。

57、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语出《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58、儒家所崇拜的周礼的基本精神和主旨,就是确立人与人的不平等关系,即明贵贱、分尊卑、别内外、定亲疏、序长幼,以保证“天无二日,士无二主,国无二君,家无二尊,以一治也”(《礼记·丧服四制》)。它有使人驯服的显著作用。日本学者福泽谕吉指出:“支那(中国)旧教,莫重于礼乐。礼也者,使人柔顺屈从者也;乐也者,所以调和民间勃郁不平之气,使之恭顺于民贼之下者也。”(《梁启超文选》上册,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84页)。

59、“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影响深远。这是中国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具体表现在天与人的关系上。它认为人和天不是处在一种主体与对象之关系,而是处在一种部分与整体、扭曲与原貌或为学之初与最高境界的关系之中。

60、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

61、===========================

62、无论个人、团体还是国家,总是有欲望和利益追求的。而儒家从维护等级礼制的需要出发,认为人的欲望是社会的乱源,主张限制欲望,提倡“君子谋道不谋食”,只有放弃欲望和利益,才能成为有道德的人。宋儒更是明确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极端口号,完全是逆天行事。其实,人欲或物欲不能灭、也灭不了,人都有过好日子的欲望,过上好日子还要过更好的日子,欲望永无止境,这是人的天性。人类没有欲望简直不可想象,没有欲望就会什么都不干,有欲望人们才会努力创造,推动生产力发展和文明进步。法律只须对不正当的欲望和不正当的手段加以抑制就可以了,何至于像极端冷酷的儒家分子那样竟要“灭人欲”!

63、互敬互信:伦理学上儒家注重自身修养,其中心思想乃“仁”。

64、同样颇有教训的还有中国少数民族。历史上,北魏、金朝和满清等少数民族政权建立后,大都开始汉化,学习儒家经典,采用僵化而繁杂的礼仪制度。满洲人还学会了汉人的自残,妇女纷纷缠足,士子热衷八股考试,吸收的多是中国文化中最劣质的部分,致使彪悍的民族文弱化,原有的锐气和进取精神消失殆尽!儒家的消极软化作用于此可见一斑。

65、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

66、出自《礼记•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说修身、治家、治国、平定天下,彼此间的关系都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这其中修身又是最根本的,《大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67、在孔子看来,只有悟道,特别是修到天道与本心为才有信仰,才有驾驭各种复杂事件的能力,才能担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任。

68、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各有千秋,一个问答几百字不能完全说明问题。现在国家提倡反腐倡廉,下面仅以官德为例,浅析儒家和道家两种思想主张的区别:01儒家的官德思想主张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已有两千五百年历史了,对我国政治文化生活影响最大,特别是汉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思想已然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其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齐治平”思想鼓舞着无数文人斗士为之奋斗,而这里的“治”便是儒家官德思想的典型体现。它既强调“德”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性,又劝诫官僚阶层“为政以德”“正己修身”。

69、儒家思想的精华包括先秦儒家思想、孔子的仁与礼、从前孔子时代的礼乐制度到孔子的仁礼思想、孔子的仁、孔子的礼、孔子的孝道、《论语》中的孝、《孝经》论孝、孔子的命观、孔子命观形成的背景。

70、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认为决定统治者统治地位的政治基础是民心向背,民心归服是统一天下的决定性因素,推崇“得民心者得天下”。